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流传神话——“大红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流传神话——“大红袍”
问茶登武夷,解惑在天心。

“大红袍”是一个在武夷山流传非常广泛的神话。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岩茶的品种之一)有“老茶”之说。

所谓老茶,就是年代长久的干茶,说的是大红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在漫长历史中多次被战乱或大火损毁,又多次重建,某次重建中,师傅从弥勒佛的大肚子里发现了许多不知哪个年代遗留的大布袋,里面装着茶叶,喝起来有独特的韵味,由此人们知道把岩茶放起来就是“老茶”了。

老茶就是药。

武夷岩茶极品“大红袍”名称的由来,就是一泡老茶的故事。

说是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一个叫丁显的举子进京赶考,一路风餐露宿,到达武夷山时偶感风寒,天心寺僧人便泡了一大碗老茶让他喝下,第二天丁显居然痊愈。

丁显继续北上,行前留下话,承诺如果高中状元,一定回来报答。

结果可想而知,高中的丁显将皇上赏赐的红色披风盖在九龙窠那几棵茶树上,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1985年,有一个叫陈德华的茶人,繁育了几枝大红袍母树的茶苗,由这几枝茶苗不断无性繁育,大红袍才在武夷山大面积种植,我们百姓今天才可以喝到从前皇亲贵胄才喝到的稀世珍品。

茶作为“国饮”,是中国人特有的健康饮料。

饮茶最初是出家人的饮品,具有收敛、静心、寡欲、安神诸种效果,有助于打坐参禅。

中国茶历史上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

“茶”字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这样构成的“茶”字本身,就充满了禅意。

你看,当煮沸的水高高地冲入盖杯里的时候,黝黑油亮的干茶刚被热水浸泡,便开始散发香气,若有徐徐微风,茶香会很快弥漫开来。

天心寺禅茶
天心永乐禅寺建于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根据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天心永乐禅寺座落在武夷山之中的天心峰,“犹天之枢极也,故名”。

从第一个山门一步一步朝九龙窠的深处走去,一路上随时有“石缝中”的茶树投入眼帘,大多是一两棵的茶树或者在石窝里,或者在岩峰上。

从近处去看茶树下面的土壤,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烂石”,才会明白为什么武夷岩茶有岩韵的说法。

多少年的风吹雨淋,红褐色的岩壁上不断剥落下来碎石,这些碎石又逐渐化为粗糙的土壤,正是这样独特的土壤才养成了武夷岩茶的独特韵味。

武夷岩茶有正岩、半岩和洲茶的区别,所谓正岩应该是产自武夷山中心区域“三坑两涧”的茶,倒水坑、牛栏坑和惠苑坑,流香涧和悟源涧。

在这些地方的茶园土壤都是这样的“烂石”。

而所谓“半岩茶”是指整个武夷山区域内同样土质里生长的茶,它有部分的烂石,但是没有武夷山中心区域那样纯粹。

洲茶准确是指溪河边上沙洲上的茶园产的茶,后来扩大为武夷山中心区域之外的茶园茶,当然洲茶是没有所谓岩韵了。

岩韵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常年喝正岩茶的人才能够体会,但是难以表述。

也询问过许多茶人,也没有谁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来它的含义,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沿石阶亦步亦趋走进了天心永乐禅寺,迎面是雄伟崭新的大殿,问过了僧人,就朝竹林里面古老的殿堂找去。

石阶旁,一块不大的石头立在草坪上,走近了去看,一句谒语“千言与万语不如吃茶去”投入眼帘。

传说这句谒语源自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佛教界诗人赵朴初先生,他对武夷岩茶赞颂有加,题诗写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


历史上大红袍就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寺产,关于那几棵大红袍的坎坷身世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的。

天心禅茶还是台湾名茶冻顶乌龙的鼻祖,清咸丰五年(1855年),台南人林凤池到闽考试,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

林凤池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夷茶的愿望。

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苗36株,并嘱咐:“此为武夷乌龙茶佳种,希细心培育,如能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林凤池携苗而归后引种成功,成为今日著名的台湾冻顶名茶。

武夷山双世遗旅游胜地,到此旅游的人们,无不以一睹大红袍为快,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地势险峻,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

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只有几丛茶树,有的从岩间伸出,有的散落其间,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个大字。

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终年不绝。

再看茶丛长相,类似菜茶,叶质稍厚,芽头微微泛红,虽然外观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红袍”茶,却是武夷岩茶中的极品,不仅香高隽永,而且“岩韵”明显,久负盛名,驰誉中外。

由于产量极微,其成品茶更被茶人奉为珍品。

大红袍生长在峭壁上,是谁发现和利用的?为何得美名“大红袍”?在武夷山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正遇上天心寺里的老方丈下山化缘,就叫人把他抬回寺中。

方丈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茶叶,用沸水冲泡后端给秀才说:“你喝上几碗,慢慢就会好的。

”秀才又冷又渴,接过碗就喝,几口下肚,但觉涩中带甘,香沁心肺,消疲生津,再喝之后,腹胀减退,烦躁渐消,精神为之一爽,如此歇息几天后,基本康复,就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修整寺庙,再塑金身!”
不久,秀才果然金榜题名,得中头名状元,并被皇上招为东床快婿。

秀才虽然春风得意,但仍未忘报恩之事。

一天,皇上见他闷闷不乐,便问情由,秀才从实奏禀。

皇上感其报恩之心,便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视察。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随从前呼后拥,一路鸣锣开道,离开了京城。

这可忙煞了沿途官员。

状元一到天心寺前立即下马,走到老方丈面前拱手作揖道:“老方丈别来无恙!本官特来报答老方丈大恩大德!”方丈又惊又喜,双手合掌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区区小事,状元公不必介意,阿弥陀佛!”寒暄之后,谈及当年治病之事,状元问是何仙药,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

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于是,老方丈陪同状元从天心岩南下,过象鼻岩到山脚,再向西行,走过一条幽深的峡谷,就登上了九龙窠。

但见九座岩峰像九条龙盘绕在沟壑峭壁之间,谷里云雾弥漫,泉水淙淙,凉风习习,三棵茶树像三位老翁,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屹立在山腰上,吐着一簇簇嫩绿的芽梢,带着慈祥的微笑俯视着大家,这天生地造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

状元流连忘返,直至夕阳西下,才在方丈催促下返回寺里。

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

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就带领寺内大小和尚,披上袈裟,点起香烛,钟钹齐鸣,合掌念经,唱起香赞,大家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然后让几人攀登采茶。

采来茶叶,由最好的茶师加工,并用特制的小锡罐盛装,由状元带回京城。

此后,状元差人把天心寺整修了一新,又塑了菩萨金身,了却了心愿。

状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

状元一问病情,乃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

于是向皇上陈述了神茶的药效后取出那罐茶叶呈上。

皇帝马上命人熬煮让皇后服下,说也怪,皇后饮服以后,但觉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精神渐爽,身体渐渐复原了。

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

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中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历史不断前进,朝代累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却从未间断,直到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