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
精准扶贫相关知识
一、精准识别及指标解释
1、精准识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2、四个切实:一是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制、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活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3、五个一批:生产发展和就业一批,易地搬迁一批,生态保护一批,加强教育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四个一批是:前面的五个一批中,减掉“加强教育一批”。


4、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5、四有五覆盖:一有安全饮水建设,二有安全用电建设,三有危房改造或易地移民搬迁,四有就业技能培训;一覆盖入户路及院坝硬化,二覆盖社会养老保险,三覆盖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四覆盖教育资助,五覆盖增收产业。

6、五通四有:一通村沥青路(水泥路),二通客运,三通宽带及电话,四通组公路及连户路硬化,五通生产用电;一有美丽乡村创建,二有村卫生室和医生或执业(助理)医生,三有村文化场所和文化信息员,四有村集体经济。

7、纯收入:指家庭总收入减去当年各项支出后剩下的收入。

8、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户家庭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除以家庭人口数。

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指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

11、扶贫对象:指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和政府扶贫政策所瞄准的目标对象,即收入或消费水平低于扶贫标准(农村贫困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

12、农村低保对象:指家庭年人均收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13、农村扶贫对象: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的农村居民,包括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

14、循环经济: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伟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5、“三变”: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产(土地)变股权。

16、指标解释
贫困户属性
一般贫困户: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定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农户。

扶贫低保户:指纳入低保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户。

低保户: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无劳动能力的农户。

五保户:指符合《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户,供养对象主要包括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主要致贫原因
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因病:因家庭成员看病、治疗等,医疗费用占家庭支出比例大、医疗费用负担重,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残:家庭主要劳动力因身患残疾,无法发展生产和劳动,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学:因教育支出费用较大,家庭无法承担,导致家庭贫困的。

因灾:家庭因遭遇自然灾害的损失,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土地:家庭有劳动力,但没有土地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水:一年内家庭饮用水、生活用水缺失达到3个月以上,无法满足家庭正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

缺技术:家庭有劳动力,有土地等资源,但缺失相应的适用技能,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劳动力: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年纪大等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或家庭成员在16岁以下无劳动力,导致家庭贫困的。

缺资金:家庭有劳动力、有土地等资源,但缺发展资金无法发展生产,导致家庭贫困的。

交通条件落后:家庭因交通闭塞、交通不便等造成家庭发展生产、经营困难,导致家庭贫困的。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家庭主要劳动力思想懒惰,不愿发展生产和劳动,导致家庭贫困的。

建议分类:两因户(因学、因病致贫):因学、因病。

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低保户、五保户。

两有户(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缺资金、缺技术。

两缺户(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缺劳动力、缺土地、缺水、交通条件落后。

帮扶路径(16项措施)分类
医疗救助、能力素质提高、山地高效农业、城镇化带动、旅游业带动、建筑建材业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工业化带动、产业园区、交通运输业、小城镇(生态移民)、产业园区(生态移民)、县域及县城规划(生态移民)、就地就近搬迁(生态移民)、重点景区(生态移民)、低保保障兜底
在校生状况
非在校生、学前教育、小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高职一年级、高职二年级、高职三年级、大专及以上
劳动能力(以年龄为主,男性16-65岁,女性16-60岁,在校生在劳动年龄内,身体健康,视为劳动力)
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丧失劳动力、无劳动力
普通劳动力:指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技能劳动力:经过技术等级考试合格后,获得人社部统一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可划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丧失劳动力:在劳动年龄内(男性16-65岁,女性16-60岁),由于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无劳动力:指16岁以下未成年人和超过劳动年龄已经无劳动能力的人。

务工状况
乡镇内务工、乡镇外县内务工、县外省内务工、省外务工、未务工。

健康状况
健康、残疾、长期慢性病、患有大病
患有大病分两类:
○1、特殊病种(白血病、脑出血及脑梗塞恢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Ⅱ、Ⅲ期)、重症肌无力、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精神障碍、糖尿病、器官移植抗排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结核病、帕金森氏病、恶性肿瘤放化疗、癫痫、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脏病并发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后遗症、慢性中、重度病毒性肝炎)
○2、重大疾病(脑梗死、甲亢、急性心肌梗塞、儿童苯丙痛尿症、老年性白内障、直肠癌、胃癌、儿童两病(先心病、急性白血病)、血友病、终末期肾病、地中海贫血、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唇腭裂、I型糖尿病、肺癌、儿童先天性尿道下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食道癌、重型精神病、耐多药肺结核)
17、两不愁、三保障:是深入推荐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8、三个品牌:指打造小额扶贫信贷、雨露计划、扶贫生态移民“三个品牌”。

