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陪伴的层次,实现高效的陪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教jiɑjiɑo
近几年,不少父母向我咨询育儿的事情。
记忆最深的是一位妈妈向我抱怨说,女儿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不自觉,总是要她看着做作业、读书。
她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看孩子,稍微空一点还要做家务,一点自由都没有。
我也认识她女儿。
闲聊中,我却发现她女儿对她的意见很大,常说妈妈不陪伴她。
进一步交流得知,这位妈妈确实每天都会陪孩子,只是她陪着女儿时,还一边聊微信、看电视。
最让女儿不满的是,她聊微信还不关微信的声音,看电视还常常忍不住笑出声来。
与这对母女互相抱怨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这也促使我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
6年前,可爱的女儿降临这个世界。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6年里,我对陪伴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一、陪伴,不只是陪着,还要成为孩子的同伴
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我越发理解“陪伴”这个词语,本身就给了父母们启示。
“陪伴”这个词语,是并列式结构,陪和伴都各有含义,陪就是陪着,伴有同伴的意思,合起来的解释就是陪同做伴。
基于这样的解释,真实的陪伴要求父母不只是陪着孩子,还要成为孩子的同伴,参与孩子“组织”的活动。
孩子对父母陪伴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有很强的层级跃升,3周岁前,更多的是只需父母陪着,让其打消探索陌生世界时的恐惧;从3周岁开始,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就从陪着跃升到需要父母参与他们的游戏、活动甚至是情绪表达。
这对于父母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症结在于很多父母感受不到孩子需求的变化,仍然停留于认知的定式里,尤其是从小就开始带孩子的父母,这一认知定式更为根深蒂固。
我就曾经陷入了这种认知定式。
女儿很小时,除了吃就是睡,陪伴她很简单,只要时不时地看着是否有意外情况时出现即可,如踢被子。
等女儿会爬、会走,虽然活动范围加大了,但只需要做到安全看护即可。
这样的陪伴,就是单纯的陪着,只要确保孩子不出问题。
等着女儿3周岁以后,她开始希望陪着的人能够参与她“组织”的活动,比如在医生扮演活动中,她希望自己当医生,陪着她的人当病人,这样她就可以在模仿中习得对医生的认知。
女儿3周岁那个暑假里,她总是拉着我参加各种扮演活动,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我就嫌烦了。
不仅嫌烦,还会觉得女儿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懂事了。
3周岁时,女儿虽然对我的不参与、抗拒不满,既不会直接表达,也不会纠缠,常常会转而“组织”下一场活动。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幼儿园以后,她会很直白地表达:“爸爸,你不要玩手机,来陪我玩嘛!”“爸爸,你为什么不陪我玩呢?”从女儿的表达不难看出,她对于父母的陪伴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你不只是要陪着,还要参与进去。
一开始我也没有发现,毕竟我每天晚上都有陪伴她亲子共读,这段共读的时间弥补了我和她之间的亲子时间。
但女儿4周岁的暑假里,我几乎是天天陪着她,时间长了,拒绝她的次数也多,她明显开始不怎么理睬我,还和她妈妈抱怨我不喜欢她了。
这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做出了决定:放下手机,参与女儿“组织”的活动。
参加了女儿的活动,我有了惊讶的发现,那就是我们大人一旦沉浸进去,会得到很纯粹、很简单的快乐,一些烦恼与不快都会在和女儿的情绪互动里消亡。
高效的陪伴,应该就是父母放下手里的一切,参与孩子“组织”的活动,感受孩子的模仿习得、情绪表达等,悲孩子所悲,喜孩子所喜。
唯其如此,陪伴才算得上陪伴。
二、陪伴,不只是参与,还要矫正孩子的错误
常有朋友感慨孩子突然就长大了,突然就成绩差了,突然就有很多行为上的问题了……对此,我
厘清陪伴的层次,实现高效的陪伴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鞠锋
54
家教jiɑjiɑo
感慨很深,所谓的“突然”反映的是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太少,少到突然觉得孩子就变了。
