鱼类洄游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性成熟较早,个别的在3龄即成熟,绝大部分于4龄成熟。一生中产卵一次,产卵后便死亡。 雄略多于雌。怀卵量不大,4龄鱼平均怀卵量约4500颗左右。当鱼群进入产卵地时,雄鱼便游向雌鱼,互相摩擦, 当有第三者介入时,雄鱼即进行驱逐,然后进行排卵受精于窝内,产卵后雌鱼复以尾鳍拨打石砾,以此来覆盖受 精卵。卵大,成橘红色。受精卵经过一冬低温孵育。到翌年春天,冰雪融化,胚胎孵出,在产卵地逗留约一个月, 卵黄被吸收完毕后,开始索食,约于7月随江水归入大海。
大马哈鱼属于世界名贵的经济鱼类,经盐渍的鱼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卵磷脂,对人体的神经细胞的增补, 防止脂肪代谢的紊乱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营养佳品。另外鱼体可制成罐头或干燥盐腌、烟熏与冷冻。适合清蒸、 油炸、火烤等方式烹煮均美味。
中华鲟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又名中国鲟、鲟鱼、鳇鱼、苦腊子、鳣等,是中国特产的 珍贵鱼类,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古老珍稀鱼类,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纪, 它们与大熊猫一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活化石,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鲟并称为中国的“水中国宝”。中华鲟形成了稳定的生殖回游习性,有自古以来固定不变 的航道:亲鱼从近海回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孵化出的鲟苗顺流而下,漂游入海,大约十年后,幼鲟 长大了,又追寻它们童年的足迹,从大海返回上游寻根产卵。
鲥鱼(学名:Tenualosa reevesii)俗称迟鱼,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鲱科、鲥属。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 类,198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第一级的保护物种,IUCN则未做评估。本鱼分布于中国沿海、 南海、中国台湾地区,水深0~10米。
海、淡水盐度不同,渗透压有差异,因此作溯河或降海洄游的鱼类,过河口时往往需要在咸淡水区停留一段 时间,以适应这种生理机能的转变。
洄游原因
生殖洄游 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 其他洄游
为了产卵,不少鱼类都会洄游到出生地,距离可长可短。可以是: 外海→沿岸 溪河→河口 江河/湖泊→江河/湖泊 湖中央→湖边 沿岸海域有大量浮游生物可供幼鱼食用。 河口则是孵化幼鱼的良好场所。 部份鱼类于此段时间停止进食。
鱼类洄游
鱼类的一种生物习性
01 洄游分类
03 洄游鱼类
目录
02 洄游原因
鱼类洄游(fish migration),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 动。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 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 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其他水生动物 如对虾等也有洄游习性。
降海性鱼类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淡水里而洄游至海中繁殖。鳗鲡是这类洄游的典型例子。欧洲鳗鲡和美洲鳗 鲡降海后不摄食,分别洄游到数千公里海域后产卵,生殖后亲鱼全部死亡。其幼鱼回到各自大陆淡水水域的时间 不同,欧洲鳗鲡需3年,美洲鳗鲡只需1年。中国的鳗鲡、松江鲈等的洄游也属于这一类型。
鱼类洄游淡水鱼类完全在内陆水域中生活和洄游,其洄游距离较短,洄游情况多样。有的鱼生活于流水中, 产卵时到静水处;有的则在静水中生活,产卵到流水中去。中国的青鱼、草鱼、鲢、鳙、鲤以及鳊、鳡、鳤、鯮 等通常于春夏在湖泊中育肥,秋末到江河的中下游越冬,次年春再溯江至中上游产卵,这适应于季风气候和江湖 连通的生存环境,它们也是主要的经济鱼类。
洄游目的地有食物比较丰盛。 幼鱼成长时需大量营养,于是游到食物丰盛地方摄取食物。 有些在洄游过程中就已达到目的(索饵)。
水温降低,寻找适合水温水域。 水温越低,游速越快。 水温越温,游速越慢。
水流量改变。 几种洄游可同时进行,主要取决于鱼类种类。
洄游鱼类
大马哈鱼 中华鲟
鲥鱼 鳗
小黄鱼
沙丁鱼
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华鲟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使其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又是 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物种,因此在鱼类进化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因个体较大,肉、卵鲜美且具有很 高的营养和中药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其肝主治疮疥,其肉补虚益气,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虚下气, 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皮可制革;鳔称为“鳇鱼肚”,含有丰富的胶质,可配制上等漆料,并可 入药;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均为上等佳肴,素有“鲨鱼翅,鲟鱼骨,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 体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在分布区其自古就为最要的渔业对象,才造成了它们被大肆捕捞破 坏,从而导致中华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但更致命的是,1981年葛洲坝的修建使中华鲟无法上溯到到长江上游的 金沙江去产卵,种群开始快速衰退: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的中华鲟繁殖群体尚有1万余尾,1983-1984下降到约 2176尾,2005-2007年期间下降到了203-257尾,到了2010年只剩数十尾 。
洄游分类降海Βιβλιοθήκη 鱼类溯河性鱼类淡水
溯河性鱼类生活在海洋,但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这类鱼对栖息地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水中的盐度有严格 的适应性。如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溯河后即不摄食,每天顶着时速几十公里的水流上溯数十公里,在洄游过程中 体力消耗很大,到达产卵场时,生殖后亲体即相继死亡。幼鱼在当年或第二年入海。但某些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浅 海鱼类,生殖时只洄游到河口,如长江口的凤鲚等,溯河洄游的距离较短。
金枪鱼
大马哈鱼分布于水深为0~270米的北太平洋,从韩国、日本、西伯利亚东岸到白令海、中国黑龙江、图们江、 绥芬河等水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和俄勒冈州。本鱼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型。头 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喙状。上下颌和犁骨皆有齿,颌齿 大而锋利。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腹鳍起点于背鳍后方,尾鳍分叉较浅。有脂鳍。溯 河回游时,体背侧为黄绿色,腹部银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12条紫红色纵斑 纹的婚姻色。当到达产卵地时,整个体色变得黯淡。体长可达100厘米。鱼类洄游
