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池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 (A. “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B.“因档案中保存了……大量文书资料。
”C.“孔府档案记载的资料表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
”)
2.C(A.“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 B.“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D.因果倒置)
3.B 原文前后语句不存在“……才……”的必要条件。
4.BD(4分)(B项“意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错,意在阐明“敬畏自然才是对待‘科学’真正理性的态度”的观点及揭示不敬畏自然可能造成的后果;D项并非“这场辩论”,而是“梁从诫对敬畏自然的独到理解和人类伤害自然最终自伤的警示促使人们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5.(4分)①他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一味发展经济对自然造成的巨大破坏,成为较早的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的人。
②他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者和先驱。
③他在大辩论中,力主敬畏、尊重大自然,他的独到见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④他是环保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环保,鞠躬尽瘁,对大自然、环保事业无比热爱,充满着赤子情怀。
6.(5分)①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促使他义不容辞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义无反顾辞掉了包括公职在内的一切身份,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
②屡败屡战的勇气和精神。
(直面困难,带领“自然之友”走出困境。
)
③坚持真理、无所畏惧的论战精神。
(在“自然是否需要敬畏”的大辩论中,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论战传统,站在了辩论的最前沿,力主敬畏自然,为自然发声,影响巨大。
)
④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直接的教育和影响,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作用于他们的未来。
因此,在今天,更要重视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风。
(突出家风的意义、影响,言之成理即可)(3点3分,启示2分)
7.DE(4分)( D小说主题是在经济大潮下,怎样让文化及文化人安身的问题。
E马作家挂笔了的主要原因是他放弃了作家的位置,没有了创作的冲动)
8.(4分)①情节上:文章以围绕文化场和家电大卖场的位置选定而展开,是文章的线索。
②人物形象上:刻画了处在作家和领导不同位置上的两个人物。
马作家流于世俗,贪恋名利,屈服于常六,放弃了作家的身份,变换了自身的位置。
③主旨上:对手握权力的领导位置的常六之流的批判,对没有摆正自身位置,流于世俗的马作家之流的惋惜。
9.(6分)①商业街里没商业,文化馆却建在商业街上,而该市最兴盛的地段却是文化路。
文化馆与商业街的位置对比,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②马作家在乡下安静的环境能写出长篇小说与在宽敞的文博楼办公室毫无灵感以致封笔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市场经济对文人的影响。
③马作家在文化馆搬迁前的固守和搬迁后参与各种商业活动并常烂醉如泥进行对比,有强烈的启示意义,引人深思,暗指当下文人应当有所坚守,不能在市场经济中迷失自己。
(每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B
11.B(A.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黄发”指老人D.礼部不管屯田水利)
12.C(“科举入仕均有所成”错。
“以克有成”的意思是“以期有所成就”)
13.(1)(5分)学一会就停下来的,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有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戒他:没有被宽纵的。
(“有间”“悌逊”“无得贳”各1分,句意2分)
(2)(5分)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停下不吃给她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
(“丐妇有老而谨者”“食之”“彻”各1分,句意2分)
14.DE(4分)(D是眼前之景 E“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
人理解,但看不出有“欲辞官归隐”之意。
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语,但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
)
15.(6分)①典故。
范蠡最终名成归隐,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无奈悲叹)。
