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脑性瘫痪,即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为主的
综合征,主要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
脑瘫高危儿指存
在高危险因素的患儿,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先兆流产、低体重、早产、新生儿黄疸、胎盘功能不良、缺血缺氧性脑病、感染等。
脑瘫高危儿的发生率为10%-20%。
约5%高危儿会出现脑损伤,甚至出现脑瘫。
对高危儿脑损伤患儿予以早入院、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其病残率和脑瘫率的关键。
中医药对脑瘫和脑瘫高危人群的认识较为详尽,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临床
干预方法多样,简便易于操作,有利于推广,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脑瘫高危
儿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无脑瘫及脑瘫高危儿的命名,多将其归为“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保婴撮要·五软》中描述“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在肝者筋脉拘急,在脾者四肢萎软,在肾者四肢屈伸不利”,提出了五
软症状特征及脏腑。
《小儿药证直诀·杂病证》中记述五迟的典型症状“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
本病病因主要为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
先天因素方面,先天禀赋不足,肾气失于充氧多因父母之精气不足、阴血虚
弱而致胎元不足,或因母孕之初毒物损害、用药不当、疾病劳损等伤及胎元。
如《活幼心书》记载“五软证名曰胎怯,多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
”
后天因素方面,难产,窒息缺氧,颅脑损伤出血,或惊风、脑炎、黄疽、外
伤等损伤心脑,或与外界接触过少,或长期营养不良等后天调养失宜,多引起脾
胃失调,导致五脏失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本病多以先天不足为主,多属虚证,病位与心、肝、脾、肾相关,各种先后
天因素致使患儿心脾气血亏虚、肝肾阴精不足,不能充髓而养脑、滋养筋骨肌肉,引起生长发育迟缓、应人应物能力低下等改变[1]。
2.中医证型认识
结合《实用中医儿科学》及《中医儿科学》中五迟五软及智能发育迟缓及胎
怯内容及临床研究文献报到,本病证型主要分为肾脾气虚,肾虚髓亏、心血不足,肝强脾弱,肾肝不足、虚风内动,痰瘀阻络。
(1)肾脾气虚: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柱骨软弱,腰脊不举,坐立不稳,
手软下垂,不能握拳,足软弛缓,不能站立,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
松软,多见双下肢肌张力低下多卧少动,面色眺白,脉沉弱或细弱。
(2)肾虚
髓亏,心血不足:动作发育迟缓,精细动作不灵敏而又欠协调,反应迟钝,毛发
细黄,四肢弛软,语言发育迟缓,面黄少华。
(3)肝强脾弱:肢体强硬,关节
屈伸不利,动作笨拙,肌软无力,屈伸无力,不能独站,急躁易怒,易惊多惕。
(4)肝肾不足,虚风内动: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手足震颤,不自主运动,
动作过多,手足痉挛紧张,姿势异常,失语或言语落后,易惊多惕,舌质偏红,
苔少,或剥苔。
(5)痰瘀阻络:关节强硬,关节屈伸不利,下肢交叉,脚尖着地,手紧握拳,头伸反张,抽搐,张口流涎,喉间痰鸣,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
厚腻,脉弦滑[1]。
3.中医药康复方法
(1)捏脊疗法
根据“脑为髓海”,“督通于脑”等理论,脊背循行督脉和膀胱经,为五脏
六腑气血总归,有统摄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捏脊可以捏拿脊柱正中和两侧的膀
胱经,刺激督脉穴位及背俞穴。
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等刺激,促进经气循行,通过
督脉上行于脑,达到通督醒神的作用。
临床应用可改善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促
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功能[2-3]。
(2)中药治疗
依据辨证分型,应用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如中医认为瘀阻脑络是脑损
伤的主要病机,瘀阻不通引发脑缺血性炎症损伤。
补阳还五汤含有红花、地龙、
当归尾、桃仁、黄芪、川芎、丹参、赤芍。
诸药化瘀、活血、通络,可改善患儿
的脑微循环、脑血管痉挛等。
中药煎煮后放入温水中,利用热效应熏蒸身体,发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等
作用的中药熏蒸疗法也常用于本病治疗。
此外,将药物注射入相应穴位,在刺激
穴位同时实现药物的治疗作用。
如将黄芪注射液通过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承
筋四穴进行穴位注射[4-5]。
(3)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针对不同中医证型,采用相应
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恢复患儿异常状况,
以改善患儿相应功能。
手法多采用揉法、按法、摩法、抖法、捏法等。
(4)针灸疗法
头针疗法为通过针刺头部特定区域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状态,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疗法。
常用穴位为双下肢运动区、
平衡区、足运感区、本神、神庭、百会等。
体针是用毫针刺激躯干以及四肢的穴位,通过针感的传导的原理,可以达到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
常用穴位为督脉十三针配伍太溪、
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起到通督补肾的作用。
舌针疗法舌针疗法是通过刺激舌体穴位系统的相应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
种治疗方法,舌针对神经系统及肢体功能障碍均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穴
位为选取心、脾、中矩、金津、肝、玉液、肾、舌柱等[4-5]。
综上所述,中医在脑瘫高危儿的防治上有明显的优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对脑瘫高危儿辨证分型,将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综合应用,早期治疗脑
瘫高危儿临床效果较佳,且安全可靠,有助于早期最大程度降低脑瘫高危儿病残率和脑瘫率。
参考文献:
[1]张艳梅. 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病因病机初探[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2]官凤婷. 捏脊疗法对婴儿期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3]王东梅. 1277例脑瘫儿童临床特征多因素调查研究[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6.
[4]刘振寰,丁建英. 中医早期干预对脑瘫高危儿的神经发育及预后的远期随访[C]//.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236-241.
[5]闫冬梅,姜立学,张悦秋,赵星星,冯国玉.中医外用法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效果的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