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解析版
【试卷综析】
从整体上看,这套试题,难度适中,但也不乏亮点命题。

仿照高考的试题模式,题型及分值均没有变化,角度也几近相同。

选择题整体难度较低,都是常规内容,形式没有太大变化,属于必拿的分数。

字音字形辨析为常规题型。

错误仍然出在一个字音和一个字形,考查内容也是常出现易错字音和字形,难度较低。

词义辨析难度不大,通过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成语运用出现的都是常规词汇,难度不大,学生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病句题设置常规陷阱,但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六大常考病句类型,此题也可轻松选对答案。

语句衔接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仔细辨识句语句之间的前后文关系才能正确排序,所以面对语序题,学生必须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文言文出题模式和高考相似,分值分布也相似。

选择题部分仍属于常规题目,从题型上看没有变化。

文言实词题属于常规题型,除需要考生读懂文言材料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词储备。

文言虚词题仍在十八的虚词的考查范围,因此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变化。

语句翻译错误选项本身有与文章内容有矛盾,所以通过文本阅读很容易选出。

文本理解有一定陷阱,偷换了故事的主人公,因此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文本,才能辨别。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生需要对原文有整体理解并进行综合分析来回答问题,这种“理解原文——综合分析——整理概括”思路,可以说是答题的主要思路,所以语言概括仍是考查重点。

作文是命题作文,以“生活中的不完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题目很切合考生的实际:即将跨出中学门槛的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满怀希望,但又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学业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家庭的、社会的、世界的,无穷无尽的不完满,该如何去面对、认识、处理?态度肯定有多种:是仇恨错乱、消极沉沦、愤世嫉俗、逆来顺受,还是坦然接受、睿智豁达、奋起改造……然而,哪一种是理智、高明的呢?生活的不完满,将是他们不得不思考、认识、对待的东西。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题文】A0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组是()
A.沏.茶(qī)鹰隼.(sǔn) 迷惘.(mǎng)处.之泰然(chǔ)
B.压轴.(zhòu)浸渍.(zì)框.架(kuàng)蓦.然回首(mù)
C.碑帖.(tiè)拎.起(līn)花骨.朵(ɡū)叱咤.风云(chà)D.挟.(xié)持打烊.(yàng)冠.名权(guàn)踽.踽独行(jǔ)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 (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 A 迷惘wǎng B蓦然mò C叱咤zhà。

【题文】B0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登上严子陵钓台,在诗文碑刻和烟雨亭台之间徜徉流连,感受到的是古代隐士的那份淡泊和潇洒;也只有这般清雅灵秀的所在,才能令名士放下功名的羁拌。

B.行走在村中,你会发现周遭的这些受到徽派建筑风格影响的明清房屋,每一座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真是异彩纷呈,古韵非凡。

C.在浮躁暄嚣、尘土飞扬中,很多人在为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渐渐变得好斗、复杂、神经质,要么一脸浑浊,要么面带愁容。

D. 这些摄影作品在展示现代城市绚丽多采夜空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光污染难以全面遏制的忧思:越来越多人造光源的使用已严重污染纯净的夜空。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 (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 A羁绊 C喧嚣 D绚丽多彩。

【题文】D0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活到这把岁数,几十年的岁月代价,换取到唯一的知识就是,即使对于你的思想意识,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自己的主宰,遑论
..主宰世界。

B.游走在弥漫着古朴气息的巷弄中,西塘的古镇情怀总会在某个未知的角落喷薄
..而出,恍如屋檐下几绺若隐若现的阳光那般醉人。

C.爸爸因为小时候差点让爆竹把眼睛毁掉,所以对放鞭炮这事心无旁骛
....。

直到今年,他才被大家怂恿点了一挂鞭炮,瞬间爆炸声把他吓得跑出老远。

D.城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而被遗忘的乡村人烟越来越少。

曾经阡陌相连,鸡犬相闻,
现在却是墙倒屋塌,十室九空
....,荒草与沙土掩盖了乡村曾有的热闹与繁盛。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 A遑论:不必论及;谈不上。

B“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C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

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D十室九空: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

形容因灾荒,战乱和横征暴敛使人民贫困、破产或流亡的悲惨景象。

【题文】E0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日的四川大学以江河奔涌之势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推动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群。

B.为了梦想,我们常常急于向前赶路,但或许我们也应该不时驻足回望,等一等父母日渐蹒跚的脚步,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等我们那样。

C.苏泊尔总裁表示,选择《舌尖2》进行赞助的原因是,苏泊尔一直遵循创立之初的承诺,要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D.马尔克斯创造《百年孤独》是为了替民族留下一部史诗,这其中既有对民族伟大传统的肯定与褒奖,但她的落后与愚昧也是他毫不留情加以针砭的对象。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推动”后缺中心语。

C.“遵循”“承诺”搭配不当。

D.结构混乱,后半句应改成“也有对她的落后与愚昧毫不留情的针砭。

”【题文】I0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信的年代我们活在文字里,那文字充满了善意的夸张,虽有点却助我们度过了精神饥荒。

其实每一封书信都充满着被偷窥被检查被告密的危险,有多少
的故事源于书信引发的祸端。

但书信仍在继续着。

仍有那么多人。

书信是书信年代连通外界仅有的通道,唯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无论是盼信拆信回信寄信,每一个琐碎的过程,都让人抛洒所有的废话和激情。

