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骏辞职信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家骏辞职信感想
徐家骏辞职信感想
徐家骏的辞职信
徐家骏是华为数据中心的头,技术超级牛人,一级部门总监,华为副总裁,年收入过千
万。

从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到年薪千万的华为副总裁,再到离开华为转战百度,徐家骏的
十年从业经历和经验对于任何渴望成功的人来说绝对可资借鉴,我们从中也可以一窥华为公
司的运作过程和徐的职业规划。

世界上本没有好工作,下的功夫够了,好工作自会找上门的。

正非兄:
转眼工作十年了,在华为的十年,正是华为从名不出专业圈子到现在成为路人皆知的大
公司,高速发展的十年,见证了公司多年的奋斗历程。

也投身其中,在大潮中边学边游泳,
走到今天。

现在我要离开公司了,准备去开始新的事业,接受全新的挑战,我将要去做的事
情,风险很大,很有可能是九死一生,九死后还能不能有一生,也难
说。

在开始新的事业之
前,想起了对过去的十年做个一个详细的总结。

在一个象华为这样高速发展的大企业工作,
有时是一种炼狱般的锻炼,如果我能够总结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学到关键的做事、做人
的道理,我想对将来一定大有益处。

这些年来有些人离开公司,写一些东西或书,对公司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指点江山,
对公司的高层领导逐个点评一番,我个人感觉除了带来一些娱乐价值,还有什么益处呢?公司照样在发展,发展的背后,6万人种种梦想、努力、
贡献、牺牲、奋斗、抱怨、不满、沉淀、离去、希望、失落;发展的背后,种种机会、重大决
策、危机、失误等等的内在逻辑又岂是局外人说得清楚?我不想多说公司,只是想对自己的工
作经历好好反思反思,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努力,做了什么贡献,做了什么自己最高兴、做了
什么自己最受益、学到了什么?总得说来,我在华为的十年是懵懵懂懂过来的,当初我好像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没有
详细的规划,只是想着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好。

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将来我希望自己能够
更加有规划、更加清晰一点。

大概想了想,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这些年深有体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后再发扬。

一、“从小事做起,学会吃亏,与他人合作”这是研究生毕业前最后一堂课,电子电路的老师最后送给我们几句话,虽然我忘了这位
老师的名字,但这几句话却至今铭记。

在华为的工作实践,越发感受到这简单的几条的道理
深刻。

从小事做起不是一直满足于做小事,也不是夸夸其谈好高骛远。

学会吃亏不是忍受吃
亏,是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的是非得失,是有勇气关键时候的放弃。

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很多的成功,)是麻木得可以了。

那时候的心里,好像时时有些什么没有着落
的东西在激荡,但又说不出来,只有在听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时,才发现多有深
处的共鸣以至落泪。

由于没赶上大批应届生的接待,我是自己一个人来到科技园1号楼的,干净整洁的大楼,
很帅很靓的保安和前台,进进出出精神饱满的员工,让人的心情为之一振。

象没头苍蝇一样
乱走了一会后,一位人力资源的大姐,很职业、热情、耐心的告诉了我入职手续如何办理,
并安排我当晚在粤海门华为之家临时居住,又安排之后的宿舍事宜,在举目无亲的异乡让人
倍感亲切,至今记得。

来深圳、来华为当时确实是一种机缘,96年华为名气并不响,特别是在行业之外,偶尔
一次我在同学家里看到一张华为人报,有几片文章印象至今很深:一篇是周劲写的欧洲考察
心得,讲欧洲一个20-30人的小公司,所具有的那种全球化运作战略、能力和气度。

一篇是
唐东风写的被评为杰出员工受表彰后的感想。

还有一篇名头很大“中央研究部知识产权处”,
当时被这个名头吓了一跳。

文中讲到华为当年研发累计投入1.8亿人民币,更让我吓一个跟
斗。

我想当时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也就1亿多点,这家公司什么来头,花的科研投入比清
下页徐家骏辞职信感想
华还多?当时就有了兴趣。

快毕业的时候,连连受挫,找工作跟当年大部分同学一样,希望留北京,但连续被联想、
方正、科海、卫通等当时大名鼎鼎的公司录取后又告知要交几万块钱
才能解决户口问题之后,
想到了还有华为这样一家公司,给人力资源部寄了一份简历。

没几天,一个深圳的电话,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个副总裁来北京,面试一下。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跑过去了,是公司原副总胡红卫,他基本上没有问我什么问题,到是
介绍了一下华为的情况,然后把人力资源经理田景琦叫了过来,当场就给了我一个“录取通
知函”和入职操作指导。

我一肚子犯嘀咕,这是不是一家骗子公司?怎么这样就算面试通过
了?连工资有多少都没有机会问。

之后一直到报到前,都有点怀疑,幸好有个本科的同学,
在华为工作过,在向他咨询后了解到公司还是实实在在有的,才下了决心过来。

总的说来,
就是被一张华为人报“骗”来的。

就这样懵懵懂懂到了华为,一开始新员工培训,纪律严明、严格,班车不会多等半分钟,
之后是部门培训,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

