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黄冈浠水县清泉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黄冈浠水县清泉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蕴藏着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柢,从时间维度而言,不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其发轫者,非《诗经》莫属。
这是华夏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生长的一个重要根源。
我在《追逐生命的火焰———梅尔诗的一种文本解读》中写道:以“诗”为“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生命的萌动开篇,是人类历史总结的大智慧。
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生命还在延续,诗歌之花就一定灿烂。
诗人从宇宙洪荒与自然景观的混沌中窥见了生命的秘密,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融合中窥见了生命的真谛。
诗的目的何在?众说纷纭,而其中“诗言志”“兴观群怨”“不学诗,无以言”,有广泛的基础。
进一步,则如孔子教导子贡的,“告诸往而知来者”。
一“往”一“来”,倒也是诗的精神之精妙内涵所在。
诚圣人言也。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要解决思想、精神、价值等问题。
这个标准和坐标在哪里呢?庄子宣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空间、时间、周边的一切,都是可取可用的。
而从诗歌“风、雅、颂”“赋、比、兴”看来,理解“文史、文哲、文政”一体化的文化底蕴,深入“做人”与“做文”的深刻思辨,通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体悟,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
在中华文化体系里,儒家侧重于解决人与人的问题,道家侧重于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而佛家则侧重于解决人与内心的问题。
“三家”皆博大精深,自有其说,浩浩荡荡,数千年不绝。
对于诗歌创作、诗歌作品,动观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学;静观之,翠竹黄花,清池皓月,诗性盎然。
溯源至极,恐怕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成为延展性最强的一个答案。
疑问总是存在,争辩也不可能停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始终牵扯着人们的思绪。
喧嚣之后终将走向何处?诗人杜甫断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山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融入其中,即使沧海桑田,其支撑内核也将明亮不坠,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李发模说,与山水交友不累,与草木谈心最真。
这是“诗意的微笑”。
“那山水与我们有缘”,这是一种归宿。
诗在山水间,让我们行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选自李裴《诗在山水间》,《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6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基,通过楚辞、汉赋一直到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寄寓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中。
B.中华文化生长的唯一根源就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内容有“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C.诗歌之花植根于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抒写生命的萌动是人类历史总结的智慧,诗人眼光更是犀利。
D.通过体悟时空及周边一切来理解文化底蕴,思辨“做人”与“做文”之理,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端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对诗的精神内涵问题的剖析阐释。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证,大量援引经典诗文来佐证论点,论据有力,极富有说服力。
C.对于诗的精神内质,文章首先交代中华文化的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亮明观点。
D.作者认为与山水草木交友谈心,这是一种“诗意的微笑”,也是诗人同山水的缘分和一种归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诗的社会功能的认知虽然有所不同,但它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观点大致得到人们的认同。
B.孔子认为《诗经》的精神内涵是“思想纯正”,它的根本是要解决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等问题。
C.儒道释三家以人为本,虽阐释角度不同,但都博大精深、相互融合摄取,各成体系,各具特点。
D.对于诗歌创作和作品,虽然每个时代作诗论诗学问截然不同,但以山水入诗的内核是不变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美学和谐理论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协调的美。
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相互对待;二是在对待中产生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消长的关系;三是由此产生一种和谐的美。
协调原则强调融合性。
②《晏子春秋》中提出“和如羹焉”——羹是由各种不同的味调和在一起,从而得到统一之味的。
“和”是各种有个性的东西,各不失其个性,却能彼此得到和谐统一。
③春秋时在哲学上曾展开过一场和同之辩,“和”与“同”都是强调联系中的协调性,都是以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的。
但“和”强调对立物的协调统一,“同”则是同类事物的协调性。
《国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同辩异被上升到存在的高度,和则生,同则灭。
“和”在冲突的平定中产生,事物之所以相生,来自于不同事物冲突中的协调。
而“同”是同类事物相加,这种无差别的累积是对冲突的回避,是对人的关系性存在的漠视,没有从根本上回答人如何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同则不继”。
后来孔子从人的行为中区别“同”与“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就可见差异性协调的重要性。
④“阴阳相应谓之和”发端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并在《周易》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以阴阳相摩相荡为哲学之本。
卦分刚柔,上下相应,感而化生万物。
刚柔相济方有和,同类相对则为
敌。
中国哲学异类求和的思想反映的是以和谐化解冲突的理想追求。
⑤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中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也是一种协调基础上的和谐。
