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

其先卷人,徙沛。

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
攻胡陵。

从入汉中,拜为将军。

还定三秦,赐食邑
..怀德。

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

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

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

十岁,高后崩。

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

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

上许之。

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

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吏稍侵辱之。

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

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

”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

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

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

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

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人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

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

他被诬人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

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笑眯眯的脸
周波
东沙上任没几天就碰到一件事,村里一个妇女被车子撞了,受了伤。

要是平时,这绝对是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

现在车子这么多,满天下地跑,谁敢保证没有磕磕碰碰的意外事呢。

可就这么个事,让东沙碰到了,还差点儿摊上了大事。

初来乍到的东沙近来天天往基层跑,一天不跑就觉得心里落下啥东西似的。

照他的说法自己还是个生人,得先混个脸熟。

所以,那天东沙去村里忙了一个下午,返程的时候,遇上了一场车祸。

他是镇长,人命关天的事可不能退避三舍,就跟着一些村里人去了现场。

后来,后来嘛就来事了。

他听到有人开始拿自己说事:新来的镇长,有点儿薄情,怎么老是挂着一张笑眯眯的脸。

起先,东沙不当一回事,刚才还有群众称赞他面相亲切呢。

后来,才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头。

回来的路上,东沙问办公室主任:你觉得我刚才在笑吗?主任不知何意,脱口就说:镇长,您来镇里头一天就是笑眯眯的。

那天,下属的父亲病逝,东沙觉得有必要去吊唁一下。

镇长的突然到场,让同事很意外也很感动,急着向边上的亲戚们介绍。

不过,才没几分钟,东沙看见有人在屋内用手朝自己指来指去。

他忽然感觉到了什么,这会儿他想和同事告别,却找不着同事的身影。

于是,他心里一阵嘀咕:这小子,我来看他,他居然跑了。

回到办公室,东沙郁闷地问主任:难道我又在笑?主任看看镇长,微笑了一下。

东沙说:今天我可是怀着很沉痛的心情去的,自始至终保持着
严肃的神情。

主任用手挠了挠头发,说:我知道镇长您没笑,可您真的笑了。

东沙有一回郁闷地对老婆如晶说:有人在拿我的脸说闲事。

如晶扑哧一笑道:你确实像每天有好事藏着。

东沙发现自己的脸确实有问题,而且问题还相当严重。

想改,却怎么也改不了,每天上班去的路上,他总是暗自苦笑:原以为乡镇工作复杂,想不到更复杂的是自己的脸。

他曾经庆幸自己长着一张富有亲和力的脸,那张脸为他赢得了很多人。

现在,他感到那张脸如同一个城市在沦陷,满目疮痍。

下班回家,他开始注意自己,尽量让自己不笑。

于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照镜子。

然后,装着各种鬼脸来吓唬自己,还不停地用十指挤压脸部的肌肉,尽量使之变得扭曲丑陋。

如晶看不下去了,说:要么先吃饭,要么现在就送你去韩国整容。

有一回,东沙很认真地问如晶:老婆,你说我这脸是不是可以出去处理公事?如晶不理他,最多条件反射似的送上一句:神经病!
有段时间,东沙确实有些神经质,只要有人进办公室就先去瞧人家的脸。

有一回,来了几个上访群众,东沙直勾勾地拿眼盯了人家好几分钟,眼都没眨一下,差点儿没把上访来的群众吓着。

还有一次,有漂亮的女下属问:镇长,不认识我了吗?东沙知道失礼,赶紧转到了工作话题。

最近,镇机关里似乎也传出了和脸有关的一些声音,有好事的拍马屁的尽往东沙办公室跑。

有几个显然是来告状的,说是有人背后议论东沙是来镀金的,乡镇这么多的事又这么烦,怎么可以天天一副笑眯眯的样子。

另外几个纯粹拍马屁,说是东沙长着一副亲和力的脸,好人好官一个,干部和群众喜欢跟着这样的领导。

终于,东沙按捺不住,抽时间找了县城里几位要好的老同事:我该怎么办?有同事建议他换岗位。

他说:这怎么可能,岗位是换不成的。

他又去找同学:我这张脸办不成很多事,遇上些抗击台风、森林防火之类的工作就搬不出去。

同学笑着说:那你平时多慰问老干部,或者节假日多走访学校医院企业之类的,专找开心的事做就行了。

一位老领导听说后,将他狠批了一通:什么狗屁理论,现在老百姓就需要你这样一张笑眯眯的脸。

那天,东沙睡觉前突然会问如晶:我怎么不像高仓健?多男人的脸啊!如晶一听又是说脸的事,顿时叫了起来:高仓健死了!东沙叹了叹气说:是啊,我还活着。

(《群岛》2016年2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生动的笔法,塑造了一个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官员形象,借助这一形象,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在交往中出现的顾虑与矛盾。

