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美学1----精品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美育的功能
美育主要运用美滋生巨大的感染力来陶冶、净化人的 心灵,塑造人完美的人格,启迪人的智慧,愉悦人的身 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 发展的目的。 1.美育的导善功能 (1)情感净化功能 (2)具有心理平衡功能 (3)道德升华功能 2.美育的启真功能 3.美育的健身功能 人的美不仅包括内在心灵美,还包括外在形体、仪表的 美。美育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它具有健身功能。
(1)强调美在自然。 A、反对人为雕饰,提倡自然而然、顺其本性; B、崇尚素朴之美。
“见素抱朴” “五色使人目盲” “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 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 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 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庄子




第一章 绪论
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鼎足
第一节 美
一 美的起源与产生
( 一 )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各种事物美、丑意义 的获得或改变,完全 取决于人对现实审美 关系的建立或改变。 简言之,美是一种文 化的共识,是在人类 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羿射九日
(二)美的产生 1.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四)清代的美学思想
清代的美学思想是我国明代以前美学思想的 总结与发展。这一时期,受到西方实学思潮 和人文科学的实学精神影响,构成清代美学 崇实的文化景观,使清代美学成为中国古典 美学的终结。
(五)近代美学的拓展
1.自19世纪末至“五四”(1898- 1919年)为启蒙期 王国维、梁启超倡言中西、新 旧美学的交融,站在“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文化立场,做了具有 开创意义的工作。 王国维成为最早接纳来自西方 美学思想并建构现代美学体系的第 一人。 蔡元培受康德美学理论的影响, “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著名美学思 想成为这一阶段突出的理论成果。
马家窑类型的尖底瓶
半坡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彩陶鱼鸟纹细颈瓶
(1)美产生于劳动实践,美的事物是内容和 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 式(色彩、线条、形体等)。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 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 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美的产生,体现了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 辨证关系。
1、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观。 (1)孔子原始儒学的基本思想精神是“仁”
孔子仁学的美学精神不仅体 现了春秋末期的时代文化精神, 而且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初 步建构了关于人格美的审美理想; 第一次从“君子比德”的角度, 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 著名命题,触及自然美这一重要 美学问题;又以“兴观群怨”这 一理论结构,第一次完整地提出 关于“诗”的审美的道德功能说。
四、美育的特点与任务
(一)美育的特点 1.以情动人,理寓情中 2.形象生动,意寓象中 3.自由欣赏,教寓乐中 4.潜移默化,效果寓于体验
五、美育的任务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审美的敏感 3.培养美的创造能力
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艺术美和现实美两大领域。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提高欣赏 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有着 重要意义。现实美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有着 广泛密切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美学理论著作: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 机的《文赋》、顾恺之的 《论画》、阮籍的《乐 论》、王羲之的《书论》、 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 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等艺术哲学的大量涌现, 完成了中国美学体系的建 构。
受玄、佛融合的 哲学和美学思想的 影响,崇尚自然美, 追求无限的美,成 为魏晋时期美学的 重要特征。
中国美学界关于美的争议
1.美是主观的 认为美是一种观念和意识,不是物的属性。 2.美是客观的 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特点,美的本质 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不在于人的意识作用。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认为美有意识形态性,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 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 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美的特征
1.美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美最基本的属性。
2.美的感染性 。感染性是美最显著的特征。
3.美的社会功利性 。社会功利性是美的内在属性。 ①物质功利。即实用功利,美最初就产生于实用功 利。 ②精神功利。
第二节 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美学史概述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先秦时期影响最大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 儒家美学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儒道 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 线索。
(三)唐代至明代的美学思想
1、唐代中国美学思想重申了美善统一,重视审美、 艺术的教化作用,积极发挥先秦美学思想中富有生 命力的东西,呈现出积极进取的盛唐之音。 隋唐佛学的美学以禅宗美学为代表。
2、宋代美学的总体风格 从唐的雍容大度转为远、 逸、平、淡。宋代美学 明显地表现出浓厚的道 释思想,宋画追求远与 逸,宋诗讲究平淡,宋 词崇尚清空,这股风气 一直保持到元人画论中。 市民的审美趣味从宋发 展到晚明,形成了具有 独立形态的美学思想。
4.“文革”十年(1966~1976年)为停滞期
这一时期,虽然存在一 定的有关美学的潜在思 考与研究,但中国美学 作为“封、资、修”的 批判对象,总体的研究 和发展受到制约而停滞。
5.改革开放期(1976~2005年)为发展期
随着思想观念的空前开放,西方美学的各种著 述大量输入。中国美学思想思维的自由前所未有。 中国古代美学、美的方法论、实践论美学、比较 美学等美学问题成了美学再讨论的重要议题。中 国古典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也取得了空前 的进展。
3、墨子的实用美学观 正面价值: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先质而后文”
负面观念: “声乐害政”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1、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涉 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2、佛学艺术的全面发展以及艺术家的层出不 穷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3、美和文艺不再只被看作是美的附庸,人们 开始重视它的独立价值。
石器的制造是人类最终 脱离动物世界的显著标 志,也是人类文明的开 始。 在石器造型的演变上, 不仅体现了人类自由创 造的特性,而且说明了 美的产生是实用价值先 于审美价值。
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装饰物和骨针
(3)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山东大汶口出土的玉斧
2.自“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19~ 1949年)为奠基期
这一时期,以马克思主 义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 主义美学思潮为主流的 西方美学思想进一步被 译介到中国来。以瞿秋 白、鲁迅为代表的美学 思想与毛泽东为代表的 文艺思想成为马克思主 义美学思想的重要构成。
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革”(1949~1966
年)为建构期
发生于1955年至1964年的美学大 讨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建构的重要 标志。蔡仪的“美是客观”说;吕 荧、高尔泰的“美是主观”说;朱 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与 李泽厚的“美是社会性与实践性的 统一”说,在讨论和争辩中各抒己 见。但共同的思想特色是以马克思 主义美学观为指导。而朱光潜,高 尔泰的美学思想较多地吸收了西方 自由主义美学思想因素。
2.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1)“羊大为美” (2)“羊人为美”
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内壁舞蹈纹图案
印纹白陶盘
陶器与石器比较有更明显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②比较自觉和娴熟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体现彩陶 整体的和谐效果。如图案与器型的协调等。
二、美的本质与特征及分类 (一)美的本质 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
美的现象的多样性、差异性,掩盖了美的本质 的一般性、共同性;
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易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 普遍性; 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形象。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
1.理式论 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象而又决定现象的美的理念。 2.形式论 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 3.快感论 认为美是一种快感。
(2)美的相对论和辨证法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巧若拙”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得意忘言” “得鱼忘筌” “庖丁解牛” ——庄子
(3)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 老子主张—— “无知”“无欲”“无为”, 否定现实世界的美的价值; 庄子提出——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 耳不聪”“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 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否定美的虚无主义观点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与任务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是通过以审美和艺术为中心的知识传 授和技能训练为手段,以人生态度的改善 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为目的的综合教育形式。 二、美育的意义 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美育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手段。 3.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的重要途径。
(2)把审美活动同社会政治生活、道德修养 活动密切结合,强调美的伦理性、功利性。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是为‘五美’ ”。——孔子 “充实之谓美”——孟子
2、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观。
道家《老子》一系列的哲学命题与范畴,也蕴涵着
极具哲理的美学意义
道家一贯是倡言怡情 于山水、坐忘于林泉、 感悟宇宙本在的美, 就是以天合天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