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区块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区块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2-20T03:45:18.808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24期作者:杜京蔚
[导读] X区块位于X油田的中北部,其东面与X区X断块相邻,南面以沙井子主断层与XX区分界,西面与六区相邻,北面为X斜坡。
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天津市 300280
摘要:对于X区块的储层,因底水发育或是相对零星目前开发中主要存在部分砂体停采停注,注采井网不完善,储量未能得到有效动用的问题。
通过对储层物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确定X非注聚层区块开发调整设计方案,对非注聚层处于停采及不完善的单砂体进行井网完善及优化调整。
经分析论证,单井初期日产能为4吨,断块新井产能到位率为90%,财务内部收益率14.63%,开发调整方案技术经济可行。
关键词:非注聚层;方案;设计;井网
X区块位于X油田的中北部,其东面与X区X断块相邻,南面以沙井子主断层与XX区分界,西面与六区相邻,北面为X斜坡。
构造形态为一被断层所切割的单斜构造,主要开采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油藏埋深694~1450米,上报含油面积3.9平方千米,地质储量743.1万吨。
目前采油井开井X口,日产油318.4吨,综合含水85.0%,总累计采油292.08万吨。
注水井开井X口,日注水平1912方,总累计注水2012.6万方。
1、储层及流体物性特征
从单砂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值线图分析表明,砂体的渗透率平面有明显差异,主要受沉积微相带的控制,与砂体几何形态相似,也就是沿主河道方向,物性孔、渗较高,而处于河道间部位孔、渗值低于主河道。
明下段河道砂体一般孔隙度大于33%,渗透率大于1800×10-3μm2;馆陶组河道砂体一般孔隙度大于30%,渗透率大于1300×10-3μm2。
原油性质具有“两高三低”的特点,“两高”是高比重:原油比重(20℃)在0.90g/cm3以上,属于重质油;高粘度:在300mPa?s(50℃)左右,最高达更高达4001.76 mPa?s。
“三低”是低含蜡:大部分变化在5%左右,原油含蜡量低,是由于石油在长期的运移过程中、随着压力和温度的降低而不断脱腊的结果;低含硫:在0.1-0.2%之间变化;低凝固点:绝大多数样品分析数据都在零度以下,最低为-31℃,主要分布在明一组。
纵向上原油的比重、粘度、胶质、沥青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2、剩余油分布研究
基于地质模型,对网格进行粗化,网格密度X*Y*Z:20×20×26个,网格总数52.77×104个。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区块历史日产油、含水曲线进行拟合。
从主力储层剩余油分布图上看,对受岩性控制的NmⅡ-X储层在砂体边部及井间剩余油富集。
结合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进一步优选了可实施调整的潜力位置区域。
图1 X区块潜力储层剩余油分布图
3、区块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3.1 开发调整的总体方向
(1)针对剩余油潜力区部署新井:低动用井区、断层/砂体边部、非水线区剩余油富集;
(2)结合老井利用完善注采井网:合理调整注采井别,注水、边水驱相结合,改善井区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3)目前注采不均衡,调整注采比,均衡压力场,补充地层能量。
3.2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
采用233米左右平均井距进行调整方案部署。
方案共部署新井X口,其中采油井X口,注水井X口,总进尺X×104m,平均单井进尺Xm,平均单井日产油Xt,新增日产能力Xt,年新建产能X×104t。
(2)方案预期效果分析
a、单井产能论证:通过对调整潜力储层初期日产能力进行统计,初期平均日产能力能达到6吨。
综合考虑开采及后期水淹状况,确保产能到位率在90%以上,调整井区预计初期日产能力为4吨。
b、单井产能到位率论证:按照不同井区调整潜力层进行到位率计算,北部井区按正常4吨计算可达到131.1%,中南部井区103.2%,对底水油藏近年生产井在91.5%。
该断块新井产能到位率为90%。
c、方案效益分析:以新井15年开发指标预测,累计生产原油8.88万吨,用开发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系统进行初步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
14.63%,静态投资回收期6.12年。
参考文献:
[1]郭新军. 习家口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4).
[2]郑爱玲.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J].石油钻探技术,2012(2).
[3]刘喜顺. 极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对策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