B.作为镇长,东沙想混个脸熟,便去了车祸现场,有人却说他“有点儿薄情,怎么老是挂着一张笑眯眯的脸”,办公室主任认为这样很好。

C.“他感到那张脸如同一个城市在沦陷,满目疮痍”这一生动比喻,以城市在沦陷形象表明他脸上的笑容已让他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东沙有一回直勾勾地拿眼盯了上访的人好几分钟,还有一次在漂亮的女下属面前失礼,说明他已经因为苦于脸上表情而有些神经质了。

E.关于东沙的脸,单位里人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人来告他的状,有人来拍他的马屁,也有人建议他换个岗位,而
老领导则狠批他一顿。

2.文中描写了东沙哪些因为笑眯眯的脸而产生的误会?这些误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3.文章结尾说:“如晶一听又是说脸的事,顿时叫了起来:高仓健死了!东沙叹了叹气说:是啊,我还活着。

”如何理解两个人的心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白居易对刘禹锡说:上次席间你所和之诗我已惠存,尤为喜爱“沉舟、病树”一联。

B.客人辞别主人:多日来寄身贵府,叨扰颇多,心存感激,今日别过,日后再谢。

C.苏轼对苏辙说:最近家兄在西湖清挖淤泥,政务繁忙,无暇及时回信,望见谅。

D.父亲向来宾介绍叔叔一家:这是舍弟,在北京工作,这是贤侄,正在读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栩栩如生急遽倾注昭示
B.惟妙惟肖急剧灌注展示
C.栩栩如生急剧倾注展示
D.惟妙惟肖急遽灌注昭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
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题画
(清)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竹》诗首联勾勒竹子近水、荫蔽村舍、松竹间杂且烟雨迷蒙等特点。

B.《题画》诗首句传神地写出画中竹子似被大风吹卷而枝叶向上的姿态。

C.《竹》诗通篇不着一“竹”字,而又处处紧扣“竹”的特点写竹咏竹。

D.《题画》诗三个“扫”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2.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妙用“,”的譬喻,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方能获得成功。

(2)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条线交汇在
“,”这两句诗中。

(3)苏轼《水调歌头》寄托了对亲人的殷切思念,其中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并共赏明月的诗句是“,”。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
田余庆
经济条件是士族阶层存在的物质基础,从东晋侨姓士族整体看来是这样,但是对于每一个门户来说则不尽然。

每个门户的发展还有其它条件起作用。

文化条件是其中之一,它有时也能起决定作用。

魏晋以来,玄学逐渐取代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过去的世家大族阶层也逐渐演变而成士族阶层。

玄儒兴替伴随着政局的变化,所以染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学术思想演变同政治演变很有关系,但前者并不简单地只是后者的先导或反应,两者更非同步发展。

得天下的司马氏是政治上的胜利者,却不是学术思想的胜利者;司马氏以儒学著称,而儒学却是一种其统治地位行将被取代(哪怕是暂时的和部分的)的意识形态。

司马氏得势后虽然还标榜儒学,但逐渐软化了自己对玄学的态度,以致于进一步向玄学靠拢,甚至皈依。

司马氏代魏局面一经确定,玄学之士纷纷归于司马氏,玄学压倒了儒学而成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者,连昔日司马氏代魏功臣的那些儒学世家,多数也迅速玄学化了。

两晋时期,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显的士族地位。

他们之中,没有一个门户是原封未动的儒学世家。

东晋玄学一枝独秀,符合门阀政治的需要。

然而,儒学自有其社会效用,是玄学所不能完全代替的。

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对立面。

儒家基本思想或者被包涵于玄学之中,或者尚独立存在于玄学之外,继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

玄学名士之中,也不乏佯狂醉酒、放浪形骸的人物,所思所行与儒家格格不入。

他们多在玄学士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这些很难说就是士族的常态。

东晋时还有一些是声誉特高,为上流社会所仰慕的玄学名士,他们但求放达,以虚誉为荣,可以充当门阀政治的点缀,而不能运转门阀政治。

能够运转门阀政治的人,仍然只能从“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出入玄儒的名士中产生出来。

