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化学初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徐州市化学初二上学期测试试
卷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冰雪融化
C.酒精燃烧
D.铁水铸成锅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A选项,汽油挥发只是汽油从液态变为气态,其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因此此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选项,冰雪融化只是水从固态变为液态,其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此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选项,酒精燃烧时,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选项,铁水铸成锅只是铁从液态变为固态,其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此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A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色火焰,火焰是气体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木炭是固体,燃烧时不会产生火焰,故A错误;
B选项,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不是蓝紫色火焰,蓝紫色火焰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故B错误;
C选项,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正确现象描述,故C正确;
D选项,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白烟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形成的,白雾是小液滴在空气中扩散形成的,红磷燃烧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所以是白烟,故D错误。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氯酸钾
D.高锰酸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氧化物的判断。

A选项,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不属于氧化物,而是单质,故A错误;
B选项,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选项,氯酸钾是由钾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于含有三
种元素,因此不属于氧化物,而是盐类,故C错误;
D选项,高锰酸钾是由钾元素、锰元素和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同样由于含有三种元素,因此不属于氧化物,而是盐类,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4、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
B.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D.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可作催化剂
答案:C
解析:
A选项,催化剂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催化剂在反应中,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催化剂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催化剂在反应中,其物理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如形状、颜色等,但其化学性质和质量是不变的。

因此,C选项中的“性质”应特指化学性质,而C选项没有明确指出,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常用催化剂,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所以D选项正确。

5、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铁生锈
C.冰雪融化
D.食物腐烂
答案:C
解析:
A选项,纸张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选项,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选项,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选项,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负电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D
解析:
A选项,如果不知道哪种分子和原子,则无法比较大小,如氢分子的质量小于铁原子的质量,故A错误。

B选项,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B错误。

C选项,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C错误。

D选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D正确。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化合物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答案:C
解析:
A选项,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不是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溶液的定义不符,故A错误。

B选项,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例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其饱和溶液是稀溶液,故B错误。

C选项,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是固体;酒精与水混合形成酒精溶液,溶质是液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溶质是气体,故C正确。

D选项,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大。

例如,通过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恰好变为饱和溶液时,溶质和溶剂都没有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8、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溶质是碘
C.将食盐与水混合充分振荡,食盐全部溶解,形成的是无色透明的溶液
D.``75%’’的医用酒精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答案:B;C;D
解析:
A选项,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例如,硫酸铜溶液就是蓝色的,故A错误。

B选项,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其中的溶剂是酒精,溶质是碘,故B正确。

C选项,食盐(氯化钠)易溶于水,将食盐与水混合充分振荡后,食盐会全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无色透明的溶液,故C正确。

D选项,在75%的医用酒精中,酒精是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所以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故D正确。

注意:此题原答案只给出了B选项,但根据题目要求和选项的实际情况,C和D选项也是正确的。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质一定是固体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D.溶剂一定是水
答案:A
解析:
A选项,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因此,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故A 正确。

B选项,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在酒精溶液中,酒精是溶质,它是
液体;在盐酸中,氯化氢是溶质,它是气体。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溶剂不一定是水。

在很多情况下,溶剂可以是其他液体或气体。

例如,在碘酒中,酒精是溶剂,碘是溶质;在空气中,氮气、氧气等都可以看作是溶质,而空气本身(主要是氮气)可以看作是溶剂。

因此,D选项错误。

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石油分馏
B. 海水晒盐
C. 煤的干馏
D. 酒精挥发
答案:C
解析:
A选项,石油分馏是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的方法将各成分分离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选项,海水晒盐是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使氯化钠结晶析出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选项,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如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选项,酒精挥发是液态酒精变为气态酒精的过程,此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11、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现象
B.有气体生成或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物质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
答案:C
解析:
A选项,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但这些现象并不是化学变化的必然结果。

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但这是一个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有气体生成或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一个物理变化,因为水和水蒸气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同样,氧气在降温到足够低时会变成淡蓝色的液体,这也是物理变化,因为氧气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

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物质的性质并不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

有些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或简单测量来得到,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因此,D选项错误。

1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自来水
C.液氧
D.不锈钢
答案:C
解析:
A选项,洁净的空气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处理,但仍然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多种气体,以及水蒸气、尘埃等杂质,因此它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选项,自来水虽然经过了消毒、过滤等处理,但仍然含有可溶性矿物质、微生物等杂质,因此它也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选项,液氧是氧气的液态形式,它只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正确。

D选项,不锈钢是一种合金,主要由铁、铬、镍等元素组成,因此它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
B.不锈钢
C.液态氧
D.天然气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选项,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选项,不锈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铬、镍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选项,液态氧是液态的氧气,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选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是C。

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和性质均不发生变化
B.``二氧化锰’’是一切反应的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本题主要考查催化剂的概念及其特性。

A选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确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而非物理性质)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

