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考试重点
现代文学考试重点
一、填空
1、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举行,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2、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
3、1949-1966这段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十七年”文学,1966-1976被称为“文革”文学,1976年以后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
4、伤痕小说的代表:刘心武的《班主任》、路遥的《人生》
5、“双百”方针:1956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6、“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三大批判运动:①关于《武训传》的“讨论”,②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③“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7、高行健的代表剧作《野人》
二、单选
1、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拓之作:徐怀中的《西线轶事》
2、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或《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3、王利发是老舍《茶馆》中的人物。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伤痕文学(源于1978年卢新华在文汇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
5、闻捷的长篇叙事诗歌《复仇的火焰》
6、60年代北京日报开辟杂文专栏“燕山夜话”。
7、沙叶新代表戏剧《假如我是真的》
8、田汉的最后一部新编历史剧《谢瑶环》
三、多选
1、《青春之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卢嘉川、江华、林道静。
2、话剧历史剧有:田汉的《关汉卿》、郭沫若的《蔡文姬》、曹禺的《胆剑篇》。
3、《红旗谱》人物:朱老忠、严志和。
4、舒婷诗歌代表作:《神女峰》《致橡树》《船》
四、名词解释
1、三突出原则
1968年,《文汇报》发表了署名初澜的文章,总结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明确提出了文艺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阶级斗争服务被推向了极端。
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文学创作的规律,无视生活的真实性、日常性和复杂性,直接导致了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和公式化。
2、朦胧诗
朦胧诗是在“文革”结束之后崛起于诗坛,并成为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诗歌创作潮流。
它的出现首先跟“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有着密切联系。
代表人物:舒婷、北岛、顾城。
在美学原则的召唤下,朦胧诗在思想艺术上主要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首先,从历史“废墟”里走出来的朦胧诗人,用充满否定和批判的姿态对刚刚过去的历史进行了大胆的质询和拷问;其次,放弃了“阶级人”的观念,朦胧诗人坚定地举起了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大旗;再次,朦胧诗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化倾向,侧重于自我内心情感的表达。
3、地下文学
“文革”期间尤其在后期,具有异端色彩和叛逆精神的地下文艺思潮涌动着。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抄本小说,二是以知青为主体的地下诗歌。
手抄本小说的代表作有: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地下诗歌作者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革”前乃至现代文学时期就已经开始诗创作,但在当代陆续被剥夺写作权利的老诗人,如郭小川等;二是上山下乡运动中在农村插队的一批秘密写诗的城市知识青年,著名的有郭路生的《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和白洋淀诗群。
4、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过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孩子王》《棋王》,贾平凹的《古堡》,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这批作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较为复杂。
寻根小说的特点:以现代意识反思传统文化,探寻民族文化探寻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其表现手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
五、简答(结合作品)
1、简述《茶馆》的艺术创新。
①独特艺术构思: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在《茶馆》中老舍既没有选取某个特殊的家庭,也没有选取某个特殊的地域,而是别出心裁的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
大茶馆,以茶馆“小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②小人物的塑造。
在《茶馆》中,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都是过着平民生活的旗人,而他们的身上却多多少少都存留着贵族的气质,他们在物质生活中落魄,却在精神世界里始终坚持着期冀。
作为旗人的老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既批判又眷恋的复杂情感,作为文人的老舍也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渗透着无奈中的自尊。
③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它的典范性体现在活的“老北京”,浓浓的“北京味儿”,地道的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感,创造出一种独具“中国风”与现代性的话剧形式。
创造了三个独特的形式:a“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b“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c“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④独特的悲喜剧美学。
《茶馆》是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悲剧,悲是主调,笑是穿插其间的音符。
2、简述王安忆小说的发展。
①80年代初的《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流逝》是王安忆初期创作的典型,这些以“雯雯”系列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个人自我
经验的倾诉,体现出对女性心理和生存状态的持续关注,对普通女性审美趣味的把握。
②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
王安忆在《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作品中,深入人性最隐秘的区域——性意识,进入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
③90年代,王安忆的作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如《长恨歌》;第二,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如《纪实与虚构》
3、简述巴金《随想录》的艺术价值。
①《随想录》的创作宗旨首先体现在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
作家以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对“文革”的十年浩劫作了揭露和批判,如《怀念萧珊》《怀念胡风》《小狗包弟》。
②巴金在《随想录》中体现了深刻的自审意识和忏悔意识。
巴金在对“文革”十年浩劫深刻揭露与批判的同时,也冷静、严厉地解剖自己,对自我做了真诚的自审和批判。
③无技巧的境界,构成《随想录》独特的艺术价值。
巴金坚信,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
他不再受所谓的文学技巧的束缚,而是率性而为,随意而为,挣脱一切已有的、固定的条条框框,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真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他所讲的真话就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
六、论述题:80年代文学思潮的特点
①文艺界拨乱反正。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批判“两个凡是”,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
1979年以后,文艺界开始大规模的平反昭雪活动,一大批冤假错案诸如“右派”作家、“胡风反革命集团”等都被纠正,一批在“文革”中被打成“毒草”的文艺作品都重新得到了文艺界的肯定。
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定下了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得以确立。
②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认为,与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文学应该是现代派文学。
徐敬亚在《崛起的诗群》中对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做了较为全面而准确的概括:第一、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第二、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第三、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和逻辑;第四、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意识。
③“清除精神污染”
对话剧剧本《假如我是真的》,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和这个剧本改编的电影《太阳和人》进行批判。
④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事实求是、解放思想路线成为新时期文学复苏与迅速发展的原动力,而五四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精神、人道主义思想,以及西方现代主义人学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代理论资源库,文学界急切地呼唤人的自由与平等,张扬人性、人情,推崇人的价值、人的权力、人的尊严。
现代“人”的观念的复归,则是推动中国文学在新时期迸发出久被压抑和禁锢的生命活力的内在动因。
人道主义潮流、人文精神倡扬,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潮。
围绕着什么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如何理解“人”、是否存在“人的社会主义异化”人性是什么、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等问题,思想界、文学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如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⑤文学主体性讨论
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提出,文学创作强调主体性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把人看作人;二是要特别注意人的精神主体性,注意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文学的主体性包括作为对象的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
⑥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1985年,韩少功发表了《文学的“根”》,开启了文学“寻根”热潮。
他认为,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寻根”就是重铸“民族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