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外部性与公共品【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章外部性与公共品
19.1复习笔记
1.外部性的定义和分类
(1)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经济当事人的行为以不反映在市场交易之中的某种方式影响另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外部性具有如下特点:
①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不包括非人为事件造成的影响。
当这种非人为事件发生时,无论它给人类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都不能被看成是外部性,如自然灾害等。
②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
如果是故意造成的,如抢劫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不能算作是外部性。
③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的影响。
(2)外部性的分类
①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
根据外部性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的额外经济利益,也称外部收益;负的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的额外经济损失,也称外部成本。
外部性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概念有密切关系。
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是指一种经济活动给活动者自己带来的损失和好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是指一种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和好处。
显然,如果一种经济活动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这种
经济活动就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如果一种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种经济活动就产生了负的外部性。
②生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
根据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和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生产决策,做到MR=MC。
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外在成本或外在收益,生产者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小于实际发生的全部社会成本,或者生产者的产品收益小于实际产生的全部社会收益,资源配置便会发生扭曲,达不到帕累托最优。
在消费过程中,当消费者给他人带来效用的增加(如养花)或减少(如吸烟)而没有为此得到补偿或付出代价时,其消费活动也具有了外部性。
③空间上的外部性与时间上的外部性
根据外部性的时空结构,可以分为空间上的外部性和时间上的外部性。
空间上的外部性是指某项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对其周围的经济主体所造成的额外收益或损失,而时间上的外部性是指目前的某项经济活动对未来时期可能造成的额外收益或损失。
空间上的外部性一般是对经济活动的现实影响,而时间上的外部性则一般是对经济活动的未来影响,典型的是一代人的经济活动对子孙后代的影响。
2.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无效率
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当存在生产的负外部性时,生产者没有偿付生产行为过程中的全部成本,就会过多生产产品,使产量超过社会最优的产出水平。
当存在生产的正外部性时,生产者没有获得全部的社会收益,产量就会低于社会的最优水平,使得潜在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机制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从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
假定某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的私人收益为V P,而该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为V S。
由于存在外部收益,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V P<V S。
如果这个人进行该项活动的私人成本C P大于私人收益而小于社会收益,即有V P<C P<V S,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益的,这个人显然不会进行这项活动。
因此,在存在外部收益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还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如果这个人进行这项活动,则他所受损失部分为(C P-V P),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得到的好处为(V S-V P)。
由于(V S-V P)大于(C P-V P),如果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为者的损失,社会可以得到好处。
反之,假定某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C P和C S。
由于存在外部成本,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 P<CS。
如果这个人进行这项活动所得到的私人利益V P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即C P<V P<C S,则尽管从社会的观点看,该活动是不利的,这个人显然也会采取行动。
因此,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私人活动常常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如果这个人不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放弃的好处即损失为(V P-C P),但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避免的损失却为(C S-C P)。
由于(C S -C P)大于(V P-C P),如果以某种方式重新分配损失的话,就可以使全社会的损失减少。
3.处理外部性问题的方法
(1)征税和补贴
政府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某些附加税,对正的外部性则给予一定补贴。
征附加税的方法是由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来的,因此这种附加税又被称为庇古税。
附加税的征收会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而补贴则能增加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征税和补贴的效果是否理想,关键之一在于政府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以使得税收或补贴恰恰与相关的外部
性正好一致。
(2)企业合并
当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影响到另外一个或几个企业的情况下,如果影响是外部正效应,则前一个企业会由于给其他企业增添的效益而自己无法收回,使自己的生产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反之,如果影响是外部负效应,前一个企业则会不顾自己给其他企业造成的额外负担,而使自己的生产超过社会最优水平。
但是,如果把这几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则过去的外部效应就“内部化”了。
合并后的大企业,为了自己的整体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保持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而此时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将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相对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产权界定与科斯定理
①产权界定
当企业使用某种资源必须支付成本时,这种成本会构成影响企业生产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学认为,对某种资源的产权意味着这样三种权利:占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企业要雇用劳动力必须付给相应的报酬,是因为企业员工所拥有的劳动产权是由法律界定清楚并加以保护的,而企业能够随意污染河流则是由于河流的产权模糊,以至于企业可以将它当作一个方便的排污场所。
如果这是一条产权清楚的私人河流,情况就会不同,企业必须经过河流的所有者同意并支付足够的补偿才能向河流排污,而这一项成本就必然进入企业决策者的考虑之中,不再是外在成本了。
②科斯定理
产权理论提供了一条通过市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新思路。
科斯认为,从根本上说,外部性是因为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恰当而造成的,所以不一定要通过税收、补贴或管制等方法,消除社会成本或收益与私人成本或收益之间的差异,只要能够界定并保护产权,且产权
可以自由交易,随后产生的市场交易就能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
a.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产权是明确界定的,而且谈判协商的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初始由哪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资源的有效配置。
如果只是考虑资源的最优配置,将产权赋予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关系,只要产权是明确界定的,双方通过谈判和交易就会带来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初始产权界定给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上的不同。
明确的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
b.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就必然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由科斯第二定理引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制度是决定经济效率的重要内生变量,而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显然就是尽可能明确地界定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产权。
4.公共品
公共品是指一旦被生产出来,没有人能被排除在通过消费获益的范围之外的商品。
(1)公共品的特征
产品按其在市场表现分为私人品和公共品。
私人品是指那些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公共品则是指那些一旦被生产出来,没有人能被排除在通过消费获益的范围之外的商品,公共品具有以下两个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品的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②非排他性
公共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不论一个人是否支付这种产品的价格,他都可以使用这种产品。
也就是说,这种产品提供给全社会所有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益。
公共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可以允许公众共同消费,而要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消费,都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品。
(2)公共品与市场失灵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那么边际收益也应为零,可是边际收益为零则意味着产品应该免费提供,显然这在私人品市场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决定公共品不适宜由私人生产。
因为不能排他,使收费变得十分困难,“搭便车”在所难免,生产者的收益难以保证。
因此,公共品的特性使其较难通过市场由私人提供。
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品通常低于最优数量,即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品的资源常常不足。
公共品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靠市场无法生产的公共品,只能由政府通过税收提供给社会的所有成员。
(3)公共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品会造成市场机制失灵,政府介入就成为一种必然。
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品,创造社会经济正常而又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去经营一般企业能够生产的私人品。
但是,政府提供公共品绝不等于政府生产全部公共品,更不等于完全取代公共品、特别是准公共品的“市场”。
单纯由政府生产和经营公共品,由于多种原因往往缺乏效率:第一,政府在生产和经营公共品时处于垄断地位,由于没有私人部门与之竞争,容易造成低效率;第二,从政府部门生产和经营公共品的非营利性来看,由于缺乏利润动机的刺激,因而难以实现高效率;第三,政府部门生产和经营公共品的支出来自预算,不同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强调本部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