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字起源论说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文字起源论说评述
廖志林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见意的文字,20世纪考古资料的大发现,
学者们掀起了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热潮。
在20世纪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论说中,至少有8000多年说,
6000———7000年说、4000多年说和3000多年说等多种不同论断。
殷代文字肯定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中国
文字的源头可上溯到夏王朝时期即考古学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大汶口陶文、丁公陶文和景阳岗陶文等,只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原始文字。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字;起源论说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7)04-0063-04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20th Century
LI AO Zhi -lin
(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 echnical C ollege ,Hangzhou 310018,China )
Abstract :Chinese charters are unique characters that have shap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in the w orld characters.The great dis 2covery of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cholars raised the upsurge of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In the argumentation about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 in the 20th century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ifferent theorie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m ore than 8000years ,the history of 6000or 7000years ,the history of m ore than 3000years and 4000years.Chinese charters of the Y in Dynasty must be not s ource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s our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n be traced back the period of X ia Dynasty ,namely culture period of Erlitou of archaeology ,Dawenkou inscription on pottery ,Dingg ong inscription on pottery ,Jinyang inscription on pottery ,etc.It is just a kind of primitive character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K ey w ords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charters ;theories of origin
[收稿日期]2007-03-06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又
见意的文字,中国汉字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它独特的读音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独特的形体和寓意上。
读音、形体、寓意的独特性,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20世纪考古资料的大发现,改变了中国学术界在探索中国文字起源课题上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传统的研究手法逐渐被摒弃,全新的手法和全新的思路陆续出台,由此掀起了利用最新的考古资料进行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热潮。
由于学者对出土资料的理解、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的不同,以及对材料的取舍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中国文字的起源考订还无法形成统一的结论。
综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在20世纪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论说中,至少形成了8000多年说、6000—7000年说,4000多年说和3000多年说等多种不同的观点。
一、汉字起源八千年说
此说以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贾湖考古发现的龟
甲、骨、陶、石等刻画符号为依据,认为贾湖契刻是中国汉字的正源,是汉字的始祖。
1987年《光明日报》记者侯红光报道了河南舞阳贾湖契刻的发掘情况:“出土这批甲骨遗址,位于河南舞阳城北22公里的沙河故道旁。
经碳14测定,这里的文化层异常单纯,是一处距今八千年且保存完好的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聚落
遗址。
”[1]
“在几片呈灰黄色的龟板浮甲表层,显而易见的人为契刻符号不容置疑。
此外,还有用锐器画在石具
和骨片上较规则的符号可以佐证”[1]。
“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板上,是与远古时期人
类占卜相联系的佩在身上的饰物”[1]。
据王忠恕先生和张居中先生研究认为:“这些符号的刻画、笔势、形态、组
—
36—2007年第4期(总第204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 o 14,2007T otal N o 1204
