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安装)知识点18-造价工程师考试.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塑料的组成。

常用的塑料制品都是以合成树脂为基本材料,再按一定比例加入填充料、增塑剂、着色剂和稳定剂等材料,经混炼、塑化,并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制成的。

因而,塑料是一种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多组分材料,但也有少部分塑料制品例外,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合成树脂。

塑料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制品的形态,塑料可分为板材、管材、泡沫塑料、模制品和溶液或乳液。

①树脂。

有合成树脂和天然树脂之分,在所有的塑料制品中几乎
都是采用合成树脂。

树脂是塑料组成材料中的基本组分,在一般塑料中约占30%~
60%,有的甚至。

树脂在塑料中主要起胶结作用,通过胶结作用把填充料等胶结成坚实整体。

因此,塑料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树脂的性质。

按产源分有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两种。

天然树脂:指松香、虫胶等,由于产源有限,在塑料制品中很少
使用。

合成树脂;合成树脂分子结构分为直线型、支链型和体型(或称为网状型)三种。

聚苯乙烯(PS)、用低压法制造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酯纤维素分子等,都是属于线型的;低密度聚乙烯(1.DPE)和聚醋酸乙烯(PVAC)等属于支链;酚醛树脂(PF)、不饱和聚酯树脂(UP)、环氧树脂(EP)、脲醛树脂(UF)等属于网状结构。

按受热时状态不同,可分为热塑性
租热圄性树脂。

热煺件挝脂墨指分子结构的丌缸形监盘盲线型、支链犁,在加热时树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或可塑性,冷却后又重新硬化而物质成分没有发生变化,且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的树脂。

热固性树脂是指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为体型(或称为网状型)热固性树脂在成型前分子量较低,且为线型或支链分子,具有可溶、可熔性;在成型时因受热或在催化剂、固化剂作用下,分子发生交联成为体型结构而固化。

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并成为不溶、不熔的物质。

因此,固化后的热固性树脂是不能重新再加工的。

②填料。

又称填充剂,它是绝大多数塑料制品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填料又常常占塑料组成材料的40%~70%。

其作用是提高塑料的强度和刚度,减少塑料在常温下的蠕变(又称冷流)现象及提高热稳定性,对降低塑料制鼯的成本、增加产量有显著的作用,提高塑料制品的耐磨性、导热性、导电性及阻燃性,并可改善加工性能。

填料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有机和无机两大类,如矾土、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镁、石棉、氢氧化钙、炭黑、石墨、玻璃
纤维和碳纤维等。

③增塑剂。

在塑料加工成型中虽加量不多,但是不可缺少的助剂之一。

它们通常是有高沸点不易挥发的较低分子量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其作用是提高塑料加工时的可塑性及流动陛,改善塑料制品的柔韧性。

常用的增塑剂为酯类和酮类等。

④着色剂。

着色剂的种类按其在着色介质中或水中的溶解性分为
染料和颜料两大类。

染料按产源分为天然或人工合成两类,皆为有机化合物。

可溶于被着色树膛或水中,透明度好、着色力强、色调和色泽亮度好,但光泽的光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差,主要用于透明的塑料制品。

常见的染料品种有:酞青蓝和酞青绿、联苯胺黄和甲苯胺红等。

颜料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与染料搁拢,其突出的特点是不溶于被着色介质或水。

因此,由颜料着色的塑料制品,呈半透明或不透明性。

在塑料制品中,常用的是无机颜料。

无机颜料不仅对塑料具有着色性,同时又兼有填料和稳定剂的作用。

如炭黑既是颜料,又有光稳定作用。

⑤稳定剂。

许多塑料制品在成型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热、光或氧的作用,随时间的延长发生降解、氧化断链和交联等现象,使材料性质变坏。

为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通常在其组分中加入稳定剂。

如在聚氯乙烯(PVC)制品中可加入铅白、三碱性硫酸铅等无机化合物或二苯基硫脲等有机化合物,以提高PVC
的耐热性和耐光性。

第一章
工程地质
第一节
工程地质对建设工程的影响
工程地质是建设工程地基及其一定影响区域的地层性质。

建设工程根据其规模、功能、质量、建筑布置、结构构成、使用年限、运营方式和安全保证等,要求地基及其一定区域的地层有一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抗渗性。

有的工程地质能满足这些要求,有的土体松散、软弱、湿陷、湿胀以及受杂质和水的影响,致使岩体的岩石软弱、软化、风化、泥化、破碎和岩层褶皱、断裂、不整合以及受地下水的渗透和侵蚀等,不能满足工程要求。

许多建设工程不得不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调整建筑结构设计,或者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处理工程地质缺陷,这些都会增加工程造价,有的甚至必须改变工程选址。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在实现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

一、工程地质对建设工程选址的影响
建设工程选址,除了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地形、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外,也受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工程地质对建设工程选址的影响,主要是各种地质缺陷对工程安全和工程技术经济的影响。

工程选址的正确与否决定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效果乃至工程建设的成败,是工程建设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关键的工作。

如长江三峡工程之所以选择三斗坪坝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漫长的石灰岩河流基岩在此嵌有一段难得的花岗岩地段。

一般中小型建设工程的选址,工程地质的影响主要是在工程建设一定影响范围内,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形成的土体松软、湿陷、湿胀、岩体破碎、岩石风化和潜在的斜坡滑动、陡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威胁。

大型建设工程的选址,工程地质的影响还要考虑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质岩性形成的整体滑坡,地下水的性质、状态和活动对地基的
危害。

特殊重要的工业、能源、国防、科技和教育等方面新建项目的工程选址,要高度重视地区的地震烈度,尽量避免在高烈度地区建
设。

地下工程的选址,工程地质的影响要考虑区域稳定性的问题。

对区域性深大断裂交汇、近期活动断层和现代构造运动较为强烈的地段,要给予足够的注意。

也要注意避免工程走向与岩层走向交角太小甚至近平平行的地质构造。

道路选线,因线性展布跨越地域多,受技术经济和地形地貌各方面的限制,对地质缺陷难以回避,工程地质的影响更为复杂。

道路选线尽量避开断层裂谷边坡,尤其是不稳定边坡;避开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一致的顺向坡,尤其是岩层倾角小于坡面倾角的颇向坡;避免路线与主要裂隙发育方向平行,尤其是裂隙倾向与边坡倾向一致的;避免经过大型滑坡体、不稳定岩堆和泥石流地段
及其下方。

二、工程地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工程地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地质缺陷和地下水造成的地基稳定性、承载力、抗渗性、沉降等问题,对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材料选用、结构尺寸和钢筋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在各个工程项目的差别较大,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对建筑结构选型和建筑材料选择的影响。

例如,按功能要求可以选用砖混或框架结构的,因工程地质原因造成的地基承载力、承载变形及其不均匀性的问题,而要采用框架结构、简体结构;可以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而要采用钢结构;可以选用砌体的,而要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2)对基础选型和结构尺寸的影响。

有的由于地基土层松散软弱或岩层破碎等工程地质原因,不能采用条形基础,而要采用片筏墓础甚至箱形基础。

对较深松散地层有的要采用桩基础加固。

有的要根据地质缺陷的不同程度,加大基础的结构尺寸。

(3)对结构尺寸和钢筋配置的影响。

为了应对地质缺陷造成的受力和变形问题,有时要加大承载和传力结构的尺寸,提高钢筋
混凝土的配筋率。

(4)地震烈度对建筑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工程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越高,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结构的布置密度、断面尺寸和配
筋率要相应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