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问题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社交焦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交焦虑”一词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身存在社交焦虑的问题。
其中,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问题最为普遍,该问题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探究 “社交焦虑”发展和作用的影响因素,寻求破解预防之法,明确救赎发展之道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已掌握的资料显示,不同理论领域学者开展众多了关于社交焦虑产生的因素和作为中介作用的研究。
1、注意偏向在社交焦虑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视时间较长,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
以愤怒面孔为实验材料考察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不同负性情绪唤醒度条件下的注意解除困难特征。
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对高唤醒度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解除难度更大。
2、高、低社交焦虑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内因自尊特性。
内因自尊可分为两个维度,即对自我的认同程度和对他人的看法。
相对低的内隐自尊(对自己积极不足)、相对高的内隐“他尊”(不消极看待他人),可能正是这种削弱的自我偏爱倾向,才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症结。
3、相对剥夺感对社交焦虑有正向预测。
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负向预测自我剥夺感;自我关注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对相对剥夺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机制的后半路径。
对于低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其相对剥夺感较高,对自我多有消极的认识,要尽可能降低其自我关注水平;而对于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其相对剥夺感较低,可以适当提高其自我关注水平,关注自己积极的一面,减少社交焦虑程度。
4、社会自传体记忆对于社交焦虑程度有直接影响。
高社交焦虑者作为旁观者的社交自传体记忆存在消极偏向,进一步形成负性自我概念;高社交焦虑者作为旁观者的社交自传体记忆具体化程度偏低,不利于
个体从经验中学习。
5、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拒绝敏感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影响社交焦虑。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主要通过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产生影响。
高拒绝敏感的人往往会自动地将在社交情境中感知到的拒绝线索与以往不愉快的经历相联系,由于无法忍受现实的不确定性,导致无法体验到较多的社交乐趣和掌控感,增强了社交焦虑。
6、大学生外表完美主义既能直接影响社交焦虑,也能通过面子意识和负面评价恐惧影响社交焦虑。
大学生外表完美主义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
而对于追求外表完美的大学生,由于设定的较高标准使得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与担忧,进而导致其产生社交焦虑。
对于注重面子的个体,他们需要不断地考虑如何争面子和如何护面子,正是对面子争与护问题的担忧,使其陷入充满压力与焦虑的状态,进而对社会交往产生了焦虑。
外表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受到他人负面评价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担忧与恐惧,进而影响社交焦虑。
7、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存在异质性。
为减少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高校教育者和家长应多关注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
在线下与线上社交活动中,个体都会产生焦虑体验,而且线上社交的焦虑体验更加强烈。
8、社交焦虑在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感恩调节了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抑郁的直接作用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9、社交焦虑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交焦虑和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体验,需要在互联网寻求归属感。
高社会焦虑者其社会自我效能感低,但急需进行社交摆脱孤独,由此出现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
10、正念可通过社交焦虑间接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
正念是帮助个体增加当下体验、培养反应灵活性和提高情感宽容度,进而有助于个体意识到自动化思维和行为,中断对过去的苦恼和对未来的担忧,将注意力聚焦于当下。
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管理自我情绪,摆脱负性认识图式,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状态,主动寻找生活意义。
三、评述
综合以上对国内研究文献的归纳与分析,社交焦虑问题产生原因众多,主要取决于认知层面的偏差异化,同时社交焦虑作为中介与其他特别行为感受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认知出现问题,诸如不合理的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会信息进行负面敏性处理等。
认知偏差主要在于降低自我效能感,强化相对剥离感,追求外表完美主义,不断累积负面经历,致使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在孤独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感恩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正念与解决手机成瘾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社交焦虑问题在不同领域的延申以及对于多种问题解决的影响。
对于社交焦虑的研究大多采用设计变量组,根据不同实验假设理论方向,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存在些许不足之处:问卷调查的随意性与主观性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理论假设存在不确定性,其全面与否仍需要不断地检验探索。
四、参考文献
1、邱玉然,王宏超.负性情绪唤醒度对社交焦虑大学生注意解除困难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04):357-361.
2、路翠萍,郑希付.低自尊还是高“他尊”?高、低社交焦虑者的不同内隐自尊特性——来自EAST的证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06):808-816.
3、陈姣,熊猛.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21(01):65-71.
4、宫火良,王红波,王瑶.高社交焦虑者的社交自传体记忆特征:旁观者视角[J].心理研究,2023,16(01):32-39.
5、李甜甜,徐鹤文.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05):700-706.
6、刘港,成俊会.大学生外表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面子意识和负面评价
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07):1067-1071.
7、刘致宏,张珊珊,吴涵玉.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与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99-1703.
8、刘海东,虞芷筠,叶宝娟,杨强.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抑郁:社交焦虑和感恩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21(04):556-563.
9、孙柳琦,张晨婧,张志云,李成彦.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24,17(01):61-68.
10、张晓州,彭婷.大学新生正念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05):716-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