合等各方面都与殷墟甲骨文基本一致”,“所以说这些符号应该是八千年前贾湖人使用的文字,……贾湖契刻才是中国汉字的正源,才是汉字的始祖”[2]。
据此,研究者认为中国汉字的起源至少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二、汉字起源六七千年说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先后在山东、西安、河南等地发掘出土大量的原始陶器,这些陶器上有众多刻划的符号。
学术界以西安半坡遗址和全国仰韶文化及大溪文化等遗址发现的大量陶文刻符为依据,认为这种些刻符已具有文字的功能和性质,是中国早期的文字或汉字。
经考古年代学者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的相对年代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
在出土的各类陶文中,时代最早且数量最多的是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符,出土地点分布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零口、垣头、长安五楼、铜川李家沟、宝鸡北首岭等渭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
这些刻符大多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色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只有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
对于这些陶器刻划符号与文字的关系,1959年夏,郭沫若先生去半坡博物馆参观时说:“殷墟文字已经合乎六书规律,则文字之起源必尚可追溯到三二千年,仰韶龙山似已进入有文字的时期。
今来半坡观先民遗址,其建筑结构,器制花纹,生活礼制均已脱出原始畛域。
陶器破片上见有刻纹,其为文字殆无可疑。
”[3](p15)1972年,郭沫若先生提出了文字起源二源说:“半坡时代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
我认为,这也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彩陶上的刻划记号,可以肯字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孓遗。
”[4](p116)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且得到了于省吾[5],郑德坤[6]、陈绍棠[7]、陈昭容[8]、陈炜湛[9]、王志俊[10]、杨建芳[11]、张光裕[12]等学者的赞同。
也有学者持反对态度,汪宁生先生认为:“这些几何形符号像其他原始记事方法一样,对后世文字发明有一定的影响,但本身不是文字,它不过像西双版纳傣族制陶时那样,为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制作的某种需要而随意刻划的。
”[13]汪宁生先生认为,这些刻划的象形符号不是文字。
徐中舒、唐嘉弘在他们合著的论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14](p124)。
裘锡圭先生否定几何形符号是文字,但他认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象形符号是文字[15]。
李学勤先生认为,几何形符号不是文字,即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象形符号是文字。
[16](p131)持此观点者还有高明先生。
[17](p138)徐松先生认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最近在我国湖北宜昌扬家湾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象形文字,专家们初步认定也不过六千年。
”[18](p112)仓林忠从姓氏、龙蛇文和八卦、远古东西大交通三个方面论证推断:“我国古文字迟至产于六七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19](p1127)关于文字起源于契刻图画的观点,并非学术界所说的郭沫若先生是最早提出者。
其实早在1933年刘大白先生已提出:“至于图画,是比较繁复分明的工作,比用结绳的方法做简单浑括的记号难的多;要等到发明了刻画记号的方法以后,更进一步才能发明图画方法。
先有记号,后有图画,正与从简单到繁复,从混沌到分明的进化通则相合。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文字是发生于记号和图画二源的,而记号一源,更早于图画。
换句话说,也可以说图画是由记号演进的。
”[20](pp116-17)唐兰先生也在20世纪30年代《古文学导论》中持“文字的起源是图画”的观点。
40年代他所写的《中国文字学》中却又指出:“最初的文字是书契,书是由图画来的,契是由记号来的。
”[21](p1108)
三、汉字起源四千年说
汉字起源四千年多年说,其中又分为大汶口陶文文字、丁公陶文文字说和王城岗陶文文字说等等。
此说认为大汶口刻画符号、丁公龙山文化陶刻符号或王城岗陶文是早于甲骨文并与古汉字有关的文字,中国汉字的起源据此可上溯距今四千多年。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朱村、杭头等地发现了一些属于大汶口晚期文化的陶尊,陶尊上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据考古学家推测,这些陶尊距今约4500年至5000年左右。
关于这些陶器上刻符的性质,于省悟[22]、唐兰[23]、裘锡圭[24]、李学勤[16]、王树明[25]、陆思贤[26]等学者都认为是早期的汉字,只是对每一个符号的解释存有异说。
裘锡圭先生通过对这些符号与商周象形文字的比较,认为它们“跟古汉字相似程度是非常高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应该已经不是非文字的图形,而是原始文字”[15](pp1166-167)。
总之,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大汶口陶尊之类遗物中所见的刻画符号不仅是文字,而且是很进步的文字,是商周以前的文字图像体系,是远古文明的火花,是与汉字一脉相承的原始文字。
台湾学者许进雄认为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那些几何形符号不能算作文字,但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象形符号是汉字的雏形:“以大汶口陶文为汉字的雏形,甲骨文的前驱,要较之以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一类的纯记号刻画为中国文字之始,是较平实而可靠的多。
”[27](p138)持这种观点者,还有高明[17]、沈长云[28]、詹勤鑫[29]、王平[30]等人。
总之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大汶口陶尊之类中的刻画符号不仅是文字,而且是很进步的文字,是商周以前的文字图像体系,是远古文明的火花,是与汉字一脉相承的原始文字。
