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九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点评
本题以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为载体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意在考查考
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题 解题关键是紧扣“1956年”的时代背景理解题干所体现的政治报告内容的特点。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几个问题》
核心论点: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达到共同 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构图解史] “一边倒”外交方针
[史料论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关系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 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
3.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长期共存 (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_________,互相监督”的方针。
(3)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 是其主要形式。 ①_________
②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中美上海公报 尼克松 ①1972年,_______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________________》,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过程 ________________》。 ②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9 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③______
家国情怀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 1.准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
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3.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___________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2)颁布:1954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制度 和政府组织原则。 ①确立了我国的 __________ 权利 和义务。 ②规定了人民的_____ (3)内容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写入宪法中。 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建设的成果。 过渡时期 的根本要求。 (5)意义②反映了国家在__________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 民主和法制 建设奠定了基础。 主义_____________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史
解释
的原则。 (2)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3)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 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等互利、和平共处。
世界五大国 日内瓦 ① 1954 年参加 ______ 会议 : 新中国第一次以 ___________ 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国际声誉。 (4)实践 ②1955年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提出了 求同存异 ”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__________
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2.造反派展开“全面夺权”,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
人权被严重践踏。
核心观点: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尼克松认为孤立中国政策是错误的,主张
缓和同中国关系,表明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微点延伸] 中美、中日关系的突破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
(1)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3)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面临的外交困境,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 中日联合声明 》,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 (2)过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______________
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
[构图解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 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
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核心观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 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史料论点] 中美关系的缓和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 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 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
国民主政治与外交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理论,客观评价中国特
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 色民主政治、外交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及影响。
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成就,认 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参政议政 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 (4)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 _________ 的新局面。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平等 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 (1)含义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 ______
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___ (2)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载入了1954年宪法。
探究1
新中国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特点
『考题例证』
【典例1】 (2018· 课标全国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 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 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时空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
观念 展、曲折的历程;现代中国的外交经历了初步奠定外交到外交新局面的历程。
(1)《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 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素养解读
(3)实施:到1965年我国已经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当家做主 ,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4)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_________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 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 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二)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霸权 地位衰落。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______ (1)原因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③中国在内政、外交上成就显著,_________ 国际地位 提高。 1971 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标志:_____
外交政策 的成熟。 ①标志着新中国_________ ________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 (5)意义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 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 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 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4.党的各级组织也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刘少奇 被迫害致死。 5.大批干部、群众遭受人身迫害,国家主席___________
考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1) 政策 :毛泽东提出“_________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____”的
[史料观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核心论点:(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 性。 (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 家。” 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史料观点]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 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
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
国家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 (1)正式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________________
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产生方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①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3)历史意义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
祖国统一
考纲考点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初步确立。(3)“文化大革命”。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2)中 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 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外交政策。 苏联 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成就:建国一周年时,已同______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民族独立 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_________
印度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_____
主权 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_________ 干涉内政 、平 (3) 内容 : 互相尊重 _____
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 (3)意义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的改善 霸权 ①美国______地位的衰落: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 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 (1)原因 中苏 ②_____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 共同要求 。 ③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