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国家消亡”——读《国家与革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国家消亡”——读《国家与革命》
摘要:《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在第五章中特别提及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问题。通过细致地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国家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在其消亡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均以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形式而存在,各阶级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展开长期的斗争,当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必定会自行消亡。
(三)社会基础——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给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社会基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之后,脑力劳动和体力脑力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得第一手段时;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会增加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自己的旗帜上写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即自由人联合体建立在国家完全消亡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分配方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到那时人们已经习惯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规范,自愿尽力参与生产,分配产品也不必受资产阶级法权的和产品数量的限制。当社会的需要发展到不再需要国家这种组织形式时,国家将必然退出人类历史舞台,此时社会完全成为自由人联合体。
关键词:政治性国家;非政治性国家;国家消亡;无产阶级专政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对工人阶级的政策,工人阶级内部开始分化,机会主义在各国工人党中都有所滋长,第二国际也完全沦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开始歪曲马克思主义学说,批判恩格斯的补充,使得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且这种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出现在国家消亡这个问题上。维护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就落到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肩上。
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阶级和民主均自行消灭或被消灭,没有服从,没有压迫也没有反抗,只有在公共道德规范下共同劳动。人人学会生产和管理,人人拥有完全的自由。共产主义社会也称为“三无社会”——无国家、无阶级、无民主。国家消亡的阶级基础是阶级的消亡;经济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政治基础是民主的消亡,一切暴力机关都被废除,所有人都学会管理社会生产。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曹普澄.秦刚,《从〈共产党宣言〉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J],理论视野,2008(08)
二、国家消亡的启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但与以往国家不同的是“这个时期国家职能是无产阶的革命专政”。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统治,把土地、工厂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为消灭国家和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个专政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它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然途径。在私有社会中实行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产生阶级斗争,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建立没有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由过去夺取政权建立专政转变为维护专政,建立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环境,但现阶段依然是建立和维护阶级斗争的胜利果实的保障。
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对敌人实行严厉专政和对人民群众实行广泛民主的职能,是政治性国家发展到非政治性国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无产阶级专政阶段的最大任务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赵家祥.《解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J]马克思主义苑.2009.02。
2、列宁.《国家与革命》.[M] .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所以,暴力革命无论在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阶段还是取得政权的初期阶段用来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基础——国家消亡的生产力基础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高度发展。”1在“共产主义高度发展”前,“社会主义要求社会和国家对劳动标准和消费标准实行极严格的监督,但这不是由国家和官吏而是由武装的工人来完成。”2到那时,社会主义者的最大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社会财富。但“在社会主义的一定时期不仅要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政治性国家。”3即利用资本阶级财富来发展社会主义。此时民主平等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平等,但一旦实现劳动平等和工资平等后,摆在社会面前就将是形式上的平等转化了事实上的平等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量转化为质的平等,其范围将大大扩大,更多的人将学会参与国家管理及自己管理生产。“有武装工人组成的……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国家愈民主则任何国家开始消亡也就愈迅速。”4
一、国家消亡的基础
从政治性国家到非政治性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基础分阶段分步骤的完成,绝不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过渡。在这漫长的过渡期中,发展生产力才是根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不惜发动暴力革命来消除发展中的阻碍。
(一)政治基础——国家消亡中的暴力革命的基础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看来:国家不过是存在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时间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国家为前提,也需要暴力革命为新政权保驾护航。
我们知道要实现国家的消亡必须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果断的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阶段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马克思还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即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至此马克思已经很明显地提出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组织的观点,在总结1848-1851年革命经验时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不消除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组织,所以马克思接近工人就是希望教育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全体人民走向共产主义。在笔者看来,这个组织就是能使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共产党,这个组织是意志坚强的而不该是走向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的组织。
摘要:《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在第五章中特别提及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问题。通过细致地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国家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在其消亡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均以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形式而存在,各阶级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展开长期的斗争,当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必定会自行消亡。
(三)社会基础——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给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社会基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之后,脑力劳动和体力脑力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得第一手段时;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会增加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自己的旗帜上写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即自由人联合体建立在国家完全消亡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分配方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到那时人们已经习惯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规范,自愿尽力参与生产,分配产品也不必受资产阶级法权的和产品数量的限制。当社会的需要发展到不再需要国家这种组织形式时,国家将必然退出人类历史舞台,此时社会完全成为自由人联合体。
关键词:政治性国家;非政治性国家;国家消亡;无产阶级专政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对工人阶级的政策,工人阶级内部开始分化,机会主义在各国工人党中都有所滋长,第二国际也完全沦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开始歪曲马克思主义学说,批判恩格斯的补充,使得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且这种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出现在国家消亡这个问题上。维护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就落到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肩上。
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阶级和民主均自行消灭或被消灭,没有服从,没有压迫也没有反抗,只有在公共道德规范下共同劳动。人人学会生产和管理,人人拥有完全的自由。共产主义社会也称为“三无社会”——无国家、无阶级、无民主。国家消亡的阶级基础是阶级的消亡;经济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政治基础是民主的消亡,一切暴力机关都被废除,所有人都学会管理社会生产。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曹普澄.秦刚,《从〈共产党宣言〉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J],理论视野,2008(08)
二、国家消亡的启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但与以往国家不同的是“这个时期国家职能是无产阶的革命专政”。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统治,把土地、工厂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为消灭国家和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个专政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它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然途径。在私有社会中实行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产生阶级斗争,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建立没有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由过去夺取政权建立专政转变为维护专政,建立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环境,但现阶段依然是建立和维护阶级斗争的胜利果实的保障。
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对敌人实行严厉专政和对人民群众实行广泛民主的职能,是政治性国家发展到非政治性国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无产阶级专政阶段的最大任务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赵家祥.《解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J]马克思主义苑.2009.02。
2、列宁.《国家与革命》.[M] .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所以,暴力革命无论在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阶段还是取得政权的初期阶段用来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基础——国家消亡的生产力基础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高度发展。”1在“共产主义高度发展”前,“社会主义要求社会和国家对劳动标准和消费标准实行极严格的监督,但这不是由国家和官吏而是由武装的工人来完成。”2到那时,社会主义者的最大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社会财富。但“在社会主义的一定时期不仅要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政治性国家。”3即利用资本阶级财富来发展社会主义。此时民主平等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平等,但一旦实现劳动平等和工资平等后,摆在社会面前就将是形式上的平等转化了事实上的平等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量转化为质的平等,其范围将大大扩大,更多的人将学会参与国家管理及自己管理生产。“有武装工人组成的……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国家愈民主则任何国家开始消亡也就愈迅速。”4
一、国家消亡的基础
从政治性国家到非政治性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基础分阶段分步骤的完成,绝不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过渡。在这漫长的过渡期中,发展生产力才是根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不惜发动暴力革命来消除发展中的阻碍。
(一)政治基础——国家消亡中的暴力革命的基础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看来:国家不过是存在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时间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国家为前提,也需要暴力革命为新政权保驾护航。
我们知道要实现国家的消亡必须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果断的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阶段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马克思还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即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至此马克思已经很明显地提出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组织的观点,在总结1848-1851年革命经验时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不消除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组织,所以马克思接近工人就是希望教育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全体人民走向共产主义。在笔者看来,这个组织就是能使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共产党,这个组织是意志坚强的而不该是走向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