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刘理顺》(明季北略)简介及原文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季北略》卷二十一·刘理顺
关于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是由计六奇编写的书籍。
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
清初无锡计六奇(1622~?)撰。
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江苏无锡人。
全书共二十四卷,起自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东北,止于明崇祯十七(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尤详。
李自成入京后史事,几乎按日排比。
每年之中,又以纪事本末体逐事标立名目,取材广泛,记事有序。
本书成书于康熙初年,上距明亡为时不久,史事大多无误,但也有传闻、迷信不实之处。
刘理顺原文
刘理顺(十九日缢)
刘理顺,字复礼,号湛六,河南开封杞县人。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举于乡,凡十上春官,不第。
人惜公数奇,公自视夷然。
至崇祯甲戌成进士,廷试第一。
先是拟首李,上亲阅公卷称旨,遂擢冠多士,而李置二甲第一人,争荣之。
公曰科名固分内事。
昔宋王曾及第,或嘲之。
公曰:平生志不在温饱。
今兹之举,吾惧伊始,何荣为?人服其志。
谓异时必卓有竖立。
初授修撰,丙子记注起居。
己卯典闽试。
其程式皆深于理学、湛于道德之言。
逾年迁谕德。
癸未分考礼闱,所得多文章节义之士。
甲申三月十九平旦,公入朝,门未启,大理卿凌义渠、侍郎吴履中至,传报贼骑入城,相顾愕然。
俄传上崩。
公抚膺大恸曰:理顺荷上特简,无所报效。
国事至此,万死莫赎。
还寓,手书辇于壁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
文信践之,余何不然?既掇巍科,岂可苟全!三忠祠内,无愧前贤。
北面再拜自经。
妻万氏、妾李氏及子孝廉并仆四人俱殉。
一云:并婢仆十八人,合门缢死。
公素为德乡里,其魁天下也,乡人书榜于门曰:天从人愿。
至是,贼多中州人,有数百骑至其寓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居乡极善,里人无不沐其惠者。
吾辈奉李将军令,正来护卫公,以报厚德,何遽死也。
俱下马痛哭,罗拜而去。
时为臣死君,妻死夫,子死父,仆死主,一家殉难者,以刘状元为最。
南都赠公詹事府正詹事。
谥曰文正。
妻万氏,赠淑人,并妾李氏,同祀旌忠祠。
尝历考宋、元以来,以状元死事者,于宋得三人,何禀、文天祥、陈文龙。
于元得三人,李黼、泰不华、李齐;而本朝乃五人焉。
逊国之时,则黄侍中观;土木之难则,有曹文忠鼐;北京之变,则刘文正理顺;而浙东有余庶子煌,江右有刘中允同升,先后皆死国事。
此亦科名人物之盛,轶于前代者也。
余公煌,字武贞,绍兴会稽人。
天启乙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起居注。
时,魏忠贤方用事,修三朝要典。
一书,公以史官连署衔名。
崇祯中,历官至中允、谕德至左庶子。
以前事为论者所龁,故不得大用。
鲁王监国浙东,起拜为兵部尚书。
北兵至,投水而死。
刘公同升字晋卿,吉安吉水人。
崇祯丁丑科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枢辅杨嗣昌之夺情也,上方锐意灭贼向用,公与编修赵士春,交章劾奏,因俱降谪。
公补福建按察司知事,复官升右中允,起义不允,遂死于峡江。
二公之死,皆死于崇祯以后,以科名故,连次书之。
论曰:刘公其逊国时黄伯澜后一人哉!不然,并列鼎元,适遭大故,一门靖节,何大致相类也。
先后相距,几三百年,取义成仁,较如一辙。
语云:非常之时,贤者出焉,其谓是欤!
臣死君,忠也;子死父,孝也;妻死夫,节也;仆死主,义也;忠孝节义,萃于一门,可谓盛矣。
可谓难矣。
而刘公复以状元及第,兼此四美,尤盛中之盛、难中之难也。
馨照青史,休哉!
