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2 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凝.然(níng ) 默书簿.(bó) 一声不吭.(kēng)
B. 挪.移(nuó) 赤裸.裸(luǒ) 鸿鹄.将至(hào)
C. 痕.迹(hén) 泪潸.潸(shān) 悄.然而至(qiāo)
D. 依偎.(wēi) 汗涔.涔(cén) 翻箱倒柜.(guì)
2.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阅读这本书,仿佛亲身感受着带有薄雾气息的自然世界,伴随
着作者充满童趣的语言,饶有趣味
....。

B. 观众在剧场的两三个小时内全神贯注
....地欣赏演出,对戏曲的结构和情节推进速度、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就会有更多期待。

C. 在惊慌失措
....的灾情来临之际,新沙村党支部书记率领党员干部,走在抗灾的第一线,彰显了党员无所畏惧、凝心聚力的英
雄本色。

D. 那一刻,坐在观众席上的邓老师热泪盈眶
....,她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看到了孩子们的无限潜力。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新媒体时代,传统书法借助多元传播手段以新的形式进入大众
视野,掀起了书法局面。

B. 面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传
承,与时俱进,从而使其与时代发展交相辉映,焕发新的生命力。

C. 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在艺术造诣和成就上颇有建树,深
受观众喜爱。

D.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
人生的真谛。

4. [2022·恩施州]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3 分) A. 开眼是最难的,开好了,泥娃娃精神焕发,开坏了,就无精打
采。

做个泥娃娃,比怀个真娃娃的时间还要久。

B. 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
高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

C. “长得好,口感也好,超市排着队来收购。

”他摘下一颗西红柿
塞过来,“种下三个月就能挂果,半月收一茬。


D. “不时不食”出自《论语》,是说吃东西要应时令,到什么时候吃
什么东西。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A. 几场春雨过后,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B. 赵州桥两侧栏板上雕刻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C.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D.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6. [2024·原创] 下列关于年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13~14 岁豆蔻年华
B. 30 岁而立之年
C. 40 岁不惑之年
D. 60 岁知命之年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别了,语文课》的作者是何紫,中国台湾儿童文学作家。

课文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

B. 史铁生是《那个星期天》的作者,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C. 《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D.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至
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8. 名句默写。

(5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2)从今克己应犹及,___________________。

(《人日立春》)
(3)淄博市沂源县是著名的“牛郎织女”传说之乡。

关于牛郎织女的
古诗词名句更是俯拾皆是,如“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___”。

(《迢迢牵牛星》) (4)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寄乡愁于笔端,表达思乡之情。

如唐代诗人王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夜望月》) 9. 班级要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
成下面的任务。

(6 分)
(1)班级戏剧节开始前,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一副对联,请
根据上联,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2 分)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B. 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 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D. 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2)你所在的小组要出一份“文学手抄报”,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4 分)
①请为“文学手抄报”的文学专栏取一个名字。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将语段补充
完整。

(2 分)
文学,是一座充满智慧的知识宝库:孤独的时候,文学是你最忠实的朋友,让你有了精神上的伙伴。

文学,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8 分)
(一)[2023·威海荣成十六校联盟期中] 文言文阅读。

(12 分)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①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②,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③曰“七录”。

(《明史·张溥传》)
10.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 分)
(1)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弗若
..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沃汤.数次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1)为是其智弗若与?
(2)如是者六七始已。

12. 【甲】文在写二人学弈的过程时,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告诉
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分)
13.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不胜枚举,你还能举出一个事例吗?(2 分)
(二)[2022·淄博周村区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5 分)
一树柿子红
黄海龙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

他突然有了吃柿子的兴头,他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还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他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

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

“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家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都在回味。

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颗柿子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在灶房的窗户前,是爷爷种下的。

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住,堪堪露出房子青色的屋脊。

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做游戏,抢山羊、捉迷藏……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上的纹路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

当满树油绿的叶子中开出无数柿子花的时候,他就开始守着柿子树,也开始了与爷爷的捉迷藏。

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
一尝。

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长竹竿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

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

”一群孩子嚷嚷。

“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

”爷爷向着不远处的猴孩儿们招手。

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子树,并啧啧称赞。

这时,爷爷笑起满脸褶子,就像他喝了一点米酒的样子。

柿子终于可以下树了,母亲从屋里搬出长梯,父亲提着篮子小心地从梯子上爬上树,一颗一颗地摘柿子。

那一树的柿子红就被装进了篮子里、竹筐里,浓缩成了一团团浓烈的色彩,似乎聚拢了整个秋天。

摘柿子的时候,邻居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

这一天,院落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

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着柿子的清香。

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一条村巷的,就是一大屋人呢。

”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了;再后来,他去外地上学,离开了家。

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这总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

