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大题好拿分20题-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高二历史黄金30题 含解析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大题好拿分【基础版】(20题)--教师版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
【答案】疆域拓展方面: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开边移民,充实边地。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解除匈奴威胁,拓展疆土,设置河西四郡。
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
政治体制方面:秦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方面,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确立郡县制到汉武帝时,确立内外朝制、刺史制度,实行推恩令,消除了地方王国带来的分裂隐患。
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
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始皇崇法抑儒,汉初实行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汉武帝时,一改“无为而治”的国策,开始实行儒表法里的执政原则,由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
【答案】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
史实:汉代政治:中央设尚书令消弱相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盐铁官营,打击了地方商贾势力。
文化:设太学,郡学,推行儒家思想。
结果汉武帝时西汉最强大。
(也可以唐代为例:政治: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科举制选拔了人材;经济: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行促进文化繁荣。
结果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观点:僵化的制度导致王朝衰弱。
史实:明清时期,政治: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军机处,强化皇权导致社会腐败;经济:重农抑商,实行国有专营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文化:推行僵化的八股取士,不利于科技的创新。
总之,导致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2)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可以以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或僵化的制度导致王朝衰弱为论题,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可以分别结合汉朝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
归纳,需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要准确,言之有理,围绕主题即可。
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均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其中第二小题尽管也属于开放性试题,但还是要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述。
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话故事,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至汉代神话传说中塑造的女娲形象的变化,任取一个历史时期的形象并分析其蕴含的历史价值。
【答案】示例一:战国时期:形象:炼石补天。
历史价值: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中华大地地理形势的认识;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崇高地位;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遇事喜欢修补、完善;体现出的拼搏奋斗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示例二:东汉时期:形象:送子娘娘或生殖神。
历史价值: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崇高地位;反映古代天人感应思想;反映出汉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反映出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其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图中a点至b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东西方思想家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1)①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使儒家思想更家完整;儒家思想受到冷遇
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汉武帝大力推,儒家思想“独尊”,开始成为
正统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家思想有了新发展;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形成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与挑战
②变化的原因:
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为巩固统一,需要思想文化的统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的需要);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
(2)①古代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古代中国:重民(或:民本、仁政)。
②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3)中国:社会的人;西方:个体的人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
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或对材料观点加以修改补充),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1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示例2:
观点:16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论证:①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②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③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④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示例3: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论证:①政治: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法治: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
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20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20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
考生有其它论题,可参照给分。
点睛:本题综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解题时须注意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
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围绕材料观点,按要求答题。
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作者认为,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导致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思想近代化的进程。
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政治体制等变化分析回答。
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有著作传世。
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
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
“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
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
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三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
这个法
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
……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
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
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
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律,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
材料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荀子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之间的关系。
(4)根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
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答案】(1)礼法并用统一天下;施政用“王道”“仁义”;礼仪教化人们。
特点:对百家思想的融合吸收。
成因:战国末年的社会正在一步步地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取各家思想之长,融会贯通。
(2)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它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
(3)自然法的最高准则为理性,体现了公平、正义;人定法应以自然法为准则;自然法相对于人定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4)同: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都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付诸实践并产生了实际效果。
异:目的不同,韩非子为了适应封建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实行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说明: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专制统治,完成了大一统,
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
但因其实行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使其短命而亡。
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时期提倡分权学说的代表人物,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儒者法先王,隆礼义”“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可以概括出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
第二小问从材料“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中可以得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
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成因:战国末年的社会正在一步步地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取各家思想之长,融会贯通。
(2)材料题干法者“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意思是法律是官府制定,并向百姓公布,可以得出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开性;“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英明的君主不会使他的臣子不受法律的约束,不会特殊照顾他的臣子,说明法律是为君主服务。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比较能力。
根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可知得出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
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
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
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二: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该成果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转为落后的原因。
【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2)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多总结,少创造(或经验性总结,缺乏理论升华。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3)科举制使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对外闭关锁国等。
【解析】第(1)问,“表现”由材料概括得出。
材料信息“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得出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得出不断完善的历法;“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得出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
第(3)问,“原因”结合材料从科举制的影响、自然经济占据主导(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对外闭关锁国等角度回答。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今重庆奉节县)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印刷广告创造了条件,印刷品广告开始出现。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时期济南制造细针的刘家针铺的一块广告铜版,铜版半尺见方,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中间是月宫白兔捣药图案,右边有“认门前白”、左边有“兔儿为记”8个字,下面还有说商品质量和购买办法的7列28字,这是我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保留下来的广告铜版。
——摘编自吴凯《北宋时期汴梁的商业广告》
材料三早在殖民地时期,新大陆的人民在广告事业上就表现出一种在陈旧的欧洲所无法比拟的创新激情。
在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洗礼之后,率先完成了对传统广告的突破。
世界上最早专业广告公司、最早的广告代理制度和现代经营模式都出现在美国。
20世纪20年代以后,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后的美国,迎来了第一次决定命运的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随着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的广告事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杰克逊·李尔斯(美)《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解读宋代进士人数与各地印书种数之间的关系,概括印刷术在当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北宋和美国广告出现和发展的背景。
(3)据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答案】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宋朝;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关系:宋代进士人数与印书种数呈正比关系。
作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书籍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满足了教育发展的需要。
(2)背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印刷术的进步;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印刷技术发展;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正比关系的角度解读宋代进士人数与各地印书种数之间的关系。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提高印刷效率、推动书籍的普及和学术的繁荣、文化的传播、教育发展等方面概括印刷术在当时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