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月
第1期总第85期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Jan.2013No.1Serial.85
社会转型期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化的影响
———河南省Y 县的实证调查为例
金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摘要:目前,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的传播已成为一种趋势,且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

基督教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对我国农民精神文化起着重要影响。

因此,应规范基督教传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力度,增强农村阵地文化建设,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关键词:基督教传播;农民;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3)01-0083-04
收稿日期:2012-10-29
作者简介:金鸽(198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

基督教作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三大宗教之一,
其信徒人数截至2011年,已高达2300万[1],而我国的基督教徒80%也都在农村。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精神文化需求却相对贫乏,再加上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对农民的教育相对薄弱,这为基督教文化在农村迅速传播提供了真空区域。

在国家倡导文化大繁荣时期,农民的精神文化富足应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化的影响程度,笔者于2011年1月13日至2012年2月13日期间,在河南省Y 县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为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客观,笔者根据Y 县的地域特点,在东、中、西部的396个自然村中选择15个自然村,随机抽取200位基督徒和200位非基督徒两类被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

其中,男性12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1%,女性276人,占被调查人数69%;共走访15人,男性5人,女性10人;参加礼拜4次,参加送平安活动2次,参加青年聚会1次。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个别施测(主要针对文盲和小学学历的被试)与集体施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担任主试。

个别与集体施测之间的结果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别,研究数据搜集是可靠的。

一、社会转型期基督教在农村传播的现状
(一)农民信教动机:功利性目的明显,亦有德性诉求
 表1
信教村民动机分析
序号信教动机
人数所占比例A 精神充实,心境安宁
126
64.3%
B 消除灾祸17086.7%
C 保佑平安
17890.8%
D 缓解压力,寻找精神寄托,提升安全感
91
46.4%E 告知道理,与人为善
15981.1%
F
相比其他宗教经济投入少110
56.1% 根据表1可知,选择保佑平安,消除灾祸的村民分别占90.8%、86.7%,说明村民信教功利性倾向比较强;有81.1%的人同时选择了告知道理,与人为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村民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后,对自身德性完善的一种追求;有46.4%的村民选择了缓解压力,寻找精神寄托,提升安全感。

选择这个选项的对象大多为中年人或者青年人,因为他们的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较重,因此倾向于寻找精神寄托。

此外,亦有56.1%的村民选择经济投入较少这个选项,这反映出基督教在宗教投入方面相对于其他宗教有一定优势。

虽然现实中每个人的信教动机还要复杂得多,但是这些想法构成了村民信教的基本动机。

·
38·
(二)总体趋势:农民中信仰基督教者比例不高,但发展趋势不容轻视
 表2非信教村民对基督教传播的基本态度分析
序号对基督教传播的基本态度人数所占比例A赞成但不信仰6534.5% B不赞成也不反对9852.1% C反对2513.2% 从184名非信教村民对基督教传播的基本态度上的总体分布来看,不赞成也不反对的人,所占的比例高达52.1%,有98人,这说明大多数村民对基督教传播持中立态度;另外,占第二位的是“赞成但不信仰”这个维度,这部分人对基督教传播的态度基本上是认同的;亦有13.2%的村民明确反对。

但是选择A维度和B维度人数的比例之和已达86.6%,由于村民信教动机的功利性倾向较为强烈,这两类群体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转变为信徒。

因此,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

(三)传播对象特点:以中老年人及女性为主,但总体有年轻化的趋向,男性比例增加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群体有“五多”的特征,即:农村信徒多、老年信徒多、妇女信徒多、病残信徒多、文盲信徒多。

但近几年有新的变化趋势,一是有年轻化的趋势。

其一,在笔者参加的一次礼拜活动中,有12名25岁到35岁的村民参加礼拜,占此次礼拜活动总人数的14.3%,且小于45岁的村民已经达到59.6%,这说明中年人比例已相当大;其二,通过走访,还发现近几年基督教在传播时,春节期间会组织信教群众的子女尤其是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子女进行聚会,这种聚会非常有力地推进了基督教信徒的年轻化进程。

二是传播对象男性有增加趋势。

在笔者参加的四次礼拜活动中,男性信徒平均占19%。

男性信徒增加,与近几年兴起的“夫妻礼拜”有很大关系。

(四)基督教传播方式:现实性、艺术性、娱乐性
通过深入观察发现,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常规的周末礼拜、定期的“夫妻礼拜”、临时的广场晚会和“送平安”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从不同的维度满足村民的需求。

