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三阶”模式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三阶”模式论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177-01
音乐,是一门聆听的艺术。

中小学音乐学习过程中,欣赏课是占比重非常大的一个部分,但
是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多认为音乐欣赏教学难度相对于歌曲教学要难很多,乃至于很多音乐
教师会避开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或者简单地一带而过。

为了解决这个“欣赏难”的问题,我们有
必要对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音乐欣赏总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的三个阶段。

结合以上三个阶段的特点,欣赏课的常
规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总-分-总”三阶段,此类模式可以通用于大部分欣赏课教学,特别是对新入职教师,可以起到一个参考作用。

1.第一阶段:“总”,是总概的“总”,此阶段也是整堂课的“导入”阶段,此阶段的“总”最重要
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及完整的印象。

一般来说,导入阶段是最不可
忽视的阶段,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个阶段的作用,殊不知,一个好的开始就代表成功了一半。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乐曲产生兴趣,并使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初步的完整印象。

在此阶段我们可以用这样几种方法进行导入:
(1)问题任务导入法:为学生设置几个悬念,需要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自主答疑。

通过问
题任务,引导学生专注地对音乐进行第一次的聆听,达到形成初步印象及对乐曲有大概了解
的目的。

(2)划分乐段导入法:在初次聆听的过程当中,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分段有
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
图形谱绘制法——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来初步感受音乐的各个乐段。

律动感受法——聆听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感受音乐的各个乐段,感受情绪、旋律的变化。

(3)情境设置导入法:在初次聆听的过程当中,教师借用简单的道具或语言,为音乐故事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同感,引起学生的聆听兴趣。

在此要提醒教师应格外注意,导入中的聆听是对音乐作品的完整聆听,为学生建立第一次的
完整印象非常重要,这也是第一阶段“总”的根本要求。

2.第二阶段:“分”,此阶段的“分”是指分段进行细致再聆听,对音乐有进一步分析了解,也
是欣赏课的主体教授学习部分。

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毕竟是针对小学及初中的孩子,由年
龄特点决定了接受能力,由经验决定了理解能力,因此对音乐的具体分析要符合孩子的能力
水平,不要过简或过深。

并且要将学习过程趣味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参与感受参与表现,在自主活动中达到学习目的。

在此阶段给教师的建议是课前先仔细分析音乐作品的各个乐段,找出它们的特点,设计出符
合音乐特点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切身体验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设计活动的内容
可以包括如下几点:
(1)哼唱旋律。

一般哼唱的多是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

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中会要求让学生
熟知歌曲主题,并感受主题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出现的规律。

那么最直接的记忆感受办法就是
通过哼唱来完成的。

在聆听过后,可以用旋律乐器引导学生哼唱主题旋律,也可以鼓励学生
为主题旋律填词,填入符合主题形象的歌词,能更好地进行主题演唱及记忆。

(2)加入乐器伴奏。

音乐作品有的乐曲乐段节奏鲜明,有的乐曲乐段旋律舒缓。

为了进一
步烘托气氛,感受情绪,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乐段编配伴奏,通过自身的演奏,感受及表达音乐情绪,学生会对音乐有进一步了解。

(3)加入道具表现。

这个方法与乐器伴奏异曲同工,都是通过道具的使用感受音乐节拍、
节奏及情绪。

如《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欣赏,有一位老师就选择了一次性纸杯做为道具,借
用“抛”“拍”“摇”等动作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及情绪变化。

在旋律平缓轻柔的乐段,则可以使用
纱巾等道具,借用纱巾的飘逸来感受旋律的走向。

(4)加入律动表演。

这里所说的律动有两个方式,一是借助动作来感受旋律,如用相同的
动作来帮助聆听主题旋律在作品中的出现或用不同的动作来感受旋律情绪的变化;二是借用
带有戏剧表演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剧情,在与音乐的配合演绎中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以上所列举的方法,不过都是为聆听及感受音乐服务的,设计不能牵强,也不能喧宾夺主,
而且要落实到音乐体验当中,要让所有的参与活动起到实效性。

3.第三阶段:“总”,这个总是总结的“总”,这个阶段是对作品全曲进行梳理回顾,也是对整
堂课的总结。

在回顾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安排再次完整聆听音乐作品的环节。

把之前分段细致
分析的结果在完整聆听中进行回味和琢磨,再次消化吸收。

之前的参与性活动不过是教会学
生欣赏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要回归的还是要养成学生欣赏、聆听的良好习惯。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做进一步挖掘分享。

如引导学生认识作曲家,了
解创作的时代背景,聆听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分享彼此欣赏所得;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总结音乐作品中的一些创作手法、要
素运用等,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在表达。

通过第三阶段的“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应该有了更多的升华。

没有总结的学习是效果
减半的学习,很多收获都是要通过总结来完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养成总结的习惯。

“总-分-总”三阶模式,是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公式,套用这样的格式,音乐欣赏课的教授会
顺利很多,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来说,会更容易找到授课切入点和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什么是欣赏,如何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乃至生活品味。

我们无法使得每一位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但是我们可以引导每一位孩子都成
为音乐喜爱者。

有音乐陪伴的生活无疑会是快乐的,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音乐的陪伴下
拥有五彩斑斓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