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
1.自主探究,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对比阅读,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体会哲理诗的内涵,模仿创作诗歌。
一、衔接导入
现代诗歌,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前面一节课,我们共同品读了《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
本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三首小诗,继续享受思考的愉悦。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诗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讲我所爱
1.生自由朗读《断章》《风雨吟》《统一》三首诗,结合资料理解内容。
2.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三首诗中的哪一首,并说明理由。
(生交流、讨论并作答)
【设计意图】
“选我所爱,畅所欲言”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又能让学生立足诗歌内容,自主把握诗意。
三、再读诗歌,自主探究
1.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诗歌,交流讨论自己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写下来。
2.指名小组分享写下的问题,全班点评。
3.师点评并出示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断章》中由意象组合成的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断章》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3)《风雨吟》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它们还有什么其他
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4)《风雨吟》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我”的心态和情感是怎样的?
(5)《统一》中,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这两句诗?这首诗阐述了怎样的哲理?
预设(1)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但“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世间万物既是相对的,又互相依存,息息相关。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又可能从客体变成主体。
(3)这首诗作于1941年,这里的“风”“雨”表面为写景,实则是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4)“我”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正因为“年轻”,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会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同时,因为处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面对苦难中的祖国,“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5)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本质上又是一样的。
所以,繁多只一个空洞的概念,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
诗人借助简单的意象,做出对人生规律的解答,阐释了世界的统一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有利于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对比阅读,了解新诗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总结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在韵律上,
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词语,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
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综合对比五首诗,总结出新诗的特点,进一步加深理解。
结束语:罗丹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经过这五首诗的学习,大家再次感受到了现代诗歌特有的丰富情感和朦胧意境。
课下大家可以再找一找沈尹默、戴望舒、芦荻等人的其他诗歌读一读,让这些对生活充满思考和热爱的诗人,指引我们去追求生活中的美好。
【设计意图】
创作诗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诗歌这一文体的兴趣,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