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距今约14000—18000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中,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稻种;在距今约8600—11400年的浙江上山遗址中,发掘出了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在距今约7600—8000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出现了地窖式粮仓、家猪骨。

上述考古发现表明()
A.石器的制作以打制为主
B.先民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C.我国已进入到文明时代
D.人类完全摆脱了自然束缚
2.“亲亲(亲爱自己的亲属)也,尊尊(下级尊敬和服从上级)也,长长(小辈敬重长辈)也,男女有别”是贯穿西周礼治始终的最重要原则。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但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由“亲亲”“尊尊”派生出来的指导立法、司法的一项主要原则。

据此可知,西周的礼制()
A.对百姓没有约束力
B.体现重视法治特征
C.以宗法制度为核心
D.以儒学为指导思想
3.甲骨文卜辞云:“(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上的变化是()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精耕细作取代原始粗放经营
D.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
4.公元9年,王莽意欲恢复井田制。

中郎区博谏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

周道既衰,而民不从。

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敞。

”分析可知,中郎区博谏议中所阐述的商鞅变法()
A.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B.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吸取了王莽改制的教训
5.“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专心从事此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材料提及的中国古代手工业()
A.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
B.规模小且仅为家庭副业
C.其产品皆于市场出售
D.手艺的传承归行会负责
6.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
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是“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意在强调,秦朝推行郡县制()
A.加速了秦朝灭亡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是地方行政创新
7.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但从董仲舒《春秋》决狱到晋代“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再到北齐在法律上增加反逆、不孝、不义等重罪十条,立法指导思想已逐渐儒家化。

律令儒家化旨在()
A.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B.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
C.用儒家礼教代替法律
D.结束德治与法治之争
8.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己成。

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

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

”在这一现象影响下,后来形成了()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钱穆先生认为,“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表述,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①体系完整而且制度化②职责分明并相互制约
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④分化相权又办事高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宋史》记载,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受命为左正言(谏官)的当日,就弹劾枢密使勾结内侍,窃弄威柄。

《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因不满乐工奏技,诏成都府优人许朝天等补教坊,左正言刘随与监察御史李纮先后进谏,许朝天等遂罢归。

这体现了宋朝的监察制度()
A.以卑驭尊
B.机构臃肿
C.崇文抑武
D.台谏合一
11.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不同户籍分为不同代的机构管理,如民户由户部管理,军户、站户由兵部管理,僧人由宣政院管理。

这种做法()
A.不利于户籍管理和赋役征发
B.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和不平等
C.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D.表明元朝基层治理严密高效
12.明代推行一条鞭法,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统一征收。

“一条鞭法”实行折银征收,反映出当时()
A.银元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B.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
C.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
13.有学者认为雍正朝在“改土归流”中军事手段残酷,政策粗暴。

而魏源的看法是:“一时之疮痍,百世之甜熙”“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

材料中魏源认为“改土归流”措施()
A.维护了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B.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一统
C.将西南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
D.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
14.灾荒救济制度古称“荒政”。

历经演变,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赈济粮食、蠲免赋税、平粜与禁阻籴、移民就食、以工代赈等“荒政”制度。

同时,政府也重视对鳏寡孤独的救济与优抚。

这些举措()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B.体现了官方储备和民间积储相结合
C.表明中国古代的灾荒现象很普遍
D.真正解决了无助群体和贫民的温饱
15.晚清时期,中国对进口商品统一按5%的极低税率课税。

然而中国的茶叶等商品的出口税率则高达200%以上。

1901—1911年,中国海关关税年平均税率一直保持在3.20%—4.10%。

这说明()
A.清政府推行贸易便利政策
B.国家极力限制重要商品出口
C.中国能自主制定关税税率
D.中国关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16.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规定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试及格,不得任用。

同时,《考试法》还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这表明()
A.任用亲信和拉帮结派现象被杜绝
B.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开始废除
C.公务员选任具有公平性和开放性
D.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1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②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③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④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进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使被非法剥夺了2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这绝非偶然。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

材料表明()
A.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布局
B.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完全确立
C.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字之改()
A.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推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D.有利于依法治国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0.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
务。

下图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部分)。

从中可以看出()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A.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B.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高度自治
D.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
21.梭伦时期鼓励外邦工匠移居雅典,并赋予其雅典公民身份。

克里斯提尼时期年满18岁的男性村社成员,只要通过审查,就有资格成为雅典公民。

伯里克利时期规定,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的人才能享有公民权利。

材料所述的雅典公民政策()
A.导致雅典民主逐渐衰退
B.呈现出愈益开放的趋势
C.表明雅典实行有限民主
D.降低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22.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

下图是1500—1800年三百年间亚欧大陆人口变化示意图。

亚欧大陆人口变化(单位:亿)
下列选项能解释这一变化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之间物种交流
B.工业革命后传染病被消除
C.大国协调为特征的国际关系建立
D.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
23.下表列举的是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部分)。

时间内容
1832-1885

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1865年
美国内战结束,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1870年以
后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这表明,此时的西方()
A.社会变革呈现出激进性
B.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
C.代议制民主存在局限性
D.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24.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选任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

这些要求(
)A.损害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B.有利于政治与管理的结合C .
使官僚习气和政治舞弊现象被禁止 D.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提高25.19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敲窗人”。

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或用长杆敲窗,或用短棍敲门,或用射豆子的方法,一定要把客户叫醒。