王导、庾亮、谢安,都是这样的人物,桓温也是浅涉玄风而又不囿于玄的人。

以东晋时期的人物思想而论,按儒家所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衡量,玄学于诚意、正心甚至修身诸端,确有其独到之处而异于儒学。

但在士族本位的社会中,维系士族本身之存在,保持一姓士族内部之凝聚,即所谓“齐家”者,确实不能从玄学之中找到有用的思想工具。

所以,士族通常并不废礼学,还特重丧服之礼,以之为维系士族门户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明士族为了“齐家”而不能废儒。

至于“治国”、“平天下”,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玄学所不具备的,必须依赖儒学。

玄学名士在理论上不能废弃儒家的治平之说,在两晋时已经确定了。

但是,东晋儒学毕竟处于偏枯地位,虽然义疏之学往往而有,但毕竟习之者少,没有活力,也缺乏传授途径。

但是儒学虽衰而未绝,毕竟为南朝儒学的渐兴留下了一点根基,而南朝儒学渐兴,正是皇权政治代替门阀政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迫切需要。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士族阶层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经济条件,每个门户的发展中,文化条件起决定作用。

B.魏晋以来玄学逐渐取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伴随着政局的变化,染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C.只有出入玄儒的名士,才能运转门阀政治,名气很大的名士只能是门阀政治的点缀。

D.东晋儒学虽然习之者少,也缺乏传授途径,但并未断绝,南朝儒学因此得以渐兴。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学术思想演变不是政治演变的先导,政治演变也不是由其反应发生,两者很有关系但也不是同步发展。

B.玄学名士之中佯狂醉酒、放浪形骸的人物,只在玄学士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不是士族的常态。

C.两晋时期,玄学压倒了儒学而成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者,但玄学名士在理论土不能废弃儒家的治平之说。

D.玄学取代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世家大族阶层演变成士族阶层;南朝儒学渐兴,说明在意识形态方面门阀政治被取代。

3.玄学和儒学二者之间有何关联?请简要概括。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临近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公众的心。

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确诊病例217例。

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公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强。

当下正值春运期间,外出探亲旅游人员增加,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播疾病的源头,须实现精准防控,避免让病毒随着流动的人群向各地扩散。

国家卫健委已向全国医疗机构下发新型冠状病毒诊疗防控指南,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

一系列措施,就是要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让疫情防控落到实处。

(摘自《尽快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人民日报2020年1月20日)
材料二:
“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武汉市连夜发出公告,传递明确信号:武汉正在采取更细致、更深入、更扎实的防控举措,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相信很快就可以解决物资短缺等难题。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

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大家增强必胜的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摘自《越是艰难险阻,愈益众志成城》,人民网2020年1月23日)
材料三:
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中国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

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

国际舆论纷纷指出,中国采取了“公共卫生史上
最具勇气、最为重大的举措”,这种“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令人肃然起敬”,“只有中国才能够实现如此高效有力的应对”。

国际观察人士看到,团结奋斗的中国气势,坚不可摧的中国意志,迎难而上的中国奇迹,正是中国制度优势所带来的。

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摘自《生命至上,大国担当》,人民日报2020年2月1日)
材料四:
从2月初开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办公协作在线化和数字化普及推进,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管理触达率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企业当前管理模式,包括层层递进管理汇报方式与在线化协作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

为适应全流程在线化,企业将不得不对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使其与数字化协作方式相匹配。

而此前,企业能想到的数字化往往只是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搭建数字化的配套设施。

新数字化场景将孕育并完善供应链神经网络。

疫情信息不断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大量的线下资源,包括生产力、运力都被集中投入到与疫情的对抗中,导致线下履约难度倍增。

在此背景下,由数字化带来的新场景不断涌现。

数字化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本质上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新场景构建,比如说直播对商业的渗透;二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比如在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的智能问诊、智能外呼、视频庭审等新技术的应用。

虽然这些场景存在多年,但是数字化让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能够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更优体验或更高效率。

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

换言之,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

如何融入这张网,是疫情过后每一家企业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摘自《防疫抗疫,数字化还能做什么》,光明日报2020年2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殊时期工作内容要更具体细致,卫健委指示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

B.目前,武汉城市公交、地铁、轮渡等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市民不得离开武汉。

C.只有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才有可能尽快解决物资、人员短缺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