因此,A选项中的“性质”表述过于宽泛,应特指化学性质,故A错误。

B选项,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即一种催化剂往往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化学反应,而不是所有反应。

二氧化锰在某些反应中可以作为催化剂,但并不是所有反应都需要或都能被二氧化锰催化。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两种可能。

因此,C选项中的“只能加快”表述错误,应为“能改变”。

D选项,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能够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

因此,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3、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D.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A选项,氧气确实能支持燃烧,这是氧气的助燃性。

但是,氧气本身并不具有可燃性,因此不能作为燃料。

所以A选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B选项,氧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气体,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往
往伴随着氧的得失,因此被称为氧化反应。

所以B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C选项,虽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高,但是水中的生物,如鱼类,确实可以依靠这些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和生存。

所以C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D选项,在标准状况下,即温度为0∘C,压强为101.325kPa时,氧气的密度是大于空气的密度的。

所以D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不正确的说法是A选项。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O
B.H2
C.Fe
D.CO2
答案:C
解析:
A.O是氧元素的元素符号,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
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H2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可表示氢气,表示一个氢分子,但不能表示一种元素、
一个原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Fe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能表示铁这一纯净物,
故选项符合题意;
D.CO2可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其分子符号
为CO2,不能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可以作燃料
B.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
C.氧气极易溶于水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答案:B
解析:
A. 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 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 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如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10.8g(1克以下用游码)的固体物质时,把药品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则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A.9.2g
B.9.8g
C.10.8g
D.10.2g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托盘天平称量时左物右码,如果位置放反,则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10.8g(1克以下用游码)的固体物质时,把药品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则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10g−0.8g=9.2g,即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9.2g。

故答案为:A。

4、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Ca(OH)2
C.CO2
D.NaCl
答案:C
解析:
A.O2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Ca(OH)2是由钙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碱,故B错误;
C.CO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NaCl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但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D错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D.升高温度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A.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不是溶液,因为溶液是混合物,而水是纯净物,故A错误;
B. 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溶液的浓稀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与是否饱和无关。

例如,对于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其饱和溶液的浓度可能远低于某些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故B错误;
C.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这是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故C正确;
D. 升高温度不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这取决于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
的变化趋势。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升高温度反而会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变得更加饱和,故D错误。

四、计算题(5分)
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稀盐酸的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5g 1.5g
第二次加入5g 1.0g
第三次加入5g0.5g
第四次加入5g0.3g
请计算: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2)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1.7g。

(2)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5g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少0.5g,但在第四次加入后,固体质量只减少了0.2g,说明此时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剩余的0.3g为杂质。

因此,原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2g−0.3g=1.7g。

(2)设第一次加入5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根据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与盐酸的质量比为100:73,即:
100 73=
0.5g
x
解得:x=0.365g。

因此,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0.365g
5g
×100%=7.3%
答:(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1.7g;(2)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7.3%。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一题
题目:在实验室中,同学们利用下列装置制取氧气并探究氧气的性质。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 _____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 _____ 色
固体。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3)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说明集气瓶中有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主要分为以下七步,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____(填字母
序号)。

A. 给试管预热,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装入药品,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 熄灭酒精灯
F. 停止加热
G. 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答案:
(1)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解析:装置A 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 4=△K 2MnO 4+MnO 2+O 2↑。

(2) 火星四射;黑;3Fe +2O 2=点燃Fe 3O 4
解析:装置B 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 +2O 2=点燃Fe 3O 4。

(3) 木条复燃
解析:装置C 中的实验是检验氧气,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实验现象是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有氧气。

(4) BCADGFE
解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主要分为“查、装、定、点、收、离、熄”七步,即
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然后装入药品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C),接着固定仪器(A),然后给试管预热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加热(A的后续操作),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D),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G),再熄灭酒精灯(F),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DGFE。

第二题
题目:
在实验室中,某同学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稀盐酸的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
110g 5.5g
210g m
310g 1.2g
410g 1.2g
(1)上表中m的数值为 _______ 。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3g
×100%=85%
(2)解: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g−1.2g
8g
(3)解:设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2.5g x
×100%=18.25%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g
10g
解析: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从8g减少到5.5g,说明有2.5g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因此,第二次再加入10g稀盐酸,理论上应该再有2.5g的碳酸钙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应减少到3g,即m=3g。

然而,从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数据可以看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在第三次加入稀盐酸后就不再减少,说明此时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剩余的1.2g固体为不反应的杂质。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样品总质量−剩余固体质量
×100%。

将数值代入公式,得到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5%。

样品总质量
(3)要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溶质(氯化氢)的质量和溶液(稀盐酸)的质量。

这里选择第一次加入稀盐酸的反应进行计算,因为此时反应物完全反应,便于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可以建立碳酸钙和氯化氢的质量关系,然后通过已知的碳酸钙质量求出氯化氢的质量。

最后,用氯化氢的质量除以稀盐酸的质量,再乘以100%,即可得到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