如,周末礼拜中村民们最感兴趣的环节———“作见证”,其通过信徒讲述自己最近的一些喜事或者悲事,特别是上帝在这件事中对信徒带来的福音来证明上帝对自己的眷顾。

此环节对增强信教群众的归属感,为其带来精神慰藉具有重要作用。

德国天主教神学家若瑟·何夫内尔在其著作中也曾说:“在现代社会中,教会的临在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基督徒们的见证’,基督徒的见证必须影响‘工作、职业、学习、住处、休息和友谊’,如果这个见证缺少,那么教会就不再能够弥漫社会的‘精神空间’,而另一些力量会进入这一空间。

”[2]
除了固定周六周日聚会外,还有极具人文关怀的“夫妻礼拜”活动和“送平安”活动。

其中“送平安”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自发性,且充满了集体的爱。

一般在新年开始时信徒就会自发地三五成群挨家挨户进行,亦会在某个信徒家发生意外事故、搬新家时进行。

另有形式多样的广场晚会活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基督教传播方式充满艺术性、娱乐性、现实性,使村民从中获得了归属感和乐趣,最终使很多农民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最终成为信徒。

二、基督教传播对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价值
 表3基督教传播对农民思想、生活产生的影响
序号对您的思想、生活产生何种影响人数所占比例A使人乐观向上12664.2% B会增长智慧4723.9% C增进人际和谐,促进人际交流17689.7% D影响务工和学习2713.7% E无联系2311.7% (一)基督教的道德教化作用,有利于满足农民交往需求
通过对信教村民的调查发现,基督教在两个层面上满足了村民的交往需求。

一是内心正能量的增强。

有64.2%的信徒认为信教可以使人乐观向上,因为在信徒看来上帝是万能的,信徒做任何事情都有耶稣保佑;并且基督教教导信徒生前一定要做好事,因为神与你同在,如果你作恶太多,将会下地狱,这对信徒是一种无形的约束。

二是外部人际关系和谐。

这种人际和谐既包括家庭成员内部的和谐,也包括个人外部交往环境的和谐。

有89.7%的人认为基督教传播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人际和谐。

通过专访,也发现信教群众大都接受过大家的帮助,由于在教会中感受到了温暖,因此很愿意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这是“因为这些人的精神有了寄托,心境安宁,而且还或多或少地从自信中汲取了道德戒条,遵守着最基本的一些行为规范,大大增加了抵制社会上不良文化污染的能力”[3]。

而这些行为规范,构成了村民人际交往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活动增加了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有利于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村民看电视、上网等私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庙会、民俗表演等集体的公共文化生活则相对减少。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心是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生
·48·
活,因为“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不但
可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增强
农村社区内聚力,而且有助于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新一轮整合,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4]。

而基督教组织的广场活动正弥补了这一不足。

广场晚
会活动一般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举行,面向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少,无论信教或者不信教均可以前来观赏。

活动形式多样,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广大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单一生活状态。

这些丰富多彩的广场晚会无疑增加了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参与宗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村民文化程度的提升
农村信教的信徒中少数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大
多是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村民。

由于在农村中很少与文字打交道,因此通过经常到教会读圣经,他们的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有的村民为了多学习《圣经》,还专门学习识字。

笔者跟随听道的一次礼拜,是由一位84岁的老人担任讲道人。

礼拜后,笔者采访了老人,问他是否在学校当过老师。

他说自己小学都没有上完,对《圣经》的认识完全是自己信教以后,在学习班又重新学习的。

笔者走访的自然村有五个是县里的核桃基地,在聚会的时候,大家也会分享自己种植的经验,相互交流。

在问到“您如果生病了要不要看医生时”一位大娘说:“当然要看啊!‘信’但不能‘迷’,虽然有时你患了小感冒,借助于神的力量和自己的毅力可以抵抗得了,但是,当遇到大的疾病时,你还要看医生,否则只会延误病情。

”由此可见,村民们信仰基督教,但并不迷信于基督教。

三尧基督教传播对农民精神文化的消解作用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我们应积极地挖掘,引导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无论是它依托的文化背景,抑或是其基督教教义,还是它在我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

(一)宗教作为与科学并行的另一种解释世界的方法,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必然会引起信教群众对科学的反思
基督教宣扬的是“神创论”,而科学则引导人们
接受“进化论”。

如何解释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每个
传教人员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笔者调查的村子中,信徒们很少有人知道“进化论”,即便听说的也大多数更加坚信“神创论”的正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年聚会的调查中发现有95%的学生(具有高中甚至大学以上学历)也都是有神论者,他们更愿意接受神创论,因为进化论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一人生困惑。

(二)大多数村民对自己信仰的基督教并没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到蛊惑
村民们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基本上不了解,对我国的宗教政策知道得也非常少。