大马哈鱼属于世界名贵的经济鱼类,经盐渍的鱼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卵磷脂,对人体的神经细胞的增补, 防止脂肪代谢的紊乱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营养佳品。另外鱼体可制成罐头或干燥盐腌、烟熏与冷冻。适合清蒸、 油炸、火烤等方式烹煮均美味。
中华鲟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又名中国鲟、鲟鱼、鳇鱼、苦腊子、鳣等,是中国特产的 珍贵鱼类,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古老珍稀鱼类,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纪, 它们与大熊猫一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活化石,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鲟并称为中国的“水中国宝”。中华鲟形成了稳定的生殖回游习性,有自古以来固定不变 的航道:亲鱼从近海回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孵化出的鲟苗顺流而下,漂游入海,大约十年后,幼鲟 长大了,又追寻它们童年的足迹,从大海返回上游寻根产卵。
鲥鱼(学名:Tenualosa reevesii)俗称迟鱼,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鲱科、鲥属。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 类,198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第一级的保护物种,IUCN则未做评估。本鱼分布于中国沿海、 南海、中国台湾地区,水深0~10米。
海、淡水盐度不同,渗透压有差异,因此作溯河或降海洄游的鱼类,过河口时往往需要在咸淡水区停留一段 时间,以适应这种生理机能的转变。
洄游原因
生殖洄游 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 其他洄游
为了产卵,不少鱼类都会洄游到出生地,距离可长可短。可以是: 外海→沿岸 溪河→河口 江河/湖泊→江河/湖泊 湖中央→湖边 沿岸海域有大量浮游生物可供幼鱼食用。 河口则是孵化幼鱼的良好场所。 部份鱼类于此段时间停止进食。
鱼类洄游
鱼类的一种生物习性
01 洄游分类
03 洄游鱼类
目录
02 洄游原因
鱼类洄游(fish migration),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 动。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 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 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其他水生动物 如对虾等也有洄游习性。
降海性鱼类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淡水里而洄游至海中繁殖。鳗鲡是这类洄游的典型例子。欧洲鳗鲡和美洲鳗 鲡降海后不摄食,分别洄游到数千公里海域后产卵,生殖后亲鱼全部死亡。其幼鱼回到各自大陆淡水水域的时间 不同,欧洲鳗鲡需3年,美洲鳗鲡只需1年。中国的鳗鲡、松江鲈等的洄游也属于这一类型。
鱼类洄游淡水鱼类完全在内陆水域中生活和洄游,其洄游距离较短,洄游情况多样。有的鱼生活于流水中, 产卵时到静水处;有的则在静水中生活,产卵到流水中去。中国的青鱼、草鱼、鲢、鳙、鲤以及鳊、鳡、鳤、鯮 等通常于春夏在湖泊中育肥,秋末到江河的中下游越冬,次年春再溯江至中上游产卵,这适应于季风气候和江湖 连通的生存环境,它们也是主要的经济鱼类。
洄游目的地有食物比较丰盛。 幼鱼成长时需大量营养,于是游到食物丰盛地方摄取食物。 有些在洄游过程中就已达到目的(索饵)。
水温降低,寻找适合水温水域。 水温越低,游速越快。 水温越温,游速越慢。
水流量改变。 几种洄游可同时进行,主要取决于鱼类种类。
洄游鱼类
大马哈鱼 中华鲟
鲥鱼 鳗
小黄鱼
沙丁鱼
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华鲟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使其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又是 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物种,因此在鱼类进化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因个体较大,肉、卵鲜美且具有很 高的营养和中药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其肝主治疮疥,其肉补虚益气,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虚下气, 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皮可制革;鳔称为“鳇鱼肚”,含有丰富的胶质,可配制上等漆料,并可 入药;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均为上等佳肴,素有“鲨鱼翅,鲟鱼骨,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 体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在分布区其自古就为最要的渔业对象,才造成了它们被大肆捕捞破 坏,从而导致中华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但更致命的是,1981年葛洲坝的修建使中华鲟无法上溯到到长江上游的 金沙江去产卵,种群开始快速衰退: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的中华鲟繁殖群体尚有1万余尾,1983-1984下降到约 2176尾,2005-2007年期间下降到了203-257尾,到了2010年只剩数十尾 。
洄游分类降海Βιβλιοθήκη 鱼类溯河性鱼类淡水
溯河性鱼类生活在海洋,但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这类鱼对栖息地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水中的盐度有严格 的适应性。如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溯河后即不摄食,每天顶着时速几十公里的水流上溯数十公里,在洄游过程中 体力消耗很大,到达产卵场时,生殖后亲体即相继死亡。幼鱼在当年或第二年入海。但某些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浅 海鱼类,生殖时只洄游到河口,如长江口的凤鲚等,溯河洄游的距离较短。
金枪鱼
大马哈鱼分布于水深为0~270米的北太平洋,从韩国、日本、西伯利亚东岸到白令海、中国黑龙江、图们江、 绥芬河等水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和俄勒冈州。本鱼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型。头 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喙状。上下颌和犁骨皆有齿,颌齿 大而锋利。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腹鳍起点于背鳍后方,尾鳍分叉较浅。有脂鳍。溯 河回游时,体背侧为黄绿色,腹部银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12条紫红色纵斑 纹的婚姻色。当到达产卵地时,整个体色变得黯淡。体长可达100厘米。鱼类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