这个重要思想一方面强调乐与天地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天地万物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强调音乐创造必须契合大化流衍的节奏,天地的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
大乐与天地同和为音乐之和奠定了一个本体论基石。
礼在别异,乐在和同,礼在于秩序,在于差别,在差别的级次中,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无相夺伦,这样便有了人伦秩序。
乐不是漠视这样的差异,而是由差异中寻求和谐,它并不是使差异的秩序归于同一性,而是契合这一秩序,体会天尊地卑之类的秩序所显示的节奏,在快乐的体验中安于这样的差异。
所谓“乐在教和”,就是由差异而追求协调。
⑥儒家和谐思想发展到被称为新儒学的宋明理学阶段,更强调人的心灵境界的和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①”的内在性灵的圆融被放到突出的位置。
孔颜乐处,思孟精神,成了此期理学家所崇尚的对象。
“和风庆云”的境界,色温气和的精神,受到理学的推崇。
二程说“中心斯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矣”。
和谐的心灵成了协和天地的基础。
二程特别提倡“春”的精神,春的精神就是仁,就是和,二程说:“此其肃如秋,其和如春。
如秋,便是‘义以方外’也。
如春,观万物皆有春意。
尧夫有诗云:“拍拍满怀都是春。
”养得心中一腔和气,在和中“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天下万物的道理,洞明人类的心体本性。
4.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和谐理论认为事物在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消长中能产生一种和谐的美。
B.和同之辩中“和”与“同”都以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强调同类事物的协调性。
C.古代美学著作《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体现出艺术与天地万物的同构性。
D.宋明理学重视心灵的和谐,强调内在性灵的圆,融推崇色温气和的精神,提倡“仁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比喻论证启示人们“和”就像羹一样,尊重各种味道,实现五味调和百味香。
B.第③段通过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和”与“同”的联系与区别。
C.文章结尾引用二程的话意在表明和谐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更强调心灵境界的和谐。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逐层深入,从哲学、音乐、历史等角度论证和谐理论协调原则。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相摩相荡是同类事物之间相互碰撞,来回运动,刚柔相济,化解冲突。
B.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肯定人的差异性,也指出所有的人应通过协调达到和谐。
C.“礼”表现在人的差别的级次中,而“乐”则是让人在快乐的体验中安于这种差异。
D.宋明理学推崇的“和风庆云”境界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高层次的新阶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2月16日,我国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52、53 颗北斗导航卫星。
至此,“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所有中国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
这标志着“北斗三号”核心星座部暑完成,并与服务于国内的“北斗号”、服务于亚洲的“北斗二号”联合组网,拉开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精准服务的大幕。
“北斗三号”卫星“天团”里有3类队员,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园地球轨道卫星。
24颗中国地球轨道卫星组成了北斗全球组网的核心星座。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周期均为24小时左右,从地面上看,其位置基本固定,因此它们主要用来提供固定区域的导航服务。
而中国地球轨道卫星周期为12小时,与地球自转周期不同步,卫星对应的地面位置——“星下点”自西向东不断运动,可以覆盖全球,因此全球卫星导航功能,必须依靠这类卫星。
(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
卫星定位系统的功能与系统中具有的卫星数量密切相关。
下面是两个卫星数量统计表。
目前各卫星导航系统在轨工作卫星数量
GPS(美国)
31颗
GLONASS (俄罗斯)
24颗
BDS (中国北斗二号)
15颗
Galileo (欧洲)
19颗
QZSS (日本)
4颗
IRNSS (印度)
7颗
合计
100颗
注:数据截止2018年7月22日,不包含测试和备份不工作卫星。
(注)数据截止至2019年6月末
材料三:
位置报告和短报文服务是中国“北斗”的独创,不仅用户可以向卫星发送短报文,“北斗”也可以将用户的信息发送出去,在实际运用中将短信和导航结合起来。
“北斗三号”就此发展了搜救功能,并加入了国际海事搜救组织。
以往的卫星导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卫星:二是地面站:三是终端,比如手机。
“北斗三号”的星间链路实现了卫星和卫星之间的连接,形成了一个卫星网络。
如果某些地面站发生了摧毁性损失,可以用星间链路来实现卫星的自主运行,提升了系统的稳健性。
现在手机的普通卫星定位,仅依靠接收卫星的单一信号进行,精度在5-10米。
而“北斗”的一张网定位是先将多座基站接收的多种卫星信号传输到数据中心综合处理,消除各种误差,可使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和厘米级。
“北斗”系统装备的高精度氢原子钟原计划从瑞士进口,但最终实现了自制。
“北斗”是一个100%国产化的独立自主的系统。
它不依赖任何别的系统而独立运行,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知识产权。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材料四:
现在,“北斗”已在交通、农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交通运输领域是北斗规模化应用的重点区域。
小到自主泊车,大到智慧港口自动化港机设备的交互,都“嵌入”了北斗高精度设备。
北斗导航使农业更“智慧”。
采用北斗自动驾驶设备的拖拉机,牵引着精量播种机,可以使播种均匀,省时高效。
人们还可以使用北斗报灾终端机接收北斗发送的灾害预警信息;或第一时间上报灾情,应急求救。
如今“北斗”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燃气巡检用上北斗定位实时监测;居家养老装上户外北斗卫星救助警报器;利用基于北斗的物联网信息系统,全程监管废弃油脂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北斗”还将进一-步与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等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全人类。
(摘编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北斗”系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斗三号”中有3类卫星,第52、53颗是中国地球轨道卫星。
B. “北斗二号”开发了接收并发出短报文功能,可将短信和导航结合起来。
C. “北斗”可综合处理多种卫星信号,消除误差,提升定位精度。
D. “北斗”可以发挥导航、搜救、预警、监测等功能。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地球轨道卫星与地球自转周期不同步,因而可以覆蓝全球,是实现全球导航的核心。
