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国际上的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科技竞争, 而科技竞争与经济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离开科技发展,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出现强势,把经济和科技联系起来看, 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完全是追求技术先进性的问题, 而是追求科技成果是否能转化生产力、是否产业化的目标。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 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 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个阶段。
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 只有完成了这四个阶段, 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样, 正面临着严重的尴尬和无奈: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转化时间长, 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1、科研立项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联系不紧密高校
的科技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较强的先进性, 但成熟性和实用性则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薄弱之处。
“重理论研
究轻实际应用; 重成果发表,轻成果转化;重学术价值,轻实用价值”的情况在一些高校还普遍存在。
许多科研人员
重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而忽视了从事开发研究和成果转
化工作的现状。
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高校与市场、企业联系的脱,造成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之外,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科技面临着科研资源、特别是科研经费问题的严重挑战。
通过这种渠道争取来的科研经费, 几乎全部用于课题攻关、验收、鉴定、报奖等环节, 留给成果转化的经费几乎没有或很少。
发达国家在研发、中试、产业化方面的经费投入一般为1:10:100, 而我国则大约为1:1:10, 中试和产业化、商品化的资金缺乏, 使科研经费只能像撒胡椒面,科研项目只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 导致重大项目难以完成, 大量科技成果不成熟,难以商品化、产业化。
可以说, 资金短缺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3、缺乏有力的激励手段和保障机制高校中对于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激励制度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例如,高校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为目标, 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准, 对项目的评价过于强调其理论与学术的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其能否通过鉴定及获奖等级等。
教师们非常关心的、与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职称评定, 也是以论文的数量及层次为标准, 而与科研成果是否转
化以及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多少关系。
政策的导向决定了老师思维的倾斜。
一些老师沿着“选题――研究――鉴定――评奖”的路线搞科研, 矢志不渝, 却没有把工业试验、产业化和市场预测等摆在正确的位置, 以致其研究内容欠缺实用价值, 与市场脱节, 即使学术水平高,也终究被束之高阁。
而这种思想上的偏差, 不仅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成熟度, 更重要的是使知识分子们在当今“大社会、大市场”中, 缺乏适应新的角色和承担社会潮流所赋予责任的意识。
二、产学研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产)、高等院校(学)、科研院所(研)三方或两方组织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 按照市场经济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
产学研合作是产业界与学术界、科研界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 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 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目前, 产学研合作方式效组合。
目前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有:技术转让, 技术咨询与服务, 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 共建生产经营、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等。
产学研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通过产学研合作, 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以项目为载体,
共建技术中心, 进行人才交流, 促进企业家、科学家、大学教授相结合,联手合作,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联合中的枢纽作用, 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 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高校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相互兼职、合作研究、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1、建立大学高科技园区, 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及大学周边地域优势, 以国内外广泛联系为趋势, 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平台, 成为孵化科技企业和科技集团,孵化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 孵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 推动科技成果的直接、迅速转化。
大学科技园直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基地、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特点, 促进和深化了产学研结合,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
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推动产学研结合, 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以技术合同为纽带, 实现产学研结合高校与企业通过技
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资询和技术服务
合同的方式彼此紧密结合在一起。
此种模式是产学研结合所采用
的最广泛的模式, 合作双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 转让和受让现有技术秘密, 转让和受让发明创造专利、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 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
3、引入企业资金, 共建研发机构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 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 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和技术, 并吸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研发工作。
二是高校与企业共建试验基地, 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 试验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 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
4、通过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
公司通过“大学科研设施共享”机制, 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 通过建设网络平台为产学研联合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如建设“技术超市”, 整合“中小在线”和“技术创新网” , 使得网络成为产学研联合的重要途径, 另外,建立“科技成果网上展示及交易平台”也是产学研联合的有效举措之一。
四、结语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才能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正如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所讲: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
究方面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如果能整合高校现有人才,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 将会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 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 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高校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责任。
产学研联合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高校和科研所的科研水平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