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业“库存、赊销到扩产”之怪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D行业“库存、赊销到扩产”之怪现状一张小小的支票飘过了照明企业,再流入封装厂,最后来到了芯片厂以及大大小小的配套企业手中,而这张支票所注明的出票日期则为时尚远,少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

这种在中山等LED集散地广为流通的远期支票,成了很多LED企业负责人手中的“烫手山芋”。

不收就意味着没业务可做,工厂就得停工关门;收了,到时候还不知道这张支票能否兑现。

很多企业在收到这种远期支票后都会第一时间转手支付给别人,生怕最后这张无法兑付的支票烂在了自己手里。

对LED行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也许这一笔坏账就足以让它们陷入周转不灵甚至倒闭的境地。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抢单,拿到业务让企业能正常运转,不让产能闲置,同时解决已经存在的高库存问题。

“现在LED产能还是过剩,企业拼完了价格就会拼付款方式。

”高工LED 产业研究所研究总监张宏标表示,LED行业内远期支票甚至赊销现象相当普遍,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会争抢,因为你不做,别人也会做,LED行业企业数量和产能都明显过剩。

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不少LED企业因为欠款问题,最后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留下的只是众多供应商无法收回的高达上千万的货款。

近日,位于深圳宝安西乡的雷星光电仅仅是因为区区100万元的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

资金链断裂是压垮雷星光电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雷星光电前员工称,倒闭之前,公司有大约100万元的货款未能收回,从而导致其资金链断裂,其中最多的一家欠款约有30万元。

而与此同时,上游的供应商却在不断催款,公司只能利用自有资金垫付,现在实在挺不下去了。

而这样的事例在LED行业并非个案。

赊销易收款难
“海莱专注美国市场的代工业务,最主要的原因是代工的利润可以保证,而且收款不存在问题。

”厦门海莱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良文在回答记者是否考虑进入国内市场时给出了上述回答。

随着LED技术逐步成熟,加之未来广阔的市场“钱”景,近年来各方资本竞相进入LED产业的各个环节,外延芯片、封装到显示屏、照明应用无一不热。

外资、国资、民营资本包括各路风险投资齐聚LED这桌盛宴。

而这也造成了整个产业链明显的产能过剩。

价格战、无序竞争充斥整个市场。

低价、赊销就成了攻陷市场、打垮竞争对手的致命武器。

“为了能够拿到订单,让企业活下去,很多LED企业尤其是显示屏企
业都在咬牙降价。

”深圳市恒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冷劲松告诉《高工LED》记者,价格、付款方式、账期长短都成了抢单的比拼利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给的账期长,谁就有更大希望拿到合同。

应用端企业无法及时拿到货款,而要维持生产以及必要的开支,拖欠中上游企业以及其他供应商的材料服务款项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当整个市场都开始了解供应商们怕丢单,急于拿到合同的心理后,赊销之风开始盛行。

“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给供应商,但供应商却不敢轻易不供货,因为这意味着丢失客户,而且前期的欠款就更加难以收回了。

”一位LED业内的资深人士表示,供应商只能硬着头皮一边继续供货,一边催款,但拿到的也许还是前几期的货款。

在中山古镇、小榄镇等LED照明应用的聚集地,聚集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微型的作坊工厂,价格战和互相赊欠更是蔚然成风,很多企业的资金链情况令人担忧。

今年7月2日,古镇产值超亿元的大型照明企业雄记老板谢映雄因欠薪和欠货款跑路。

因资金链断裂,欠下了众多供应商近2500万元的款项。

据不完全统计,7月份以来,深圳、中山以及附近东莞等LED企业集
中的城市就有超过5家以上倒闭,造成了大量供应商货款无法收回,员工工资被拖欠。

因为每一家倒闭的企业背后都是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供应商,倒闭企业所造成的资金短缺的恶劣影响已经传导到了当地整个LED产业链。

“一旦供应商赊账期延长,企业不良的运营情况就会被传到行业中,造成几家供应商同时向企业要账。

就像银行挤兑一样,一边向你要账,一边又断货。

”高工LED CEO张小飞博士认为,资金链一断裂,企业很快就会倒闭,这种现象在LED行业内已经相当严重。

这样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中下游或者中小企业中,即使是上游的外延芯片大厂也无法回避。

“价格战愈演愈烈,现在很多封装厂在向芯片厂拿货时,首先问的不是产品性能,而是价格、账期。

”德力光电市场与销售总监叶国光坦诚,价格够不够低,账期够不够长都成了采购的决定性因素。

以往不差钱的LED上市公司们现在也学会了赊销的套路。

据半年报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30日,21家主要的LED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高达73.71亿元,应收票据合计为1.5亿元,而这些LED 上市公司上半年的收入总额也不过才97.54亿元,应收的款项几乎吞噬了总收入的七成还多。

与此同时,他们的应付账款也不断高企,总计超过45.90亿元了。

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起到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一旦上市公司也开始拉长账期,放宽赊销同时延迟对供应商的付款,围绕着大公司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只能资金更加紧张,“三角债”蔓延无法阻挡。

有资深的注册会计师表示,一个行业在发展时期,随着规模的扩大,应收和应付款项的增加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这两个数据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就应该引起警惕,因为整个行业的三角债情况很可能很严重。

就算是以往对付款方式、账期控制严格的跨国公司现在也被拖入了赊销的泥潭。

张薇(化名)是一家跨国企业的中国区销售经理,负责国内数十家LED 外延厂的MO源销售。

已经离职的她谈起销售收款的问题时也是一肚子委屈。

“去年的时候还有发货前付款的情况,到了今年,不光发货前付款成了奢望,账期也越来越长。

”张薇诉记者,现在外延厂的付款期从30天慢慢拖到了60天、90天,就是这样最后拿到手的还是承兑汇票。

张薇表示,现在的LED企业尤其是外延厂在付款时首先保证主要大的供应商,而MO源在外延的成本中只占5%,这也是外延厂拖欠MO源款项的重要原因。

前几年LED行业的IPO热潮也在有意无意间加剧了这种放宽账期的
赊销“闹剧”。

众多风险投资的加入,让LED企业在无形中对业绩、上市时间等有着更大更急的渴求。

许多风险投资在投资LED企业时,都会签订对赌协议或者附加条件,对每年的业绩增长以及上市时间做出苛刻要求。

即使是没有风险投资的LED企业也渴望上市,从而扩大品牌影响力,
同时拿到资金扩大规模,抢占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