他们通过听道,发现传道人讲的最多的内容有两大方面。

一方面,凡事依靠真神,不得信“假神”。

讲道的人反复强调,“上帝就是信徒的独一真神”。

在信徒的理解中,佛教、道教等其他教派的“神”都属于“假神”范围之列,而这些“神”是不能真正帮助人的。

在调查中发现有5%的信徒认为他们有时会与其他教派的人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发生矛盾,虽然比例较小,但是仍然要引起重视。

因此,基督教在促进其内部和谐与团结的过程中,不排除其会带来一些矛盾。

另一方面,爱一切人。

基督徒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弟兄、姊妹的关系,注重强调上帝对信徒命运的主宰性。

这淡化了基督徒的警惕心理。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宗教问题都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村民本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则很容易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

(三)基督教在农村的迅速发展,影响民间宗教生态平衡
自唐代以来,在我国民间盛行的宗教是儒释道三家,兼而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各教派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而目前,我国传统的民间宗教虽然信教人数多,但是大多信众是“信而不仰”或“信仰而不归属”。

这些土生土长的宗教的传播也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扩张性不强,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的乡村变迁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督教传播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组织内部自上而下的联系非常密切,在经费上互相支援,信教群众之间的向心力也比较强。

基督教信徒们最关心的节日是圣诞节,在这个节日里,信徒们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及自我感觉蒙受神的恩典情况,自发捐钱组织活动。

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我国民间宗教生态平衡。

(四)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宗教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原有社会文化的变迁。

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在新年等各种节日中自觉地不放鞭炮,并且春节期间,基督徒家庭张贴的春联与非信徒家庭的春联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丧葬习俗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基督徒去世后,大部分会严格按照基督徒的丧葬仪式举办,禁止亲人哭泣奔丧,而
·58·
由教会唱诗班唱歌送死者入殡。

按照传统习俗,死者死后三年内其直系家属过年应该贴绿色或其他非红色的春联,而基督徒家则不这样,他们基本上会选择不贴春联,这与我国自古以来的习俗有很大区别。

虽然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正在慢慢隐退。

四、规范基督教传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宗教已从信仰层面走向组织层面,这意味着宗教同样必须遵循着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

面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真空状态,是让基督教来占领,还是主流文化来引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规范基督教传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规范基督教传播,在村民中贯彻普及宗教政策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认识并承认宗教信仰必将长期存在,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5]农村基层组织必须认识到不同宗教信仰对农民精神文化的影响和宗教信仰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要求基层村委一方面要掌握本村信教人数、宗教活动情况,关注宗教活动动态,切实解决宗教政策贯彻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有据可依、科学执政,使农村宗教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发展中,政教关系极为复杂,经历了“政教合一”、“政教协调”、“政教分离”等模式。

我国政治与宗教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自古很难用‘政教合一’、‘政教分离’原则来判断,但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政教关系已日益被瞩目”[6]。

我国目前实行宗教与政治相分离的政策,但由于农民知识水平及宗教政策普及范围有限,村民们很难意识到宗教与政治的深刻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对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历史及宗教政策给以介绍,增强其辨别力。

同时,注重引导基督教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与其他民间宗教协调发展,共同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思想,建构充实的精神家园
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

社会转型不仅是政治经济的转型,也是社会心理和文化伦理的转型。

在伦理道德层面,随着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会随之进入,基督教教义也以其极具伦理意义的教义得到农民的认同和接受。

我们要以此为鉴,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弱化其在伦理道德层面对农民的影响力度。

在现实性层面,借鉴基督教教义充满对信徒实际需要的现实关怀这一特色,关注农民现实需要。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急需先进思想的引领和实用的科技知识武装,因此更要在农村普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成为引领者。

(三)积极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弱化基督教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过:“他们一旦清除了世俗限制,就能消除他们的宗教局限性。

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

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

”[7]正是村民有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求这种世俗化的需要,才促使基督教迅速传播。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基层组织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要着重面向农民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8]。

首先,要善于培育和挖掘农村中的艺人,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引领者。

其次,要鼓励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参与度高的民俗活动开展起来。

最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本市的高校达成合作关系,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进入乡村街道。

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就进行了这种尝试,即由班级与某一村结成对子,由大学生教村民跳健美操、交谊舞。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当地高校在周边地区的声誉,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作安.我国五大宗教信教人数约超过一亿[EB/OL]. /news/2011/03/10/2164. html.
[2][德]若瑟·何夫内尔.基督宗教社会学说[M].宁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3. [3]童世骏.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9:246.
[4]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
徽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7,(2).
[5]高德群.转型时期农村信仰文化与道德秩序的重构———
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谈起[J].唯实,2011,(Z1). [6]吴雷川.基督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8:3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7.
[8]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EB/OL].http://www.dzw⁃/2011/whjs/xgpl/201110/t20111008_6676712. htm,2011/10/08.
[责任编辑:孙 霁]
·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