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习题演示文稿1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 回答(A)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C
3. 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1. 生产方式包括(C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社会形态包括(D) 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资料的生产
方式)
12.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B ) A教育; B管理; C生产资料; D自然科学
58. 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的阶段是(C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运输阶段 资本循环中形成价值增殖的阶段是B 资本循环中为价值增殖做准备的阶段是A
59. 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 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A )
A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B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D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71.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A ) A.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了新的使用价
值
C.转移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 D.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
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 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66.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B )
67.资本主义再生产是(A ) 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
生产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 理;
D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 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前三个均为“唯心主义”观点
2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 因为( 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实践成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28.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60.从本质上看,货币是( C )
61.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A )
62.用于标价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A )
63.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不包括( B )
64.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65.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 为( C )
29.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 分的是( D )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0.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
34.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 这是因为(A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论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35. 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B ) A军队和政府机关; B哲学和政治思想; C数学和思维科学; D语言学和逻辑学
3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25.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B A.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和动力)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运动和方向)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26.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 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 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唯理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
后生产力的关系
3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A )
32. 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D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心外无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3.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B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量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C.实事求是
46.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 是( B )
4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 是(D)
A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4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 点是( D )
20.“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21.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A 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 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 散的结果。这是一种A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9. 感觉、知觉、表象是(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
50.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有 D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哲学的贫困》 D. 《共产党宣言》
13.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C )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4. 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 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 看,这是因为(B )
特殊性(共性和个别)普遍性(个性和 一般)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 说是由于(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 势
5. 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抓住主 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依据的哲学道理 是( c )
51.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
5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D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资本物质构成)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6. 下列各项揭示意识本质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有( A )
A意识是纯粹主观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7.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之一的是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3.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 是B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C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8.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 交换价值 D.价格
69.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该 商品的价值量( A )
A.成正比 B.成反比(劳动生产力与价值) C. 时而成正比,时而成反比 D.无直接关系
7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A ) A.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前提条件 B.任何社会生产的前提条件 C.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D.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56.利息的本质是A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C.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D.使用产业资本支付的报酬
57.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 产商品的B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
53. 反映资(掩盖为m:(c+v))本家对工人剥削 程度的剩余价率,可表示为(A )
A. m:v
B. v:m;m
C. (c+v) D. (c+v):m
54. 决定(影响为D)商品价值量的是(B ) A市场供求关系;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5.超额利润是A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3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 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 C )
4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D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41.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 个是( A )
4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4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 第二次飞跃是( B )
44.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 类的认识是( D )
45.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3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前三个为主观
唯心主义)
38.“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 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9.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
A形象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抽象性 理想认识(抽象性、能动性)
10.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 立,表现在是否承认(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8.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9.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D A.语言学 B.逻辑学 C.数学 D.哲学 其余三个为非意识形态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C
3. 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1. 生产方式包括(C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社会形态包括(D) 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资料的生产
方式)
12.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B ) A教育; B管理; C生产资料; D自然科学
58. 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的阶段是(C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运输阶段 资本循环中形成价值增殖的阶段是B 资本循环中为价值增殖做准备的阶段是A
59. 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 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A )
A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B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D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71.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A ) A.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了新的使用价
值
C.转移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 D.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
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 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66.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B )
67.资本主义再生产是(A ) 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
生产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 理;
D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 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前三个均为“唯心主义”观点
2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 因为( 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实践成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28.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60.从本质上看,货币是( C )
61.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A )
62.用于标价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A )
63.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不包括( B )
64.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65.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 为( C )
29.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 分的是( D )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0.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
34.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 这是因为(A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论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35. 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B ) A军队和政府机关; B哲学和政治思想; C数学和思维科学; D语言学和逻辑学
3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25.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B A.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和动力)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运动和方向)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26.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 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 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唯理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
后生产力的关系
3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A )
32. 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D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心外无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3.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B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量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C.实事求是
46.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 是( B )
4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 是(D)
A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4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 点是( D )
20.“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21.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A 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 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 散的结果。这是一种A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9. 感觉、知觉、表象是(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
50.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有 D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哲学的贫困》 D. 《共产党宣言》
13.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C )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4. 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 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 看,这是因为(B )
特殊性(共性和个别)普遍性(个性和 一般)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 说是由于(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 势
5. 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抓住主 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依据的哲学道理 是( c )
51.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
5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D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资本物质构成)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6. 下列各项揭示意识本质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有( A )
A意识是纯粹主观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7.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之一的是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3.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 是B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C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8.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 交换价值 D.价格
69.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该 商品的价值量( A )
A.成正比 B.成反比(劳动生产力与价值) C. 时而成正比,时而成反比 D.无直接关系
7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A ) A.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前提条件 B.任何社会生产的前提条件 C.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D.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56.利息的本质是A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C.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D.使用产业资本支付的报酬
57.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 产商品的B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
53. 反映资(掩盖为m:(c+v))本家对工人剥削 程度的剩余价率,可表示为(A )
A. m:v
B. v:m;m
C. (c+v) D. (c+v):m
54. 决定(影响为D)商品价值量的是(B ) A市场供求关系;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5.超额利润是A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3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 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 C )
4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D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41.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 个是( A )
4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4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 第二次飞跃是( B )
44.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 类的认识是( D )
45.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3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前三个为主观
唯心主义)
38.“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 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9.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
A形象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抽象性 理想认识(抽象性、能动性)
10.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 立,表现在是否承认(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8.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9.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D A.语言学 B.逻辑学 C.数学 D.哲学 其余三个为非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