B. 2018年7月,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功能已进入世界前列,已工作的卫星数量位居世界第四。
C. 相对于GPS, “北斗系统”起步较晚,近两年,GPS 虽也呈上升趋势,但已被“北斗”超越。
D. “北斗”已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还将进一步与5C、大数据等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全人类。
9.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新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钟磬,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
磬是用石头磨制的;钟是由饶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 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 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千支表”,
D. 水师,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民间接骨医生;水军,兵种之一;一种水神;水手本文中水手。
12. 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B. 本文先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
从而自己亲自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表现了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亲身实地考察的精神。
C.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苏轼自己在明月之夜坐船到石钟山的绝壁下实地探察。
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从侧面凸显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D.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写得曲折有致,跌宕起伏。
先是对前人的说法提出怀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实地考察先是鸟声让人惊恐欲归,继而一转发现石钟山得名的水声。
真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13. 翻译下列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故?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 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 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 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余音袅袅的深切感受,令读者如有所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母亲曾当着众兄妹感慨地说:“如果你当初留在重庆不回来,我和你家父的骨头都早就没有了。
”
B. 每一朵花都在含笑,笑蜜蜂的多情,笑蝴蝶的单相思,笑季节对自己的垂爱,笑生命的灿烂光华。
C. 他自豪地说:“看把你们给美的,要不是我尽力玉成你们这桩婚姻,你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干啥呢?”
D. 南京城用它一贯的“热情”恭迎我的到来,炙热的天气着实给来自西北高原的我一个下马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一首小诗由臧克家先生创作于1932年。
臧克家的诗歌少有直白灼热的呼号,更强调炼意炼字,注重意象的精致营造。
请任选一意象对这首诗歌进行点评。
洋车夫
臧克家
一片风啸湍激在林梢,
雨从他鼻尖上大起来了,
车上一盏可怜的小灯,
照不破四周的黑影。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
(选自《臧克家诗选》)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处社会变革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说:“鱼冲波而上,不损其鳞;鸟溯风而翔,全用其羽。
”时代向前,青年向上,当志存高远,而逆流,逆风的方向最适合游泳、最适合飞翔。
今天,世界格局与秩序正在加速变化,面对时代潮流、世纪风云,你——中国青年,欲行高远,须识得逆流,辨别逆风,去击水中流,奋飞长空。
你是一名勇于搏击风雨的大好青年,请面向本校(统称“华中”)尚感迷茫的同学,现身说法,对一篇发言稿或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唯一根源就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一个重要根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
D项,“作者认为”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诗人李发模说”。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D项,“每个时代作诗论诗的学问截然不同”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学”可见,每个时代的诗学有各自的特点,再根据“可以成为延展性最强的一个答案”看出,后代的诗是对前代诗的延展,并不是截然不同。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B项,“都以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强调同类事物的协调性”是错误的。
由原文“‘和’与‘同’都是强调联系中的协调性,都是以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的。
但‘和’强调对立物的协调统一,‘同’则是同类事物的协调性”可知,二者都是以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并且“和”强调对立物的协调统一。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是错误的。
文章的结构是总分。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同类事物之间”是错误的。
由原文“中国哲学异类求和的思想反映的是以和谐化解冲突的理想追求”可知,阴阳相摩相荡是异类事物之间相互碰撞,来回运动,刚柔相济,化解冲突。
B项,“也指出所有的人应通过协调达到和谐”是错误的。
由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就可见差异性协调的重要性”可知,主要强调肯定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达到和谐。
D项,“一个最高层次”是错误。
由原文“儒家和谐思想发展到被称为新儒学的宋明理学阶段,更强调人的心灵境界的和谐”可知,“和风庆云”境界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新阶段,而不能说是最高层次。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一是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二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会灵活理解。
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B项,“‘北斗二号’开发了接收并发出短报文功能”说法错误。
原文中说的是“位置报告和短报文服务是中国‘北斗’的独创,不仅用户可以向卫星发送短报文,‘北斗’也可以将用户的信息发送出去”,可见,文中说的是“北斗”开发了接受、发出短报文功能,并不是具体地指“北斗二号”。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