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试题
1.某海军护航编队发现在某海域可疑船只P的位置(O为护航编队的位置),用学过的知识,报告船只P的位置是:可疑船只在护航编队的偏 °方向海里
处.
【答案】北、东、30,80.
【解析】根据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未知的方法,首先测量出护航编队发现与可疑船只P的位置的图上距离,已知比例尺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海里,据此求出实际距离即可.解:通过测量,护航编队发现与可疑船只P的位置的图上距离是0.8厘米,
0.8×100=80(海里),
答:可疑船只在护航编队的北偏东30度方向,距离护船编队80海里.
故答案为:北、东、30,80.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未知的方法及应用,以及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2.观察操作
(1)用数对表示A的位置.A(,)
(2)画出三角形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5格后的图形.
(3)写出点C移动后的位置:(,)
【答案】6,7;11,1.
【解析】(1)根据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数,即可用数对表示出点A的位置.
(2)根据平移的特征,把三角形ABC的各顶点分别向正平移3格,首尾连结即可得到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用同样的方法即可把平移后的图形再向右平移5格.
(3)根据平移后点C的位置,即可用数对表示出来.
解:(1)用数对表示A的位置.A(6,7);
(2)画出三角形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5格后的图形(下图):
(3)写出点C移动后的位置(即点C
的位置):(11,1).
2
故答案为:6,7;11,1.
【点评】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数对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点前、后移动列不变,行数减、加移动的格数;左、右移动行不变,列数减加移动的格数.平移作图要注意:①方向;②距离.整个平移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按一定方向和一定的距离平行移动.
3.图中()图形是由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它的边长放大了()倍。

【答案】5
【解析】观察1的边长分别是2、6,可以发现5的边长是3、9是1放大得到的。

4.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放大( )倍后,边长变为30厘米。

【答案】3
【解析】利用30÷10即可得到放大的比例。

5.如果一个正方形每边放大2倍,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倍。

【答案】2
【解析】正方形的周长是4条边的和,每边放大2倍,则周长也放大2倍。

6.一个长方形,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缩小后的边长是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

缩小了()
A、 B、 C、
【答案】C
【解析】利用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或宽除以缩小前的长方形的长或宽就得到答案。

7.在方格纸中将下图各边缩小为原来的
【答案】
【解析】略
8.在平面图上通常确定的方位是:上北下()、左()右()。

【答案】南;西;东。

【解析】按照平面图上表示方位的一般原则: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边表示西方,右边表示
东方.
9.照样子写出右上图中各字母的位置。

A(2,2)、
B(,)、
C(,)、
D(,)
E(,)、
F(,)
G(,)
【答案】B(1,3);C(2,6);D(3,4);E(5,4);F(4,3);G(6,1)。

【解析】A点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2,2)表示;B点在第1列,第3行,用数对(1,3)
表示;C点在第2列,第6行,用数对(2,6)表示;D点在第3列,第4行,用数对(3,4)表示;E点在第5列,第4行,用数对(5,4)表示;F点在第4列,第3行,用数对(4,3)表示;G点在第6列,第1行,用数对(6,1)表示。

10.在右下图中描出下面各点,并依次连起来。

A(1,0)、B(3,1)、C(1,4)、D(4,2)、E(7,4)
1、根据数对标出A、B、C点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2、画出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的图形,并用数对标出移动后A、B、C点的位置。

【答案】
2、移动后的A、B、C点的位置为:A(4,0)、B(6,1)、C(4,4).
【解析】1、A点坐标是(1,0),在第1列,第0行,;B点坐标是(3,1),在第3列,第1行,;C 点坐标是(1,4),在第1列,第4行,
2、将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3个单位,就是将这个三角形向右移动3列,则这个三角形上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加3即可。

则移动后的A、B、C点的位置为:A(4,0)、B(6,1)、C(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