①悲惨②痴心不改③自欺欺人④愿豁出去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第一空的词语应紧扣“善意的夸张”而来,只有“自欺欺人”合适;第二空应照应“危险”和“祸端”,只能是“悲惨”;第三空和第四空填写“愿豁出去”“痴心不改”似乎都说得过去,但这两个词还有点轻重之分,“痴心不改”强调了“痴”,而“愿豁出去”就有点不顾一切的味道了,表意稍重一点。

根据这段话的意思,最后讲书信是“仅有的通道”,别无选择了,所以就只能“愿豁出去”了。

【题文】G36.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4分)
迅雷猛烈,它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春雨细腻,它轻柔地给山野披上了一身美丽的衣裳;而秋天,落叶在凉爽而惬意的风中倾听风儿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四季的风雨,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风景。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4分)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速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解析:分析横线后的句子特点:偏正短语+并列短语+由“为”开头表目的的短语;根据这一特点,调整词语顺序。

【题文】I07.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
(1)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3分)(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2分)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5分)(1)(3分)80后、90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都较70后增加了,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下降了。

(把握三个“比较”:出生类别、身高体重、机能综合素质。

意思相近即可)(2)(2分)生活条件好了(营养好了),但身体锻炼少了。

(其它理由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学会观察示意图的方法,关注表头,明确比较项目,注意数字的变化。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应注意:①题目中的标志性词语:信息推断题题干中往往有“该图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标志性词语。

记得留意题目中的调查主体,调查目的。

②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词要准确。

③复核答案,看是否遗漏、多余、误推等。

【题文】M0(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文艺新视界: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
“乾隆皇帝上朝之前,掏出手机拨了几个电话”“一条眼镜蛇拖着公共汽车经过十字路口”——读到这些陈述的时候,多数人的常识无法认同。

诚然,从科学研究报告、社会调查问卷到商品广告,内容真实是共同遵从的基本规约。

迄今为止,只有文学获得特许,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或者道德的谴责,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约定。

文学拥有何种特殊的意义,以至于可以享受如此特殊的待遇?
文学的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

庸常的生活波澜不惊,虚构让人们从陈陈相因的琐碎事务中浮出头来呼吸到神奇的气息。

生动、传奇,我相信这就是文学虚构的开始。

鲁迅曾经解释过他如何虚构小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鲁迅打趣地说,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相对于日常所见的各色人等,这个“拼凑”起来的人物,其性格特征的强烈程度往往超过了通常的平均值。

另一些作家或许热衷于虚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情节,由于这些强烈的性格,作家虚构的戏剧性冲突往往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激烈、扣人心弦。

大多数纪实的素材无法制造如此完整的美学效果。

始于生动、传奇,继而悲欢交加,终于某种形而上的
沉思,这常常是虚构为文学完成的三部曲。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不论是小说、戏剧之中的理想人物还是诗词之中的良辰美景,作家、诗人的虚构无不寄寓了自己的内心向往。

从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模式、才子佳人或者灰姑娘加白马王子模式到新近网络文学中时髦的“穿越”“玄幻”小说,虚构的意义几乎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

欲望带动的虚构是许多通俗性娱乐作品的内在构成。

但是,深刻的文学虚构必须拥有娱乐之外的丰富涵义。

很大程度上,虚构的文学要遵循规律和细节“真实”,要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换言之,文学不能因虚构而破坏了“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科幻”文学诸如《黑客帝国》《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它的虚构效果令人吃惊。

读者对于它们的兴趣之所以超过各种单纯的科学研究假说,人间气息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真实既孕育了虚构,又制约了虚构。

文学之所以可能拯救虚构,恰恰因为出现了更为深刻的真实认知。

(摘自201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8.下列对“文学的虚构”的阐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只有文学才特许虚构,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抑或道德的谴责,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约定。

B.作家在小说、戏剧中所虚构的理想人物或者诗词歌赋中所展现的良辰美景,都寄寓了自己的内心向往。

C.文学的虚构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如一个卑微的小职员可以想象自己“穿越”至唐朝,变身公主。

D.文学的虚构可以上天入地,无拘无束,但它不能破坏“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作家可以放纵自己的想象,虚构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虚构一段趣味横生的遭遇,虚构一片清风徐来或暗香浮动的诗意,如此等等。

B.文学的虚构能让人从琐碎的事务中浮出头来呼吸到神奇的气息,这也是人们愿意暂时放下周边的种种现实事务投入文学阅读的一个原因。

C.文学虚构的性格特征,其强烈程度往往超过通常的平均值,虚构的戏剧冲突往往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激烈、扣人心弦,获得了完整的美学效果。

D.那些遨游在天堂、地狱或者第N度空间秘境的文学想象,完全挣脱了常识的限制而开始了任意的飞翔,是违背常识的文学虚构。

10.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文学的虚构具有的特点。

(3分)
【答案】8.【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 A并非只有文学才能虚构,文学获得的是“特许”,是免遭“谴责”;B原文中“良辰美景”也是“虚构”的,并非选项所言的“展现的”;C原文中用到了“几乎”一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