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9第2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新兴力量的崛起(测试)
1.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时说,“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
2.1964年5月23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不再是一道铁幕。
而是有许多道铁幕。
每道铁幕的强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
……我们将继续建造一座座能跨越把我们同东欧分割开来的这一鸿沟的桥梁。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世界()
A.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B.不结盟运动兴起C.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D.和平与动荡并存
3.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
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
这意味着日本()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4.与下表状况的出现无关的因素是()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A.马歇尔计划 B.重视科技教育 C.民主化改革 D.利用战争订单5.下图为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出在()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6.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
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这表明他主张()
A.欧洲联合抗衡美国 B.美欧结盟对付苏联C.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D.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7.1967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至成为使美国感到极为不舒服的竞争对手。
”这些话()
A.与当时的历史事实基本相符 B.说明法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C.说明欧共体的成立步履维艰 D.证明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8.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这段材料能反映出欧洲走向联合是因为()
①消除内部战争威胁②抗衡美国③世界多极化④提高国际影响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1962年5月15日戴高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如果欧洲不包括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的德国以及意大利人的意大利,我不相信这个欧洲还能有什么存在的现实性。
……现在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由此可见,戴高乐()
①坚持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观②不满马歇尔计划对法国控制
③反对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④表达对欧洲联合的强烈愿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召开
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加
③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精神
④都主张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⑤中国在会议上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了解,发展了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11.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12.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
1966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
1966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
材料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A.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C.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D.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13.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14.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7月提出,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在本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的前途。
”尼克松这一讲话的意图是()
A.改善中美关系,美中联合抵制苏联的扩张B.承认多极世界的现实C.维持“全球均势”,保持美国的全球地位D.为访华制造和缓氛围15.让·莫内认为“如果欧洲各国仍然按照国家主权为基础重生,那么欧洲将不会出现和平……应有一个民主的欧洲联邦。
”材料中“欧洲联邦”的设想直接推动了()
A.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B.欧元的发行与使用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国家
干预经济盛行
16.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还有一个部分…。
”与“还有一个部分”最相关的是()A.欧共体 B.欧盟 C.不结盟运动 D.日本
17.《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提到:“由于在安全上依赖它强大的盟国,日本在政治上受到了掣肘。
那个强大的盟国恰恰是全球安全的主要维护者又是日本在经济上的主要对手。
”下列能够支持该观点的有()
①二战结束后,日本采取低姿态,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
②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美之间贸易摩擦比较频繁
③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④冷战结束后,日本在欧美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表现不包括()A.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B.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向国外派兵C.不断增加军费开支 D.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为此他们倡导了()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与发展 C.不结盟运动 D.世界多极化2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内容包括制止日本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的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经济援助与经济合作等,中苏结盟。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内容包括维护和平、?经济合作、共同防卫等,美日结盟。
请回答: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苏结盟和美日结盟的历史背景。
这两个结盟对五十年代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1.“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精神。
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开始执行,共有15个欧洲国家接受援助。
到1951年底,美国共向它们拨款131.5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 材料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
“一带一路”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
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
“一带一路”致力于沟通这些差异,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为建设共同发展的世界添砖加瓦。
——《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
请回答:“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有学者称它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
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两者的不同。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C 6C 7A 8C 9C 10C 11B 12D 13C 14C 15A 16C 17D 18A 19C
20.背景:二战后,两极对峙,美苏冷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上“一边倒”;美国敌视新中国;美国控制日本,民主改造日本,“扶植”日本遏制苏联和中国等。
影响:对中国: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抗美援朝,中美敌对关系加剧;学习苏联模式,在苏联的帮助下制订“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整个体制带有严重的苏联烙印;由于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50年代末,中苏关系日趋恶化。
对日本:日本在美国的保护和扶持下,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朝鲜战争,美军的大批军事订货,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日本在政治上严重依附于美国,外交上失去独立性;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美日矛盾日益突出。
21、背景不同。
“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时代局限性。
而“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摒弃了制度模式偏见,超越了意识形态。
理念不同。
“马歇尔计划”以美国为主导,对欧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就像是美国的“独奏曲”。
而“一带一路”坚持平等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是一首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目的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大国争霸,在根本上服务于美国的“遏制战略”;而“一带一路”意在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