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十八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长治市第十八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
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
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教”的伦理学基础就是“孝”。
“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
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才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
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
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
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
“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出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1. 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
A. “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B. 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C. “孝”是“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文”是本与末的关系。
D. “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标准。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是通过教育可得到的结果。
C.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D. 原始形态的“孝”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并非只是“愚孝”或“伪孝”。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是所有善行的开端,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是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
B. 在古人看来,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C.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才可以学“文”,其目的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
D. 不论古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这是“孝”的故事能流传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3.D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理解,C 项偷换概念,后一分句将“文”偷换为“教”,而学“文”并不是“教”的全部内容。
点睛: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集中在文本第二、三自然段,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内容一一对照,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曲解了孔子的话,把“孝”与“教”的关系弄反了。
“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是教化的出发点”,作“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的论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都是……进步行为”过于绝对,比如《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就有“愚忠”“愚孝”的成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的反腐败
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炀帝“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终致“率土分崩”,深刻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
”他即位伊始便把后宫美女释放3000人,任其择偶出嫁。
贞观十二年出巡山西,浦州刺史赵元楷大肆铺张接迎,太宗斥责他此举纯属“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
卒”。
唐朝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是唐律中的《职律》。
唐律规定对监临主司受财“二十五匹绞”,收受钱财而枉法者“加役流”。
形象点说,在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处长们)贪污受贿相当于其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唐太宗曾告诫群臣“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谕劝百官不要因贪图钱财而毁了身家性命。
《唐律·诈伪》设有谎报、虚报政绩罪,即自报、指使下属或授意他人谎报、虚报均属此列。
《唐律·职制》设有请托说情罪,明确规定没有使用财物而仅靠人情向主管人员求办某事,也要禁止。
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只要开口,就要杖一百;如果枉法,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
《唐律》还规定,主管官员受财枉法,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并且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判处绞刑。
官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收受百姓财物、牛羊瓜果等供馈,或向百姓借贷财物,役使人力等,均以贪污罪论处,以防止官吏对下属及百姓吃拿卡要、敲诈勒索。
而普通百姓盗窃,即使五十匹,只是流放服役而已。
唐代开始,监察官“二周年一替”,且以较快的速度升迁,既鼓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防止了在位长久带来的弊病,因为“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
”唐代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德”、“行”两个方面。