他的室友在品尝了之后,都说他家的柿子很甜、很脆,都
很想和他一起去看看他家的柿子树。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

他径直回家,带着那个学生式的背包。

回到家的时候,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子树下,背景是稀疏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

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了欣喜,看向他的目光和门前落下的阳光一样温暖,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已然两鬓斑白。

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

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里的屋子遗忘了。

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子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时光烙印在高墙上,青色的屋脊粗糙了,也凌乱了,紧闭的大门不再像往日一样打开,哗哗地流泻出一地阳光。

他看见,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地浸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

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14. 本文由柿子引出回忆,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
事?请简要概括。

(4 分)
15. 阅读第⑤、⑥段,可以看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 分)
16. 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

(4 分)
(1)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
颗颗柿子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温暖和喜庆。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那一树柿子红孤独
..地浸在夕阳里。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7.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4 分)
(三)[2023·上海松江区期末二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 分)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1986 年的腊月,年仅49 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

看着躺在棺材中唇角依然挂着一缕
微笑的父亲,我想他是不是像熊一样,跟我们捉了个生命的迷藏,冬眠了呢?熊冬眠前要拼命补充能量,扫荡山林中可食之物,将肚子吃出孕妇状,可是父亲发病后大都处于昏迷状态,难以进食,他走时身体令人心碎的消瘦,又不像是冬眠的样子。

而次年春天熊苏醒了,山林又有熊迹了,他却还沉沉睡着,大地上再也寻不到他的脚印了。

②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一封故乡的来信,写信者是父亲生前的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③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他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山时,那里还没有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

1966 年,新学校在村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

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

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里,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

那时没有本子,学校给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了好几门课的教学。

④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 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们去烈士墓扫墓。

仪式结束后,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风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们趴在地上,然后再将他们一个一个地转移到桥洞下。

待暴风雪止息,父亲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⑤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
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典礼。

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

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

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不是饭点,却发现我家灶台前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

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

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破烂烂的,肚子里也没油水。

姐姐说父亲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吃的。

⑥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孩子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都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

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

到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走过来了,就赶紧关门闭户。

父亲无计可施,便想让那几个接受教育的孩子回家后将知识讲给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

父亲每每说起这件事,便痛心不已。

我很感激这封故乡的来信,唤醒了一些我关于往事的记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出了他肖像的另一面。

如今永安学校已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

⑦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儿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⑧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18. 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出的父亲的心理。

(2 分)
待暴风雪止息,父亲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19. 文章记叙了多件关于父亲的事情,请结合具体事件,概括父亲的
性格特点。

(6 分)
20. 关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有以下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
请结合原文情节简述理由。

(3 分)
说法一: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在工作中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的赞美。

说法二: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付出归于荒芜的感伤。

三、写作(50 分)
21. [2022·淄博高新区期中] 以《我心中你最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500 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1. D 【点拨】A. “簿”读“bù”;B. “鹄”读“hú”;C. “悄”读“qiǎo”。

2. C 【点拨】“惊慌失措”指害怕紧张,以至于不知所措、失去常
态。

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3. D 【点拨】A.搭配不当,应将“局面”改为“热潮”;B.语序
不当,应将“创新发展”和“传承”调换位置;C. 搭配不当,“成就”
和“颇有建树”搭配不当,可删去“和成就”。

4. A 【点拨】A. “开好了,泥娃娃精神焕发”与“开坏了,就无精
打采”构成并列关系,且句子中已经使用了逗号,所以“开好了,泥娃娃精神焕发”后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

5. B
6. D 【点拨】60 岁是花甲之年,50 岁是知命之年。

7. C 【点拨】A. 何紫是中国香港儿童文学作家;B. 《我与地坛》
是散文;D. 孟子被称为“亚圣”。

8. (1)日暮汉宫传蜡烛(2)颜与梅花俱自新
(3)皎皎河汉女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 (1)D 【点拨】对联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等。

“不大”可
以对“寻常”;“地方”可以对“人物”;“可家可国可天下” 可以对
“能文能武能神仙”。

(2)①示例:青春絮语
②示例:是一杯香浓甘甜的奶茶疲倦文学是你精神世界的茶
香让你有了前进的动力
二、(一)10. (1)擅长,善于(2)不如(3)引,拉(4)热水
11. (1)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2)像这样六七遍才停止。

12. 对比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13. 示例: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乙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

他所读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完之后朗读一遍,就烧掉。

(然后)再抄,像这样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手掌上磨起了茧。

冬天手被冻裂,每天在热水里浸泡几次。

后来(他)把读书的书斋称作“七录”。

(二)14. 孩子们在柿子树下做游戏;“他”和小伙伴一起偷打生柿子;
邻里帮忙采摘柿子;爷爷分柿子给左邻右舍;母亲托人捎柿子给“他”;那个秋天,“他”因为想念柿子红,径直回家;多年后,爷爷、父母都不在了,“他”回到了家乡。