持否定态度的学者除汪宁生、严汝娴[31]
—
4
6
—
之外,还有陈国强[32]、徐仲舒、唐嘉弘[33]、刘志城[34]等人。
丁公陶文字说认为丁公陶文属文字,是一种东夷文化系统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一种走入歧途的文字或最早的汉字,丁公陶文系古彝文。
丁公陶在山东邹平苑城乡,是一座龙山文化遗址。
在该遗址出土的一块盆底残片上刻有11个文字。
《考古》1933年第4期刊发了16位专家的“笔谈”,他们都认为这11个符号是文字。
李学勤、裘锡圭两先生说,丁公陶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李学勤先生说,那是一种俗体字;裘锡圭说,那是一种走入歧途的文字。
怀疑者亦有之,但不在这批符号是不是文字上,而在乎那块盆底残片的真伪。
曹定云先生对那块陶片的时代提出质疑,并指出:“不排除人为的恶作剧。
”[35]后来他又撰文认为:“这片所谓‘龙山陶文’只能是龙山文化以后人们契刻的产物。
其契刻的时间可能是古代———汉末或东晋以后,更有可能是近代和现代。
”[36]
王城岗陶文文字说认为,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陶器上的“刻画文字”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有确凿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李先登先生认为,陶符经自仰韶文化迄龙山文化长达二千多年的发展,为文字的产生准备了素材。
汉字是夏初由中原地区的夏人首先创制的。
他考定1977—1981年间发掘曾为禹都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所出土的属于龙山文化晚期陶器上的一个符号,并将其释为“共”初形,“共”为“拱”本字,它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个汉字。
[37](p177)据此,汉字的历史与夏代的历史相同,距今4100年左右。
四、汉字起源3000年说
汉字起源3000年说其中又分为夏代文字说和殷代文字说两种。
(一)夏代文字说
文献记载夏朝有“夏书”,结合相当于夏朝的考古学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较多的陶文符号等迹象分析,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首先是在夏代初期由居住中原地区的夏人创造的,这与中国历史中原的夏人首先进入文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相一致的。
汉字是与中国文明同时产生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夏文化遗址。
从1959年开始发掘到现在,经过了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代文化,二里头遗址是夏代后期都城所在。
因此,夏代究竟有没有文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材料,就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1965年,方酋先生在发掘简报中说:“刻划记号共发现有24种,皆属晚期,其中绝大多数皆刻在大口尊的内口沿上,……
这些记号的用意,我们现在还不知得,或许是一种原始文字,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加以探讨。
”[38]199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大型考古报告———《偃师二里头》正式出版。
报告中说:“发现的刻画符号,主要出自大口尊的口沿内侧和其他器内的口部,有粗细不同的竖线,字形、交叉形、簇形、树枝形等,有的近似象形字。
”[39]曹定云先生认为:“二里头陶文显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更不是汉字的源头。
在二里头陶文之先,中国文字(汉字)肯定已经走过了一段路。
”[40]其理由有二:其一,“二里头陶文虽比甲骨文更为原始,但字之构成仍然复杂,不仅有独体的象形字……;而且有复合的会意字,……复合会意字之产生要晚于独体的象形字”[40]。
其二,“二里头陶文中,有的字繁简并存……。
文字产生之初,多形象逼真,笔划往往较多,后来快捷方便,才开始简化”[40]。
总之,曹定云先生认为,夏代已经存在文字,但夏代文字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张其昀先生赞同此说。
[41]而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字在夏代产生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夏代的文字与以后的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直到今天的楷书是一脉相承的,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
(二)殷代文字说
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殷墟文化的年代可界定在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年期间,而殷代的甲骨文则是这一时期内应用的文字系统,故甲骨文字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此说认为甲骨文字是已成熟的古汉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古汉字系统,考古发现的前此时期和史前时期的刻文刻画符号,还缺乏足够的与甲骨文字相联系的证据,故这些刻文或符号目前只能认定其可能是古汉字的萌芽或前身。
甲骨文说推动了我国古文字学研究的发展。
甲骨文的研究考释深化了对汉字构造理论的研究。
汉字的构造方法,即“六书”理论,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总结出来的。
由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战国秦汉文字的基础上,与甲骨文尚有1000多年的时间差距。
这期间,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用许慎的“六书”理论去解释甲骨文字的结构形体,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
综上所述,从考古发现的中国初源时期至定制时期的刻符文字资料情况分析。
笔者认为,殷代文字的成熟与发展说明殷商肯定不是中国文字源头,而向前追溯到商朝早期乃至夏朝时期,由于文化根源与殷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一脉相承的联系,因此将中国汉字的源头上溯到夏王朝时期即考古学的二里头文化时期是比较确切的。
至于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前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出现的各种刻画符号,由于与殷文化相距年代久远,目前,还无法断定这些刻画符号与夏商文化有必然的联系。
