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学习诊断】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

②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责。

③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兵,监管对臣民的、。

由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机构。

④在思想领域,实行。

2、明成祖继续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明成祖改为,于年迁都,以加
强。

②继续执行政策。

③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

3、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是的设置。

【学习过程】
一、普读求是
1.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派遣郑和下西洋。

时间:年,地点:先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日本海盗)侵挠东南沿海地区。

组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抗倭军队——“”。

九战九捷,先后荡平了、、的倭寇,被誉为英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1553年,攫取在的居住权;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年月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思考与探究
“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4)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效果检测】《新课堂》单项选择填空
【知者加速】《新课堂》材料解析题
【自主建网】
【因人作业】掌握“普读求是”;掌握“思考与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