雇用一个“敲窗人”每周大概需付6便士。

“敲窗人”的出现反映了()
A.工厂制度下严格的规章制度
B.工人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C.工人的生产技能已大大提高
D.人们工作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26.“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而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A.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
B.坚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D.注重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27.使节权被普遍认为是主权的一个属性。

常驻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世纪末期,常驻使节已经成为惯例。

1648年欧洲确立了常驻外交代表机构制度。

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形成。

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A.结束了各国间的利益冲突
B.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必备条件
C.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D.有利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8.凯恩斯曾指出,颠覆现存社会基础最精妙、最可靠的办法,莫过于摧毁它的货币。

……货币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力量,一种权力,并且蕴藏的破坏性极大。

通过持有、借出和转移货币可以达到自利的目的。

根据这一观点可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消除了国际贸易发展障碍
B.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条件
C.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发展
D.反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迈进
29.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1935年,美国确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A.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C.无益于缓和矛盾和扩大消费
D.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30.《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中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1810年,法国人阿佩尔发明了“罐头食品”: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2017年,中国提出要建立“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

由此可见()
①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②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提升
③人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④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舜典》到《清会典》这样连续出现的鸿篇巨制,说明古代法规一直处在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的发展过程中。

从残酷的刑罚规定到废除肉刑,从首重刑法到兼及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表明法规一直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

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

中国古代,君主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君主所颁布的诏令敕谕是最高的法律形式,所作出的裁断是最高的判决。

从北齐至清代,一直把“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列为刑章之首,正是统治意志的集中反映。

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的长期并行,既说明古代法规的兼容性,又表现出立法、司法长期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现以君主权力和“人治”为中心的专制政治的特点。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路德的主观动机是纯粹宗教性的,然而他的思想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

从思想上来说,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从实践上来说,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这种分裂引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并且通过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教随国定”的原则确立为处理宗教分歧的基本原则。

该原则确认了宗教分裂的事实,从而使宗教宽容精神取代了宗教专制主义而成为新时代的精神特征。

正是在这种宗教宽容以及由此而演化出来的普遍宽容的精神氛围中,现代科学和民主才成为可能。

——摘编自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制订法律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

……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

……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

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

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

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材料二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

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距今约14000—18000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中,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稻种;在距今约8600—11400年的浙江上山遗址中,发掘出了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在距今约7600—8000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出现了地窖式粮仓、家猪骨。

上述考古发现表明()
A.石器的制作以打制为主
B.先民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C.我国已进入到文明时代
D.人类完全摆脱了自然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据材料可知,通过考古发掘,出现人工栽培的稻种,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还有地窖式粮仓、家猪骨等,说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判断,此时先民已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B项正确;发掘出了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属于磨制石器,而非打制石器,排除A项;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而材料信息中没有出现此类信息,排除C项;人类完全摆脱了自然束缚,“完全摆脱”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B项。

2.“亲亲(亲爱自己的亲属)也,尊尊(下级尊敬和服从上级)也,长长(小辈敬重长辈)也,男女有别”是贯穿西周礼治始终的最重要原则。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但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由“亲亲”“尊尊”派生出来的指导立法、司法的一项主要原则。

据此可知,西周的礼制()
A.对百姓没有约束力
B.体现重视法治特征
C.以宗法制度为核心
D.以儒学为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礼制强调“亲亲、尊尊、长长”,即强调等级尊卑,与宗法制的精神内核一致,C项正确;西周的礼制对贵族和百姓都有约束力,排除A项;在西周之前,法治
和礼制是分开的,两者合流始于汉朝,排除B项;儒学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创,排除D项。

故选C项
3.甲骨文卜辞云:“(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上的变化是()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精耕细作取代原始粗放经营
D.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王)大令众人曰:协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井田制下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被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取代,适应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排除A项;统治者始终重视农业生产,“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未体现精耕细作,排除C项。

故选D项。

4.公元9年,王莽意欲恢复井田制。

中郎区博谏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

周道既衰,而民不从。

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敞。

”分析可知,中郎区博谏议中所阐述的商鞅变法()
A.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B.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吸取了王莽改制的教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年(中国)。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灭庐井而置阡陌”实质上体现的是废除了井田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这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商鞅变法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材料没有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不可能吸取王莽改制的教训,排除D项。

故选A项。

5.“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专心从事此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材料提及的中国古代手工业()
A.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
B.规模小且仅为家庭副业
C.其产品皆于市场出售
D.手艺的传承归行会负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据材料可知,丈夫在耕作,妻子在织布,没有其他的从事,材料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征是规模小且手工业仅为家庭副业,B项正确;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与小农经济特征不符,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非皆于市场出售,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小农经济,没有描述行会信息,排除D项。

故选B项。

6.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是“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意在强调,秦朝推行郡县制()
A.加速了秦朝灭亡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是地方行政创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

据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与郡县制无关,而郡县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郡县制的意义,没有描述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柳宗元认为,郡县制是出现于春秋后期,秦朝只是在全国推行,不是创新,排除D项。

故选C项。

7.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但从董仲舒《春秋》决狱到晋代“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再到北齐在法律上增加反逆、不孝、不义等重罪十条,立法指导思想已逐渐儒家化。

律令儒家化旨在()
A.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B.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
C.用儒家礼教代替法律
D.结束德治与法治之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所学可知,律令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其目的在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A项正确;律令儒家化是为了巩固儒学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排除B项;德治和法治在中国古代都很重要,不能用其中一方取代另一方,排除C项;律令儒家化的目的不是结束德治和法治之争,而是巩固儒学地位,排除D项。

故选A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