②尊前无事可做,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③对比。
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昔胜今衰之愁,表达了作者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16.(5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花自飘零水自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7.A(“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望文生义。
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不忍卒读”指文章悲恻动人,让人无法读到最终。
使用语境不当。
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
不合语境。
意兴阑珊:凡游乐场合,兴致将尽皆可用此词语。
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18.B(A歧义,是“发布新闻的同时启用”还是“同时启用两个客户端”,不明;C项重复累赘,“倾尽”的意思就是竭尽“所有”。
D.“受……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句式杂糅,“受”改为“在”或去掉“下”。
)
19.A
20.(5分)示例:①移民者身心健康②即使顺利到达火星③如何提取氧气(答对1处1分,2处3分,3处5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6分)教师先组织和管理学生进行课堂作文评价交流;然后让学生作者把制作好的文本提供给其他同学阅读,阅读的同学给出评价;双方交流之后,学生作者根据同伴给出的建议或者意见进行再创作。
22.(60分)参考立意:
(1)无论眼界高低,无论处境好坏,所闻所感都有其美好与局限性;
(2)不必艳羡他人通晓古今中外,纷繁之中有杂乱;
(3)不必自卑于所见甚浅,踏实平淡也有韵味;
(4)热爱并理性客观地对待自己所处的世界;
(5)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
(6)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参考译文: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一位贤母叫袁太孺人,她是蒋氏的女儿,副榜录取的贡生清宪的妻子。
其子叫做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
筠因为中举后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
袁氏世代以务农为业,到清宪这一代才开始从事举子业(读书学习,)他的父亲思齐,管教子孙有方法、规矩。
袁太孺人怀孕时,他便使用古代胎教的方法来告诫她。
等到孩子生下来后,他告诫她说:“(你要)勉励(子孙)树立德行,不要迁就和纵容,以勉励你的儿子成才。
”袁太孺人用心的照着做。
她教育儿子,从儿子小时候就开始,让他对长者要敬爱,对年少者要恭敬,态度端正,行为端庄。
学一会就停下来,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戒他;没有被宽纵的。
所以祖期兄弟,从小都是恭恭敬敬,言语神色不会急躁粗暴,没有轻薄无行的过错,长大了都遵守她的教诲,以期有所成就。
袁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对自己很节约但对别人很慷慨。
吃一样东西时,有没有饭吃的
人在身边,(她便)食之无味;穿一件衣服时,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在身边,(她便感觉)不暖和。
袁氏的族人有十二支,同住在一个村的人和异姓人一共才一百多家。
(对待)长辈都是长辈,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小孩都是小孩,像对待自己的小孩。
对贫穷的人没有不接济的,对急需帮助的人没有不帮助的。
(看到)有疾病的人一定会上前询问,(然后)会赠送财物给他,为他担忧就像生病的是自己。
十二支亲戚同族的女儿来了,没有不礼貌(对待的)。
对于她们的亲人(来了),房屋(会整理得)更加庄重。
下至奴婢的亲戚(来了),太孺人也会换衣相见,给他们吃食,然后任凭(他们)离开。
即使是乞丐她也会让他们吃饱,衰弱疲病的老者,她有时候会留他们住一晚,给他们粮食然后让他们离开。
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候停下不吃给她食物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
推究她的用心,只希望与自己合为一体的人没有不得到安定的居所的,并不知道人有贵贱和他我之分。
但是太孺人家境一般,所赠送给别人的(财物),都是出自节俭和纺织(挣得)。
竹箱子里一件衣物都没有,全部拿去给乞丐换钱了。
冬天寒冷,(太孺人)常常把自己的褥垫给没有被子的人。
她的儿子媳妇知道后,又拿被子给她,她却拒绝道:“我不冷。
”(儿子媳妇)坚持要给她,过了几天,就又把被子给了别人。
太孺人病重,筠在旁边伺候,太孺人对他说:“如今才知道一切都不如做善事。
”又说:“你们一定要勤奋读书,不要与别人争夺功利,将获得的利益与他人分享,便能有福气而没有灾祸。
”
先前太孺人的祖姑蒋氏,因为勤劳节俭、乐善好施被人称为贤淑,在诸多孙女媳妇中她唯独对太孺人很好,(她对太孺人)说:“我和你同姓,只有你能继承我。
”到了太孺人老了训诫子孙时一定说:“我听闻祖姑便像这样的。
”
评论说:看思齐公从胎教训诫太孺人开始,太孺人说话不离祖姑,袁氏世代有德行是有原因的啊!那些有仁慈之心的妇女,多像是能够喜欢施舍给予的,然而能和太孺人一样把他人看做自己,发于内心的诚挚和施予,毫不倦怠,是多么不易呀!还有她守礼节,懂大义,行为举止顾全大局,这哪里是妇人的仁爱呢?哎,可以说是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