“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对君主的忠、信、笃、卫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职的勤惰、政绩的好坏等。
“德”的标准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简称“德、慎、公、勤”。
这“四善”是对全国所有官吏而言的标准。
行能政绩的考核标准有二十七条,称之为“二十七最”。
这二十七条标准是针对各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官吏而言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 下列各项中对“唐律”中相关反腐败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中的《职律》是唐朝制定的反腐败的专项法律法规,其中有对官员收受钱财进行严格的处罚的规定。
B. 《唐律》规定自报、指使下属或授意他人谎报、虚报政绩,是一种犯罪,可以看出唐朝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较为严格。
C. 《唐律》也禁止没有使用财物而仅靠人情向主管人员求办某事,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要杖一百并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
D. 《唐律》对主管官员受财枉法有严格的规定,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十五匹判处绞刑。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太宗亲眼目睹隋朝隋朝灭亡,深刻指出官员腐败的严重后果,并在上任伊始便释放宫女3000,这反映出他反腐的决心。
B. 唐太宗反对官员铺张浪费,出巡山西时严厉斥责赵元楷,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
C. 唐朝对贪污受贿的处罚十分严厉,规定正七品官员贪污受贿相当于其一个多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D. 为防止官吏对下属及百姓吃拿卡要、敲诈勒索,唐律规定官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收受百姓财物或向百姓借贷财物等,均以贪污罪论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规定普通百姓,即使盗窃五十匹绢,也只是流放服役,可见唐律对百姓犯罪处罚比较宽松。
B. 为了鼓励官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在位长久带来的弊病,唐代开始,实行监察官“二周年一替”制度。
C. 唐朝主要从“德”、“行”两个方面对官吏进行考核,“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职的勤惰等。
D. 唐朝对官员的考核有明确的标准,有对全国所有官吏而言的标准“四善”,还有针对各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官吏的考核标准“二十七最”。
参考答案:
1. C
2. A
3. A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选项对应的原文“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只要开口,就要杖一百;如果枉法,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选项少了条件“如果枉法”,混淆逻辑范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C项选项少了条件“如果枉法”,混淆逻辑范围。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选项对应的原文“深刻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
选项把文中的“为主”变为“官员”,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
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A项,选项把文中的“为主”变为“官员”,张冠李戴。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A选项对应的原文的意思是为了强调对对官员贪赃枉法处罚的严厉,选项为“对百姓犯罪处罚的宽松”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种花的男人
赵淑萍
①男人说他要种花。
女人怔了一下。
随即,轻蔑一笑:“那我拭目以待。
”女人说这话是有原因的。
男人是肿瘤科医生,生活中除了看病就是看书。
他从不陪她逛街,情人节也没送过礼物。
女人曾撒娇要他送花,他说:“给你钱,自己去买好不好?”女人被气得够呛,一个连买束鲜花都不会的男人,居然说要种花。
②男人真的买来了花架,带来金银花条和土,金银花是最好种的,播种、插条、分根都能存活。
当年,就开出了二色花,清香扑鼻。
受了鼓舞,男人种的花越来越多。
茉莉、紫藤、牵牛花、君子兰……除了看病、看书,男人的生活又多了一样内容。
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往露台上跑。
冬天,他端出盆花,让它们晒太阳;夏天,不管烈日当空或夕阳斜照,他给花一一浇水。
他养花一点章法都没有。
花要修剪,他却从不修剪,结果,文竹长得泼辣恣肆,茉莉花的枝条也张牙舞爪。
草花蔓延,露台看上去乱糟糟一片。
“你种花还是种草?”女人的问话里有几分奚落。
花草在男人心中好像没有贵贱之分,石斛花和一串红他一视同仁,君子兰他呵护有加,水缸里紫色的水葫芦花他也当宝贝一样欣赏。
③不管怎么说,他养的花都活了,而且开出了花。
④男人难得地浪漫起来,每逢花开,他就拍下照片传到朋友圈。
有一年,紫藤不开花,他闷闷不乐。
台风前,他忍痛把殷红的玫瑰剪下来,插在玻璃杯里。
夏天的夜晚,他也会摘几朵栀子花放在她的案头。
女人喜欢花,但活泼而喜欢社交的她,对一些琐碎的事情没有耐心。
男人在家,她从来不给花浇水。
男人出差了,千叮咛万嘱咐,要她别忘给花浇水。
偶尔浇水,女人的裙子被玫瑰花刺钩破,脚上被蚊子咬了好几口,那遍地的藤蔓还差点把她绊倒。
她就不明白,男人为什么日复一日有那份耐心。
⑤露台上的金银花开了一次又一次。
繁密的花枝间,居然有鸟来筑巢了。
“上边有只鸟,你不许吓它!”男人得意扬扬地说。
女人抬头望去,果然有一只雌鸟伏在那里,看到她一惊,飞到了对面的屋顶,但一直注视着,不离开。
女人端把凳子站上去,看到了一窝鸟蛋。
鸟妈妈在孵小鸟呢。
她躲到一边,鸟妈妈迅速又飞了回来。
⑥这样过了十多天,初春,一个雨夜,他们上去看鸟巢,鸟妈妈一动不动,看见人靠近,也不飞走。
第二天,女人发现鸟妈妈似乎不在了,站上凳子去看个究竞,不由打了一个寒战:刚孵出的小鸟都冻死了。
⑦鸟妈妈是太伤心,所以离去了。
⑧男人和女人都很难过。
他们太缺乏经验了,如果在鸟巢边放些绒布和草,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后来,本来誓做丁克族的他们改变了主意,并且约定,如果有了孩子,一定要尽力呵护。
⑨但女人还是很困惑,男人为什么会迷上种花。
她问过,男人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天,男人洗澡去了。
她无意中看到桌上男人的手机传来一条信息,短信是这么写的:顾医生,我弟弟昨天走了。
他很感谢您,因为您的治疗和鼓励,他又有了5年的时光。
他说,每次在朋友圈看到你发的金银花开得那么灿烂,就心情大好。
以后,金银花开的时候,他一定在天堂那头看着,为您和您的家人祝福!