就拿女儿来说,现在的她和3年前已很不一样,3周岁时,她胖得不像个丫头,现在呢,却瘦了很多。
但我不觉得突然,因为我参与了女儿成长的每一步。
只有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我们才会发现陪伴的第二层次意义,那就是陪伴孩子成长,不仅仅是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还要在参与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问题,抓住“第一次犯错”矫正期,及时纠正,让处于懵懂模仿中的孩子“改邪归正”。
这一点很重要。
前段时间,我在陪孩子玩拼图游戏的过程中,女儿突然说出一句:“我操……”她说“我操”这两个脏字的时候语速非常快,如果我注意力不够集中的话,很可能会错过,更别说发现了。
好在我足够专注,我立刻告诉孩子“‘我操’是一句脏话,是对他人的侮辱,不能说”。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头,继续游戏,我也没有纠缠下去。
不过,晚上睡前,我很郑重地问了她是怎么习得这两个字的,原来女儿是听幼儿园同学说的。
女儿并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听得多了,她记忆在脑子里,在拼图的时候脱口而出,而这种脱口而出就是对同学行为的模仿。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的人多了,自然就会听到、看到各种各样的言行并储存在记忆中,因为分不清是非对错,孩子会在日后的学习、生活、游戏中重复听来、看来的言行,如果父母没有关注到“第一次犯错”并加以矫正,就很容易让孩子固化错误的言行。
而要矫正孩子通过模仿习得的言行,就需要父母在参与孩子组织的活动中时刻保持警惕,辨别孩子的言行是否存在问题,错误的言行要及时制止,正确的言行要肯定固化,这样才能抓住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的教育契机,不再等到孩子把坏的言行固化以后再为如何矫正而烦恼、无奈。
高效的陪伴应该是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游戏、生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在“第一次犯错”时及时制止和矫正,避免孩子的错误言行固化。
三、陪伴,不只是唤醒,还要挖掘孩子的潜力
我常常听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很笨,天赋不行,潜力有限。
真相呢?就我这么多年来的教育经历来说,并非如此,很多孩子看起来有些呆笨,但他们的呆笨实际上是父母放任不管、孩子缺乏自信等因素造成的。
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三四岁说话还不怎么连贯,父母就很着急,觉得是不是孩子天生就有什么问题。
为此,父母带孩子到苏州、上海等知名医院检查,结果孩子没有任何问题。
倒是一位医生给出的诊断,很让我们深思。
医生说孩子的运动等功能发育较别的孩子快一些,语言等功能发育较别的孩子慢一些,再加上孩子在家语言方面的开发几乎没有,整天看电视、玩手机,语言上的发育自然更慢了,让父母不要着急,回去多陪孩子说说话,应该很快就能唤醒孩子的语言功能。
一个正常的没有天生隐疾的孩子,语言、运动等全部必要功能都镌刻在基因里,虽然这些功能有强弱的差异,但只需要唤醒即可。
就拿我女儿来说,她很早就会说话,但她的运动功能较弱,迟迟不会爬、不会跳。
怎么办?我和她妈妈一有时间就陪着孩子玩与爬、跳有关联的游戏,不断地刺激她,以唤醒她的运动功能。
当然,唤醒孩子迟迟不能觉醒的功能,只是“补短”。
“补短齐长”对孩子来说,很难,他从心理的接受程度、成长的难度等方面来说都会较痛苦,这就要求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孩子的“长”来“提长成优”。
因为在“长”处,孩子的基础好,也更有兴趣。
女儿从小就在语言上表现很突出,从小我就给她买卡片、绘本,将卡片悬挂在她的床头,一有时间就带着她看卡片、读卡片,等到她3周岁时我们就开始亲子共读,强化她的眼、耳、嘴、脑的开发,锤炼她的语言表达、观察、思考、专注等能力。
我采用的亲子共读的方式与他人不同,主要操作方式:首先,我领读,孩子跟读;其次,我们共同从前往后观看绘本上的图片,配以简单的讲述;再次,我就绘本内容简单提问;最后,孩子自己翻看。
高效的陪伴,应该是父母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唤醒孩子发展较慢的功能,做到“补短”的基础上,发现孩子的优势功能,通过孩子容易掌握、操作的方式来“提长成优”。
三个层次的陪伴,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需要父母有三颗心:第一颗是恒心,放下手机、电视,全身心地坚持陪着孩子;第二颗是静心,能够俯下身来接纳、参与孩子的活动;第三颗是细心,在孩子的言行、游戏、活动中发现孩子的问题,矫正错误的、固化正确的,做到“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