吴麟征
吴麟征,字来玉,号磊斋,浙江嘉兴海盐人。
天启壬戌进士。
初任江西建昌司李,丁忧,起补闽之兴化,平反出入,狱无冤民,综核诸属,吏莫敢以私进。
有暮夜郤金风,以治行高等,征拜吏科给事中。
同官章正宸、庄鳌献以建言忤旨下狱,公上疏力救。
又论安民之本在于守令,守廉则令不敢贪,守慈则令不敢虐,守精明则令不敢丛脞。
且为令者众,又多操刀学割之徒,故遴别难精;为守者寡,皆循资积俸而升,故才品易核。
愿皇上廷推礼遣。
凡生民疾苦、吏治臧否,使得自达于天子。
迨绩成而后加不次之擢。
上不能用。
历兵、刑两垣,后掌吏垣。
见盗贼蠡起,民生凋瘁,屡疏乞身任危疆,竟不见许。
庚辰大计,时三吴守令,倚要人为窟穴,吏部拱手莫敢问。
公与掌河南道祁公彪佳,矢志澄清。
凡吞舟漏网者,皆置拾遗白简中。
穷奇饕餮,为之一清。
故事:掌吏垣者,计吏事竣,即其月优擢太常,独公不至宰相之门,一驳再驳,政辅乞骸,公命始下。
此甲申三月初七也。
时寇警且迫,公以十二受事,十五奉命坐西直门。
十六甲辰,寇突至城下,公擐甲衣短衣寝处城隅,寇攻西北一带最急,西直尤当贼冲。
同守者相继避去。
公遗友人书曰:时事决裂,一旦至此,同官潜身远害,某惟致命遂志,自矢而已。
时上下仓皇失措,火攻备御多不习。
公登陴周视,矢丛射如猬,屹立不稍退,指麾益厉。
士卒匮粮已五月,莫肯用命。
公夜坐抚病卒,忽堕大炮,破瓦落公案前,椽楹尽倒。
公神色不变,手抚如故。
士卒皆感泣。
十七乙巳,公亲督徒者,载土石塞门,同守武安侯郑某,伯张某,尚开门纳难民,贼数百骑尾其后不觉,公手施箭炮,贼稍郤。
始从公议,塞门城头宦寺,鲜服怒马,相视不惊,高擎青盖,驰走杂挠,守卒欲擅启闭,凡坐门诸臣俱不得登城望贼。
公夺路上城,见贼忽尽易绯衣,俄而同守一官,亦易绯衣登陴。
公怪而目叱之。
是夕更深,太监某密遣二卒,手箭飞至,斩关求出,公亲诘之,语塞,乃厉郤之。
俄从德胜门去矣。
十八丙午,贼集城隍,多羸弱男子,公召诸卒谕之,能杀一贼者,赏五十金。
须臾健卒数百,缒城格杀贼百余人,擒十余人,即斩之城下。
贼分马步,东西回顾,状如欲退,城上欢呼。
公曰:此贼狡耳,必合营至矣。
未几,果大至,攻益急。
戚臣、贵臣,相与议,势不可支。
公请见天子言状。
至西长安门,二鼓矣,门守少宰沈惟炳,禁出入。
公排门直入,门遇辅臣魏藻德,引公手曰:朝廷大福,自无他虞。
旦夕饷且集,公何匆遽为?拉公同出。
公既不得面圣,复走谒总宪李公邦华,道不可为状,相持而泣。
遂还西直门。
十九丁未黎明,宫人数千百,竞从东华门出,城中大扰,讹言天子他幸,城守益弛。
贼遂缘德胜门入,守卒尽逸。
公即距户自经,为从者所解,拥公哭。
公曰:我若得一见天子,吾无憾矣。
从者侍公走,风尘满面,卒不能前。
入道左三元祠,举首视屋梁曰:吾终此矣。
遂索酒饮。
语从人曰:吾受恩,列卿寺,国亡贼入,虽君父消息未真,亦何颜自活。
众皆哭。
公止之曰:无乱我方寸。
且睡去,约二鼓,公喉间格格有声,家人张俭者,先觉其起视,已用旧帨作结自经,亟解之,得苏。
公曰:杀我!杀
我!家人泣而请曰:明旦待祝孝廉至,可一诀。
公许之。
盖祝渊乃公之密友,同乡举人,以奏对刘宗周被逮时留京师也。
