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吸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二、参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器官组成及结构特征 三、食物消化吸收的大致过程
口腔咀嚼(机械磨碎、唾液湿润消化、引起反射调节 :启动胃、胰、胆囊、肝活动) 吞咽 15—20秒(由口腔到胃) 胃内消化 4—6h(机械磨碎、胃液混合、胃液化学 性消化)
4
小肠内消化、吸收 3—5h (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食糜与消化液成分
(二)、咀 嚼 咀嚼不仅是口腔机械、化学 消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反 射性诱发启动胃、胰、肝、胆囊 的消化活动的开始。
25
(三)、吞 咽
一种有价值的现象:食物的单向性
吞咽动作分三期 由口腔到咽 由咽到食管上段 由食管下行到胃 通过蠕动将食团向下推进
多数呈锥形,顶端有微绒毛突起并伸入胃肠腔内。直接 感受肠内容物剌激,调节分泌。(开放型细胞)
少数无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 由神经或局部内环境变化调节分泌。(闭合型细胞)17
胃 肠 激 素 作 用 途 径 A、远距分泌 B、旁分泌 C、腔内分泌 D、神经分泌
18
2、 胃肠激素的作用 1》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7
c、动作电位:
特点(与骨骼肌): 锋电位上升慢、持续长; 与钙离子活动有关;
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无效、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有效;
锋电位幅度低(20mv----100mv),大小不一
8
d、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与胃肠平滑肌收缩的 关系: 胃肠平滑肌收缩产生于动作电位之后。 动作电位产生于慢波电位的基础上(慢波 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节律、蠕动方向、速度)
2》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胃肠释放 的抑胃肽可以刺激胰岛素的释放。 3》 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 促进生长。
19
3、 脑-肠肽 (brain-gut peptide)
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同时存在的肽。胃 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 神经降压素。 生理意义---胃肠激素与脑内激素的整 体协同性。
12
13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纤维
脊髓胸腰段侧角发出 腹 腔神经节 肠系膜神经节 腹下神经节 更换神经节
节后纤维分布到胃肠各部分 影响方式:
1 终止于内在神经元(壁内神经元) 2分布于某些肌束(直接分布α β 2受体) 3分布于血管肠平滑肌活动 2通过α 受体抑制副交感 神经节后神经元--间接 14 抑制胃肠平滑肌活动。
混合、挤压肠壁充分接触、促进血液淋巴循
环有利于吸收;
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
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 醇,消化过程基本完成) 大肠内消化 10h左右(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主要 功能吸收水分、消化残余物的存储)
5
(一)消化道平滑肌: 1、消化道平滑肌的特征: a、兴奋性(低):收缩的潜伏、收缩、舒张期长 b、自动节律性(差):离体收缩慢、节律不规则 c、紧张性 d、可伸展性 e、对牵拉、温度、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
20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咀嚼 化学性消化:唾液
21
(一)、唾液 1、来源: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 舌下腺) 2、性质、成分: 中性、无色、无味 水分:99% 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淀粉酶、溶 菌酶
22
3、作用: 润滑、溶解:水、粘蛋白 保护口腔:溶菌酶杀菌 消化淀粉:淀粉酶将淀粉分解 为麦芽糖
消化系统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CNS 交感及 付交感传入 交感及副交感传出 肌间神经丛
(抑制性副 交感神经纤 维---肽能神 经,血管活 性肠肽VIP)
粘膜下神经丛
局部传入 消化道管壁内的 化学和机械感受器
平滑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血管
16
(四)胃肠激素 胃肠粘膜内40余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消化道是 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1、形态分布: 特点: 分泌颗粒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为基底颗粒细胞。
9
10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唾、胃、肠、胰液、胆汁) 总量:6—8L/天
组成:有机物、离子、水 功能: 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 调节ph适应消化酶活性 水解、降解食物成分 分泌物质保护粘膜
11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 组成:胃肠壁内的内在神经、胃肠外的外来神经(交感、 副交感) 特征及作用 内在神经 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数量丰富、完整独立、自成体系(感觉、中间、运 动神经元) 神经丛纤维的作用: 连接神经元与胃肠壁的各类感应细胞、效应细胞 传递感觉信息 调节效应细胞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盆神经)
6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征: a、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波动大
b、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形成自发的节律性去极化和复 极化波动。特点:频率慢(胃3/min;十二指肠 12/min),波幅小(10-15mv),持续时间长(10
秒左右)。
意义:使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副交感神经纤维
迷走神经 胃肠、横结肠以上 盆神经 横结肠以下的结肠、直肠
节前神经丛 终止于内在神经丛(粘膜下N,肌间N) 性质及生理意义:
1 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 2 多数释放ACH---增强胃肠运动和分泌 ---兴奋性胆碱能神经纤维 2 少数释放肽类物质(VIP,P物质等)--舒张平滑肌、血管,加强小肠胰腺分泌。 15 ---肽能神经---抑制性纤维。
23
4、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
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 神经纤维 中枢(延髓、丘脑、皮层)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递质为乙酰胆碱, 对抗药:阿托品) 腺体
条件反射:意境、食物色、味引起唾液分泌。 “梅、垂涎”
24
消 化 与 吸 收
1
第一节
概述
一、 消化、吸收的概念 食物构成:蛋白、脂肪、淀粉、糖、维生素、 矿物质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 巴循环的过程。
2
消化的两种方式(同时存在、相互配合、相互 影响)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舒缩运动,将食 物磨碎、混合、推送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分解蛋白、 脂肪、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