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教案:小说(附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案:小说
(附练习及答案)
教学目标:
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明确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揣摩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教学难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操作流程:八步骤
考情解读——知识回顾——样题训练——考点指要——技巧探讨——高考体验(及时演练)——命题尝试——课外练习
考情解读——教师简析,幻灯演示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一起完成
样题训练——以教材篇目《荷花淀》为材料,仿照高考命题形式命题,学生提前或课堂临时完成
考点指要——与学生一道分析命题特点
技巧探讨——一起揣摩答题技巧,幻灯演示
高考体验(及时演练)——完成09四川高考阅读题《想象》或09安徽高考阅读题《董师傅游湖》
命题尝试——根据小说材料《永远的蝴蝶》及导读文字,学生当堂命1—2个题,教师点评。

课外练习——印发试题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情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在高考大阅读试题中更多是考查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包括人生体验类散文、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文化哲理类散文四大类。

多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是以散文作为文本,其复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我们今天课堂要复习的专题是小说。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限制,以前较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随着形势变化,高考必然会涉及到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

而小说,是散文之外最容易考到的一大文体。

二、回顾高中学过的小说篇目及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
【学生谈,教师补充】
第二册《祝福》《边城(节选)》《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四册《药》《项链》《陈焕生上城》《守财奴》《林黛玉进贾府》《林教
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五册《阿Q正传》《变形记》(卡夫卡)《墙上的斑点》(伍尔夫)《等待戈多》(贝克特)《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第六册《红楼梦》文章节选单元
小说的基本知识——“三要素”、“一灵魂”
(印发资料,让学生了解)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一)人物形象
1.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人物形象是“三要素”的主要要素。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小说的人物描写手法
(1)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2)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二)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

(三)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达。

(四)主题思想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三、重温《荷花淀》,完成阅读题。

(原文及试题另发)
【仿高考考点命题训练】
1.阅读全文,给课文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要求拟题的角度一致,并能概括基本内容。

(4分)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2.按照下面的要求,分别解答。

(8分)
(1)开头三段展示了一幅“月夜编席图”,分析这里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4分)
(通过写“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极力渲染了家乡的美丽和人们的幸福生活,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因这种热爱,激起人们对破坏这种幸福生活的日寇的仇恨。

这种情景相生的处理,使作品主题表达更为自然,意境更为深邃。


(2)“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请谈谈“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4分) (“震动”表面写手,实则是写水生嫂的心理活动:丈夫要参军到大部队去,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也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

这个动词写出水生嫂心里复杂的感受,比如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等等。

“吮”是平衡情绪的一个动作,显示了水生嫂的坚强性格,借这个小的细节性动作传神地表现了水生嫂识大体、明大义特点,她很快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

)
3.细细品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分析她们各自的个性特点。

(4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B:心直坦率,快人快语。

C:谨慎稳重、心细成熟。

D:性急侥幸,冒冒失失。

E: 害羞忸怩、假语真情。

4.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水生嫂与祥林嫂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

(6分)
(1)两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一样。

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社会封闭、保守,妇女地位低下;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2)人物思想境界有差异,人生命运完全不同。

祥林嫂封建意识浓厚,她的抗争归根结底是维护封建礼教,注定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性人物;水生嫂思想进步,爱国爱家,从贤惠、温顺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勇敢、成熟的抗日战士,是值得赞美的新型农村妇女形象。

四、总结命题特点,梳理题型,揣摩答题方法
通过做题,明确小说阅读题的考查点:
围绕三“要素”、一“灵魂”命题,兼及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
请学生浏览《考试大纲》(提前印发),粗略了解考纲要求。

小说常考的五大方面: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主题思想、表达技巧
(一)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个性特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故事情节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的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概括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三)环境描写
※常见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烘托人物形象特点;
(4)推动情节发展(设伏笔,做铺垫);
(5)通过画面表现作品主题;
(6)奠定情感基调(或愉悦,或悲伤)。

(四)主题思想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表达技巧
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多在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方面设题。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抑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④某一词语或句子在文中如何理解?有什么作用?
小结小说阅读题解答注意事项:
三“要素”、一“灵魂”,表达技巧弄分明。

五、高考体验(及时演练)
完成09四川高考阅读题《想象》或09安徽高考阅读题《董师傅游湖》
择要讲评
六、命题尝试
根据小说材料《永远的蝴蝶》及导读文字,学生当堂命1—2个题,教师点评。

七、布置作业
印发训练题
【附】《永远的蝴蝶》
永远的蝴蝶
台湾陈启佑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

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

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
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导读]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

作品情节很简单,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自愿帮“我”到马路对面去寄信。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消逝了。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原因就在于作品巧妙而高超的表现艺术。

其中有几点尤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一是作品以“雨”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

悲剧因“雨”而生,小说开篇写“雨”,正是对不幸和灾难起因的一个交代。

樱子遭遇不幸后,又写“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成为一生一世的一场雨”。

显然,“雨”又成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

同时,以“雨”贯穿全文,也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凄凉的氛围。

二是作家善于反复运用细节。

如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以此使“我”的情感思绪变化的脉络和层次更加清楚明显;两次写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这是对“我”的心理刻画,突出了樱子美丽清纯的形象,也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

三是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信的内容,这样构思,无疑加重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让人哀痛欲绝,心不堪受。

正因为作家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作品才有了很强的感染力。

《永远的蝴蝶》命题参考(附参考答案):
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作者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悲剧背景:雨夜、寂静、阴冷,使整个小说笼罩上忧郁的氛围,为小说悲剧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怎么样描写这个主人公的?
(樱子;对她的描写十分简约,她的神情是“微笑着”的,语言描写只有一句话:“谁教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啊。

”动作描写也只有一个:“撑起伞”;写出樱子温柔、美丽的特点。


3.本文的标题拟得十分恰切、精美,说说为什么。

(①“蝴蝶”是樱子的象征。

因为提起蝴蝶,就会使人联想到美丽、轻盈的美好事物,樱子是“我”的心爱的人,却因车祸而亡,她像蝴蝶一样“飘落”,这意味着美的殒落,生命的结束,亲人离“我”而去,这样的设置十分形象逼真。

②标题“永远的蝴蝶”中的“蝴蝶”与全文所设置的意象一致,与中心吻合,并在“蝴蝶”前加上“永远的”三个字,表达了“我”心中的伤痛及对樱子的永远的怀念。


4.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字)
(1)
(2)
(3)
(①交代雨是不幸和灾难的起因②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③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的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个字)(1)
(2)
(3)
( 答:①使樱子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③照应前文)
6.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其作用是:(每条不超过15个字)
(1)
(2)
(①显示我思绪的流程和层次②使作品形成匀称而完整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