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母乳性黄疸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母乳性黄疸临床观察
目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方法:将80例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口服,250mg 一日二次;对照组仅常规治疗,5d 为一个疗程,两组均不停止母乳喂养。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72.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能提高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标签:母乳性黄疸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306-01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由美國Arias及Gartner等于1960年首先报道,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
其主要特点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
由于母乳喂养的推广和普及,近年来BMJ 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
我院儿科根据BMJ的发病特点,在采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BMJ,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2]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
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均为7d~40d;
经皮胆红素测定≥256.5umol/L≤307.8umol/L,两组性别、年龄、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完全母乳喂养,黄疸在生后2~7d内出现并持续不退;(2)血清胆红素增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3)发育正常,精神食欲好,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病等所致黄疸;(4)停喂母乳72h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再喂母乳后黄疸偶有加重。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607)3ml /次,一日三次,口服及蒙脱石混悬液、苯巴比妥等常规退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商品名:常乐康,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含酪酸梭菌芽胞杆菌活菌数不低于1.0×107CFU/克,含婴儿型双枝杆菌活菌数不低于1.0×106CFU/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治疗,250mg/次,一日二次。
两组均坚持母乳喂养。
1.4监测方法采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生产的JH20-1C Ⅱ类BF 型经皮黄疸仪对患儿前额及胸部皮肤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每个部位重复测3次,取其平均值。
1.5疗效判断治疗后5天经皮测定胆红素判断疗效。
显效:肉眼黄疸基本消退,经皮测胆红素171.0 umol/L(治愈率为显效+有效)。
1.6统计学处理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建立晚,缺乏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的细菌,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同时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肠道PH值偏碱性的情况下,可很快使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极易被肠道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产生母乳性黄疸[3]。
BMJ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已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国内报道正常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28天时黄疸发生率为9%[4]。
因此,促进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促进胆红素的排泄,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是防治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措施之一。
李淑敏等[5]研究发现酪酸梭菌能显著降低十二指肠液和粪便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表明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是酪酸梭菌治疗母乳性黄疸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口服酪酸梭菌制剂,除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酪酸梭菌外,酪酸梭菌还能分解多糖为低聚,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肠道有益菌增殖,分泌酪酸菌素抑制有害菌生长,从而促进正常肠道菌群的快速建立,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酪酸梭菌进入肠道后产生大量酪酸,酪酸属于短链脂肪酸,能够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同时酪酸还能阻止结合胆红素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从而减少胆红素重吸收;酪酸梭菌还能生成维生素B族(B1、B2、B6和B12)和维生素K1,及时补充光疗所致的核黄素破环;此外,酪酸梭菌还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新生儿的抗病力。
BMJ生后6d~8d出现,2~4w达高峰,6~12w消退,胆红素均值231 umol/L,峰值316 umol/L。
有数据表明TcB与TsB两者有显著相关性,TcB与血清TsB 浓度测定精确性与准确性呈正相关性,证实经皮测胆红素仪可作为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可靠工具[6]。
本组观察病例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判断黄疸的程度,极大地减低了患儿的痛苦;本组观察还表明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在不停止母乳喂养的情况下,通过加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愈率达100%,对照组治愈率为72.5%,经统计学分析P<0.01有显著差异。
所以母乳性黄疸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疗效好,亦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口感好,患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苓,樊启红.晚发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Shiyong Erke Linchuang Zazhi,2002,17(6):604.
[2]姚建华,木尼兰,吴媛媛,62例母乳性黄疸临床报告,中外医学研究,2009 7(9);69
[3]苏曼,葛结婷.母乳性黄疸的护理进展.临床护理杂志.2009 8(4):74-75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4-277.
[5] 李淑敏.杜淑仙.杨英伟.微生态调节剂干预母乳性黄疸临床疗效与机制探讨[J].河北医药.2008 30(6):801-802
[6] 杨波.李宝云.李刚等.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 19(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