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卷(带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卷(带答
案)(1)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B.刘裕C.司马睿D.司马懿
3.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
4.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
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
6.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7.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8.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9.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10.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三家归晋
11.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②“苏湖熟,天下足”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1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
A.刘裕
B.王猛
C.司马炎
D.苻坚
13.“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

“口口口口”应为()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14.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因果
A汉武帝推行儒学儒学开始于主导地位
B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C八王之乱、匈奴人灭西晋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A.A B.B C.C D.D
15.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里为“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而发生的著名战役是
A.官渡之战B.涿鹿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
1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B.
C.D.
17.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8.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
1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20.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蜀汉国力薄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的政治形势是
A.周王室衰微
B.百家争鸣
C.国家统一
D.三国鼎立
2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
22.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C.八王之乱相互混战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3.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4.“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西晋都城被匈奴攻陷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景象,史称永嘉南渡。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西晋迁都到南方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南下
25.“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兰亭书法、阎立本画作、赵州石拱桥都是中国传统造型风格,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两大著名的石窟包括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流亡政府”是指东晋,东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

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C符合题意;司马炎建立西晋,A排除;刘裕、司马懿不是东晋的建立者,BD排除。

故选择C。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所以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B符合题意;ACD的人物没有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描述的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A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B不符合题意;《兰亭集序》是书法著作,C不符合题意;《水经注》是地理著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分析图片的内容,通过内容判断属于哪部著作,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即穿汉服,D符合题意;ABC 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

故选D。

【点睛】
题干“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江苏盐城地处中国南方,题干的“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反映出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故A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水平还未超过北方,排除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选A。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巩固在他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刘备占有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排除;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C排除;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11.C
解析:C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
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族人王猛进行改革,逐渐强大,不久统一了黄河流域。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故题干“口口口口”应为《齐民要术》,故B符合题意。

《兰亭集序》是书法和散文,《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绘画,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江南地区的开发,只是说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要到南宋,南方经济发展才超过北方,故D符合题意;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公元383年,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排除B;相对于北方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和外族骚扰,南方相对安定,这样,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排除C。

故选D。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故D符合题意;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A;涿鹿之战中,炎黄联合大败蚩尤,排除B;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排除C。

故选D。

16.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西晋灭掉魏国和吴国,于280年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ABC图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选项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事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信息“反映民族交融”,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结合“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具体含义解答问题,排除不是体现民族融合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三个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裂中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故B符合原因;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0.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国号为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

故选D。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符合题意;北方自然条件恶劣的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南方政治经济发达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不是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由图片可知,西晋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中原汉族均出现南迁现象。

大量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材料反映了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
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故D项正确。

A项“迁都”说法错误,排除。

BC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睛】
根据材料的主旨意思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或者直接找出答案。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曹操死后,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因此A对曹操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实行屯田、统一北方、招揽人才,都是曹操所为,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