19、扶贫试点:指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解决特殊深度贫困问题二开展的一系列探索性、试验性扶贫工作或扶贫项目。

20、特殊深度贫困问题:指特殊贫困问题和深度贫困问题的简称。

特殊贫困问题一般指具有明显的的特殊地域特征或突发性、概率性的局部贫困问题,如地方病贫困问题、边境地区贫困问题、石墨化地区贫困问题、直过区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重大地质灾害贫困问题等。

21、贫困户识别“九程序”:宣传发动、农户申请、入户调查、评议公示、划线认定、对象公示、审定公告、备案录入、分账管理。

22、分账管理的“两本账”:级差管理、分账建设。

一是用“四看法”准确核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系统,把系统外的贫困家庭补充进来,把系统中“假贫困”“被贫困”家庭清退出去。

二是运用“收入核算法”据实核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低于2968元的贫困家庭实行单独登记、专账管理。

23、扶贫对象的脱贫程序: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帮扶责任人、村委会和驻村工作组对登记在册的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充分运用“四看法”,初步拟定脱贫名单,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形成脱贫农户名单,并进行两公示一公告,公示公告无异议后,将在全国精准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中对脱贫农户进行脱贫管理。

24、三个平台:指打造政策平台、资金监管平台、社会扶贫平台。

25、四台一会:指管理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促进协会。

26、三个十工程:指全省培育“十大扶贫产业”,打造“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共建“十大扶贫产业园区”。

27、坚持“三个不能代替”:即坚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全省的总体小康代替;坚持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坚持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社会广泛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群众直观感受。

28、三个核心指标:指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29、“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

30、“六个机制”:一份民情问卷,一张民情地图,一个行动计划,一组联网台账,一支过硬队伍,一套操作流程。

31、“三沼”利用:指将沼气、沼液、沼渣(简称“三沼”)运用到生产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技术措施。

32、贫困出列“一降一达一超”标准:即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每年下降4.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数的60%以上,当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33、十大扶贫产业:指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中药材、蔬菜、油茶、薯类、茶叶、精品水果、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

34、三支队伍:指乡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致富带头人。

35、四类资源:指整合涉农资金资源、部门帮扶资源、金融扶贫资源、社会扶贫资源。

36、六个到村到户:指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社会保障到村到户。

37、六个小康建设:指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

38、精准扶贫两个所有:就是到2020年全省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落实兜底政策;到2020年全省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

39、精准扶贫两个不掉队:“两个不掉队”就是聚焦所有民族脱贫,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聚焦三片六山地区脱贫,不让一个地区掉队。

40、“5321”结对帮扶活动:即厅级领导帮5户,县级领导帮3户,科级领导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

41、两有户:有资源、有劳动力但无门路。

42、两因户:因学致贫、因病致贫。

43、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

44、两缺户: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

45、扶贫主体责任: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群众主体。

“五主五包”: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省领导包县,市(州)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

46、“六大板块经济”:马铃薯商品薯,高山冷凉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有机茶。

47、2015年贫困户脱贫的条件是什么?
有安全住房、年人均纯收入3028元以上、家庭无辍学生。

48、2016年贫困户脱贫必须达到那些标准?
满足“四有五覆盖”的条件,即有安全饮水、有安全用电、有安全住房、有就业技能。

“五覆盖”即入户路和院坝硬化全覆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及救助全覆盖、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增收产业全覆盖。

49、2016年贫困村出列的标准是什么?
满足“五通四有”的条件,即“五通”即村村通水泥路(沥青路)、村村通客运车、村村通宽带及电话、组组通公路及连户路硬化、自然村通生产用电。

“四有”即有美丽乡村创建点覆盖、有达标合格的村卫生室和医生或执业(助理)医生、有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员、有村级集体经济。

50、“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到2018年,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对农村五保户和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贫困人口,按照贫困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双线合一”的要求,继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51、目管理“六个规范”:一是规范项目库建设,二是规范项目审批,三是规范程序管理,四是规范采购原则,五是规范乡级报账,六是规范利益联结。

52、目审批“七个流程”:一是达资金计划,二是县制定项目申报指南,三是乡镇申报项目,四是县级扶贫部门初选项目,五是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项目立项,六是项目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七是县批复项目实施方案后下达项目资金。