故仅此而言,这些刻画符
—
5
6
—
号至少说与中国现在所知最古老的汉字———殷代甲骨文不能作直接的比较。
这些刻画符号中的一些如大汶口陶文、丁公陶文和景阳岗陶文等,有可能都具备了文字的条件,或可能是中国原始社会中一种带有古民族特点的原始文字,但因此认为这些刻画符号就是最早的汉字,似乎还缺乏它们与后来汉文化关系的有力证据。
故对初源时期的这些刻画符号资料的判断和认定,还需要审慎的梳理和科学的论证,还有待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更重要的考古发现。
[参 考 文 献]
[1]侯红光1光明日报[N]11978-12-161
[2]王忠恕1汉字纵横谈[M]1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1
[3]孙霄,谢政1半坡拾零[M]1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1
[4]郭沫若1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1考古学报,1972,(1)1
[5]于省吾1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1文物,1972,(2)1
[6]陈德坤1中国上古数名的演变及其应用[J]1香港中文大学学
报,1973,(1)1
[7]陈绍棠1从近年出土文字史料看秦代书同文的基础及其贡献
[J]1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76,(18)1
[8]陈绍容1从陶文探索汉字起源问题的总检讨[A]1历史语言研
究所集刊(57)[C]1台湾中央研究院,19801
[9]陈炜湛1汉字起源试论[J]1中山大学学报,1978,(1)1
[10]王志俊1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J]1考古与文物,
1980,(3)1
[11]杨建芳1汉字起源二源说[J]1中国语文研究,1981,(3)1
[12]张光裕1从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
题[J]1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981,(12)1
[13]汪宁生1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1考古学报,1981,(1)1
[14]青海省文管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青海柳
湾[M]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
[15]裘锡圭1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J]1中国语文,1973,(3)1
[16]李学勤1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J]1中国文化研究,1985,
(2)1
[17]高明1论陶符兼汉字的起源[J]1北京大学学报,1984,(6)1
[18]余松1论语言的诗化基因[J]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
学),1996,(1)1[19]仓林忠1中国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浅说[J]1人大复印
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7)1
[20]刘大白1文字学概论[M]1上海:开明出店,19331
[21]唐兰1中国文字学[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1
[22]于省吾1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11973,(3)1
[23]唐兰1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起源的初步探索[J]1文
物,1973,(2)1
[24]裘锡圭1文字的起源和演变[A]1中国古代文化史[C]1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
[25]王树明1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A]1山东史前
文化论文集[C]1济南:齐鲁书社,19891
[26]陈思贤1我国最早的文字[J]1书法,1988,(6)1
[27]许进雄1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M]1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1
[28]沈长云1中华文明史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
[29]詹勤鑫1汉字说略[M]1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
[30]王平1汉字散论[M]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1
[31]严汝娴1普洛米族的刻画符号[J]1考古学报,1982,(3)1
[32]陈国强1略论大汶口墓葬的社会性质[J]1厦门大学学报,
1978,(1)1
[33]徐仲舒,唐嘉弘1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A]1夏史记集[C]1
济南:齐鲁书社,19851
[34]刘志成1汉字产生之谜的文化解释[M]1成都:巴蜀书社,
19951
[35]曹定云1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质疑[N]1光明日报,1993-06-
201
[36]曹定云1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辨伪[J]1中原文物,
1996,(2)1
[37]李先登1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J]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2,
(4)1
[38]方酉生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J]1考古,1965,(5)1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Z]1北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901
[40]曹定云1中国文字起源试探[J]1殷都学刊,2001,(3)1
[41]张其昀1甲骨文之前更古字体的推测[J]1南通大学学报,
2006,(4)1
(作者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责任编辑 陈 默]—
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