公遂起作绝笔云: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而失,虽上有元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不能匡救,法应褫服。
殓时用角中青衣,覆以单衾,垫以布席,足矣。
棺宜速归,恐系先人之望。
茫茫泉路,炯炯寸心。
所以暝予目者,又不在乎此也。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日,罪臣吴麟征绝笔。
又寄弟偏沅中丞麟瑞书,则忧江南有事。
寄从弟书,则明生平学文山,要穷就穷,要死就死之志。
寄诸子则教以读书明义理,崇俭朴,不能北面事人义。
是日有同官某,既身许贼,复遣一役招公,谋归里。
公麾役去。
已而复来,挤之户外。
逆臣高翔汉,已授贼署,雅知重公,解说百端,公厉辞郤之。
恨恨去。
祝孝廉闻状来视公。
公酌酒慷慨与别,相对泣数行下。
告孝廉曰:往予问道山阴刘念台先生。
先生曰:人之初念,未尝不善,往往以转念失之。
授命,我初意也,我会试放榜之夕,梦一人义手向背,口吟文信国句赠之云: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问路人云:是刘宗周。
我与刘同出,而刘先隐。
今山河破碎,不死何为。
我陈整饬江南,枢臣不许。
我请身任危疆,冢臣不许。
天下事尚可为,只索待之后人耳。
或曰黄冠归故乡,今亦可然否?公笑曰:文山之言虽尔,文山之事若何。
抵暮,孝廉别,公去遂投环,移刻乃逝,颜色凛凛,白髯戟张,川日含暝如生时。
传贼将甘心殉节者,左右错愕无所出。
倪公元璐,六日始殓。
许公直舁尸验视得殓。
施公邦曜,赖江右曾明经子聿得殓,李公邦华,既验,惧不敢盖棺。
惟孝廉曾公遗命即日棺殓,卒亦无患。
贼既入京,八门齐启,惟西直门坚塞不能开。
二十日,犹闻炮攻。
二十一日,始得寂然。
卒从平子德胜门而入。
西直尚无恙。
后大清师至燕,于五月初七,遣城西御史某,发掘西直门,然后尽开。
其有功城守若此。
当癸未冬、甲申春,间有撤宁远守关门之议,督臣王永吉、枢臣张缙彦、镇臣吴三桂倡之。
天子下其议,惟公言撤之便。
一时廷论群议之。
辅臣陈演、魏藻德尤与公左。
次辅方岳贡贻书南司马史可法,深咎公守关之议。
事竟寝。
又尝于壬午冬,陈整饬江南根本重地,为京师应援,请假南司马以权,节制诸帅,亦为群论所格云。
南都赠公兵部右侍郎,谥忠节,祀旌忠祠。
初,城陷,讹言先帝匿前门外,从者多劝公削发南逊,图事报国。
公语之曰:我身居谏垣,言不足动主,目击时危,每欲牵御衣哭陈其详,自触而死,以尸为谏。
况国破日乎?
论曰:燕京之难殉者数人,然死则死耳,于国事未有济也。
惟公则不然,使弃宁远,从吴帅之说行,上则为奉天之李晟,次则为汴都之种师道,无难也。
何至封豕长蛇,凭陵无忌,覆我宗社,贼我君父哉?即不然,人尽坚守如公,贼顿兵城下,援师渐集,有鸟奔兽溃耳。
况得早从公南司马节制诸帅之议,威柄既肃,勤王义旅,可一呼集乎。
然则世徒以殉节目公,岂为知公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