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84)人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公开课教学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公开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带来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并能够提出解决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带来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并掌握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独立调查和小组合作,增强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还能增强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二、公开课的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承转过渡
学生观看:略。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 (P3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教师设问:
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
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多媒体展示:家乡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家乡城市有何变化?城市化中是否产生了一些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练习。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三、思考与感悟
(一)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标。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标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来进行,体现了在新课程中将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思想。
(二)设计新颖、课堂有趣。
1.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际调查,通过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3.通过知识的拓展和补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深化,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家乡城市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有用的地理的认识,同时应用图表的组合,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三)三维目标落实。
1.结合图像、多媒体,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并能够提出解决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2.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探究,学生掌握了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研究方法,并得到了探究过程的体验。
3.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独立调查,学生深入社会,进一步了解社会和家乡的变化,从而增强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还增强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4.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完美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福建连城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