53、目管理“十个步骤”:一是建立项目库,二是编制项目申报指南,三是竞争立项并立项批复,四是项目实施单位编制实施方案,五是批复实施方案(县区录入电子政务平台),六是项目逐级报备,七是分级分类公告公示,八是项目实施及报账,九是项目验收,十是报送年度工作总结。

54、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重要制度安排之一。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设。

国务院强调,“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百哦长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从而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55、困村、贫困县和重点县
贫困村:指贫困农户相对较多、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行政村。

贫困村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目标对象和基本工作单元。

贫困县和重点县:指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范围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一个基本做法是将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县作为贫困地区的基本构成单位和实施扶贫开发的基本组织单位。

56、农村扶贫标准:我国在2007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把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6元的农村人口定位扶贫对象,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8%。

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7年时为785元,人口减少到1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6%。

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低收入标准,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在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之间的为低收入人口,当时为6213万人,到2007年年底,低收入标准调整为1067元,低收入人口减少到2841万人。

2016年,调整2015年底贫困线为(人均可支配收入)2968元。

57、农村“四权”:指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
权、房产权、林权。

58、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59、城市“三无”人员:指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收入来源人员。

60、农村“五保”对象:农村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供养待遇。

61、五子登科、新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指山上植树造林退耕还来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草种绿肥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良种良法收谷子。

新五子登科: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下铺毯子、务工挣票子、致富盖房子。

62、“三万”农业示范工程:即每个县区发展一万户以上农户、每户农户拥有一亩以上年产值超万元的高效农田、每户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63、十大特色农业:指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优质核桃、特色精品果业、特色烟叶、优质马铃薯、油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特色杂粮。

64、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指马铃薯、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中药材、茶叶、食用植物油、现代烟草等。

二、专项扶贫
1、专项扶贫:指国家安排财政专项扶贫,由各级扶贫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开发扶贫项目和相关扶持措施,直接帮助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乡村、贫困人口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那能力。

2、培训转移:指通过对农村贫困户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满16-35周岁,身体健康、自愿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对贫困户中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两年后”和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
业转移,从而实现以就业促脱贫。

3、雨露计划:指扶贫部门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以提高扶贫对象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增收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专项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

4、易地扶贫搬迁:是专项扶贫的一种重要实施方式,指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由政府安排一定专项补助资金,帮助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易地建设住房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改善其生存与发展条件。

5、乡村旅游扶贫:指国家等部门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和扶持支持措施。

三、行业扶持
1、交通扶贫:指国家交通运输等部门为了解决贫困地区交通设施瓶颈问题,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和扶持措施。

2、教育扶贫:指国家教育等部门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投入支持和扶持措施。

3、电力扶贫: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用电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和扶持措施。

4、水利扶持:国家水利等部门为了解决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瓶颈问题,改善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和扶持措施。

5、卫生扶贫:国家卫生等部门为了发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制度安排和扶持措施。

6、文化扶贫:国家文化等有关部门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投入支持和扶持措施。

四、社会扶贫
1、四帮四促:即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

2、“三支一扶”计划:指国家实施的引导和动员高校毕业生志愿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的人才支持计划。

3、党建“1+1”结对帮扶活动:指市级单位和部门及县直单位机关单位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一类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

五、规划计划
1、扶贫攻坚“1+6”行动计划:“1”指毕节扶贫攻坚行动计划(2015-2018年),“6”指农业产业培育行动、基础设施夯实行动、生态环境绿色行动、乡村农家靓丽行动、人口控量提升行动、基层组织固本行动。

2、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33”是“从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减少300万贫困人口”;
“66”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8”是到2020年,实现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

3、十项重点工作:
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

4、贵州省委省政府“1+10”配套文件:
1即是:《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10即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
①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
②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
③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行动
④实施教育扶贫行动
⑤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
⑥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
⑦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
⑧实施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
⑨实施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
⑩实施党建扶贫行动
5、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
①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

完善高速公路路网连接通道,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②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

扶持贫困县、贫困乡镇规划建设不同层次的农业示范园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小微企业。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大力实施电商扶贫。

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③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行动。

到2020年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142万人全部迁出。

合理规划移民安置点。

④实施教育扶贫行动。

大力推进“四项突破”工程和教育“9+3”计划,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

继续压减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各级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

⑤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

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推进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全覆盖,提高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加强农村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实施“百院建设工程”。

⑥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

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基建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农业综合开发、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涉农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村。

建立健全省、市(州)、县三级扶贫投融资平台,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和县级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

⑦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

加强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