之后到了工作岗位上,给我分配的工作是erp系统
管理员兼dba,虽然以前也搞过一些大系统,如兼职做过印度人的大型银行软件客户化开发,
但见到我们的alpha8200和我们的软件oracle,心里还是激动不已。

it 的发展一日千里,
10年前的技术与今天比,很多人可能没有体会了。

那时比较落后,很多人也没有机会接触这种当时很先进的系统。

我见到我们居然有2g
巨大内存的“超级服务器”当时实在是佩服不已,为自己能做它的管理员而自豪,又为自己
将来能不能玩转它而焦虑。

我师傅王忠宁见到我就撂给我一本书《oralceadministrator
guide》,一寸半厚的英文书,愣是一周之内从头到尾看完并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和一大堆不
懂的问题,自此再也不怕厚厚的英文书。

当时正好是公司erp上线没多久,业务正在推行,系统极不稳定,每天的并发程序有一
半是跑错的,系统还会动不动crash。

我看完一本书后,在刚刚成为onebookman时,问题
单就来了,有一个重要的××引入程序有时候跑得出来,有时候跑不出来。

说实话,那时候
对erp、oralce、操作系统一切几乎还是一头雾水,而问题却已经传过来了,只好硬着头皮,
摸索了好半天,终于明白了有一批数据在倒的时候,系统准出错。

几万条数据,一条条试是不可能的,我就想出了用二分法,一批一批的试,完全手工动
作,笨拙、费时、费力,做了几十遍,花了整整一天中午饭都错过了,终于定位到了其中一
条数据,而后发现是数据超长而数据库定义的长度不够并且校验程序有bug没校验出来。


过又返回去重复验证,证明找到的原因是正确的。

当时真是心中大喜,几乎在完全不懂系统、
不懂这个程序是做什么的、不懂程序处理的逻辑、不懂数据库的设计的情况下,把这个bug
定位出来并交回给oracle处理了。

这是我上班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至今我对这个问题本身还并不明白,呵呵。

这让我懂
得了一个道理,工作和读书不是一回事,工作是要解决问题的,是要产生结果和输出的。


管怎么样,能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有好的输出结果那就是成功。

读书才追求的是慢慢读,
读懂为止。

那时的系统,真是岌岌而可危,公司的业务高速发展,业务也不断推行,系统的负荷越
来越高,但系统却不是经常宕机,就是跑得如老牛般慢。

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
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水平不行体力补,大家兢兢业业背负责任,闯过种种难关,终于还是
挺过来了。

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后怕的,稍有不慎真有可能全线崩溃。

我也能理解有些大企业,为什么倒起来那么快了。

现代的组织,经常是高度复杂的组织,
就象生物一样,低等的蚯蚓断成两段,照样生存。

而高等的人,身上戳个小小的洞可能得毙
命。

高度复杂的组织,就象人体一样,内部小小一块地方如果出关键问题了,组织可能崩溃。

要保证不崩溃只有两条路:1)组织本身的设计和流程的设计高度科学、冗余和足够的制度性
反应机制,这是西方国家的强项,他们的公司历一百年不倒,是有强大的内在因素的。

2)依
靠组织内每一个最小单元的高度的负责、警觉。

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第一种能力的培
养,但我们天生缺少这样的土壤和基因,因此第二种能力变得十分重
要,虽然这不是最好的
办法。

头两年的工作中,我们水平很低,体力劳动很多,有一段时间,我一上班就得高度紧张
地盯着系统,不停地干预,系统才能跑下去。

一会儿系统进程死了,一会儿空闲进程多了要
杀掉,一会儿表空间不够了要扩展,一会儿用户提交了不合理的并发程序要中止。

有一段时
间,我成了热线兼现场支持,一天接50-80个电话,接了电话到处跑。

之后我们做了很多改
进工作,升级了系统硬件、写了自动脚本,成立了专门的热线等等,这期间我慢慢懂得了一
个道理,一个大的复杂系统要成功的管理好,没有绝招,依靠的只是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的改
进和努力。

有一度由于压力过大,也使我精神高度紧张,到了比较神经质的地步,有一段时间,一
听到call机响,甚至是电视广告里的“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中的bp声,我
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加速,喉咙发干。

有一次去香港出差,从出发开始
就一直惴惴不安,生怕
系统出问题,结果刚到香港住进酒店,一个电话就来了,说系统崩溃了。

我立即打国际长途
叫赵×赶紧去处理,过了几分钟,赵回电话绝望地说,他以最快速度赶到一号楼,进了电梯
刚走到一半,喀嗒停电了,电梯卡在中间半个多小时,祸不单行,当时那种感觉真是“农夫
内心如汤煮”啊。

最后过度紧张使得我想逃避,导致我提出了辞职。

所幸那时候的领导袁总和郭总,开导
我多次,我逐渐有所缓解,然后慢慢开始理解了什么叫大将风度。

做我们这一行,要如履薄
冰、但也要有点临危
不惧的精神。

工作紧张,但心情要避免无谓的紧张。

后来我们的erp 系
统、it数据中心,又出现过多次危险情况,淹过水、着过火,而我们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

工作并不只有艰苦和繁琐,有时候,乐趣也不期而至。

当时我们的数据库总是出ora-1555
错误,严重影响系统的运行,我多天努力、百思而不得其解。

现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