【点拨】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谁+ 做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即可。

15. 孩子们偷打生柿子,爷爷虽然心疼却未责骂孩子们,看见孩
子们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模样,他还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表明爷爷十分慈爱、有童心;爷爷把摘下来的柿子分给左邻右舍,以及教导“他”的话,表明爷爷十分善良,注重和邻里搞好关系,教导孩子要懂得礼尚往来。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来理
解分析。

爷爷发现孩子们偷打生柿子后虽然心疼,却未责骂孩子们,表明爷爷十分慈爱;“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表明爷爷有童心;爷爷把摘下来的柿子分给左邻右舍,“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一条村巷的,就是一大屋人呢”,表明爷爷十分善良,注重和邻里搞好关系,教导孩子要懂得礼尚往来。

16.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树熟了的柿子比作红灯笼,把
整个院落比作一幅画,给人以饱满、温暖、喜庆的感觉,表达了“他”对柿子树的喜爱,以及“他”的幸福之情。

(2)“孤独”有独自一个、孤单之意,这里形容一树柿子红失去
了往日的热闹,如今变得冷清荒凉的状态,表达了“他”内心深切的思念与感伤之情。

【点拨】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句子。

(1)由“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他”对柿子树的喜爱,以及“他”的幸福之情。

(2)先回答词语的本义,然会结合语境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此处的“孤独”既表达了“他”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他”
的感伤之情。

17. 描述了眼前的“一树柿子红”碎乱、孤独的状态,渲染了“他”的愧疚与感伤之情;“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与开篇“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还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更严谨,升华了情感,表达了“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18. 父亲因为害怕暴风雪伤着学生而体现出的担心和关怀。

19. ①认真负责:建设学校时和工人一起劳作,把学校建设好,
并且承担了好几门课的教学。

②关爱学生:暴风雪袭来,父亲把学生们安全转移到桥洞下;
有孩子上不了学,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被拒之门外后,
也不想放弃。

③舍己奉献:把家里的食物分给学校里的孩子们吃。

20. 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说法。

理由是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作为
校长的父亲,为学校的建设无私奉献,十分关心、保护学生,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父亲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说法。

理由是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父亲为学校、为学生无私付出心血的片段,与结尾写的学校荒芜一片的场景形成对比,体现了作者看到父亲曾经无私付出心血的学校荒芜后内心的感伤。

三、21.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可知,“我心中”强调
了是出于自己的感知,“最美”是“你”在“我”的感知里留下的深刻印象。

审题的重点应放在“你”上。

“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物,比如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同学等;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你”设定为高山、大海、小草、绿树、翠竹、书本等。

作文需要表现的是对“你”的真诚赞美、感激、崇敬等。

题目带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所以文体以记叙文为宜。

首先确定“你”的具体
所指,然后围绕着“最美”来选择事件,即选择能表现出“你”最美的具体事件。

表达方式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兼以议论或抒情。

人称选用第二人称,直接表达对“你”的赞美。

例文:
我心中你最美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而叶的事业却是谦逊的,因为它总是垂下绿荫。

——题记换了学校后,我以为新学校没什么好的,直到认识了你——冯老师。

新的环境让我迟迟不能融入,再加上学业的压力,使我透不过气来。

我深知我应该与逆境搏斗, 可是我无法坚持。

当我想退学时,是你的耐心劝导让我留了下来;当我自暴自弃时,是你鼓励的眼神让我没有放弃;当我迷茫时,是你为我指明了方向。

可是有时候我还是会惹你生气,让你觉得失望,但是你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一直给我以精神力量。

因为你,我决心坚持学习,坚持与逆境搏斗。

课堂上, 你带领我们去追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气节; 去触摸“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贝多芬的心迹;去捕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的情感……是你为我扬起了希望的风帆,是你为我拨开了头顶的乌云,是你为我插上了追逐梦想的羽翼。

是你,用文字丰富了我的头脑,用汗水、用心润泽了我干涸的心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课堂上,你允许我们援疑质理,
畅所欲言。

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语文学习的殿堂, 感谢你在我求知的道路上给予我不尽的关怀与期望。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人生路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千言万语化作一声“谢谢”。

我不是画家,不能用绚丽的色彩来描绘你的美;我不是诗人,不能用华丽的诗句来赞扬你的美;我不是音乐家,不能用优美的乐曲来展现你的美……我只是一个学生,所以我只能用最质朴真诚的文字来歌颂你——冯老师,我心中你最美!
总评小作者因为转学承受着融入新环境和学业上的压力,而冯老师教“我”坚持、润“我”心灵、授“我”知识。

经小作者的描写,冯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最后自然点出“我心中你最美”的主题。

全文感情真挚,一气呵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