⑩女人掐指一算,露台上种的金银花,已有5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3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始叙写不懂浪漫情调的男医生居然种起花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 “文竹长得泼辣恣肆,茉莉花的枝条也张牙舞爪”,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花草生长的状态,暗示了男人种花的目的。
C. 小说关于女人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热爱生活的女性形象。
D. 小说中男医生没有感人的事迹,于平淡的种花情节中展示了男医生美好的精神世界,简单的语言描写也细腻地呈现出他善良的品格。
13. 文中⑤~⑧小节写了“鸟”的有关情节,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安排的用意。
14. 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种花的男人”的意蕴。
参考答案:
12. C
13. 在内容上,突出了人物形象。
写男医生爱鸟,不愿意伤害鸟,是内心善良的体现,这与他关心种花是为了鼓励病人热爱生活的初衷是一致的。
在结构上,推动了情节发展。
这一情节为下文揭开男医生种花的秘密作了铺垫。
14. (1)从情节结构上看,男医生种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2)他通过种花,然后把生命旺盛的花朵,拍照发朋友圈,从而激起病人热爱生活的意识;(3)从他种花的目的来看,他种的又不仅是花,而是“善良”和“爱”。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分析错误,小说关于那个女人,没有肖像描写。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能力。
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小说第⑤~⑧小节写了“鸟”的有关情节,在上文的基础上,写了男医生种的金银花枝叶繁茂,引来了鸟儿,男医生告诉妻子,过来时不要吓到小鸟,可见其对小鸟的爱护。
当男医生得知鸟妈妈的几个孩子被冻死,表示十分难过,并由此改变了做丁克族的想法。
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内容上,男医生热爱生命,救死扶伤,他种花是为了鼓励病人热爱生活,写鸟的这一情节,正好与这一品质相一致,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的作用。
在结构上,推动了情节发展。
这一情节是顺着之前的情节而来,他不喜欢花却养花,养花引来了鸟儿,不忍伤害小鸟,见鸟儿被冻死感到难过。
这些都为下文揭示男医生养花是为了鼓励病人热爱生活这一目的作了铺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
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
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
(1)从情节上看,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男医生的种花,起到线索的作用;(2)从人物形象上看,他种花的目的,是通过种花,然后把生命旺盛的花朵,拍照发朋友圈,从而激起病人热爱生活的意识。
表现了他的热爱生命和善良的性格;(3)从主题上看,小说刻画男医生这一形象,旨在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作者希望人们都能热爱生命并积极行动起来的美好愿望。
从这一点来看,他种的又不仅是花,而是“善良”和“爱”。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
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
进士上第。
熙宁建学,选教授登、棣二州,通判德州。
哲宗即位,赐士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
守趋避,左右尽走。
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
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
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水未尝犯。
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
”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
初,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
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
及召试,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
”至是,劾奏轼草麻有云“民亦劳止”,以为诽谤先帝。
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
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
由吏部尚书拜右丞,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雄,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
”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
京在崇宁初,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
帝临朝,语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祸拿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恤物意哉!”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
”未几卒,年六十八。
赠司徒,谥曰清宪。
(节选自《宋史?巻一百一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B. 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C. 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D. 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授,学官名,宋代除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设置。
B. 转运使,官名。
宋时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钱粮,巡察等,为府州之上的官职。
C. 青州,为《书?禹贡》中所称的“九州”之一,隋废除,而唐复建,旧治在今山东青州市。
D.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用语简肃而不含褒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挺之遇事胆大心细,能随机应变。
在德州郡守退缩不前,其余官吏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恩威并施,冷静地处理了兵变这一棘手难题。
B. 赵挺之通晓地理历史,能结合实际作出科学论断。
在是否变更宗城县址这一问题上,转运使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结果正如赵挺之所料,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
C. 面对错综复杂的党争,赵挺之也会颠倒黑白,全力反扑。
在召试馆职受到苏轼的指责后,他罗织罪名状告苏轼“诽谤先帝”,结果导致苏轼外放到徐州做通判。
D. 在官场沉浮多年,赵挺之经验丰富,手段老辣。
一方面为与蔡京争权夺利,多次揭发他的罪状,一方面又明哲保身,请求辞去相位,到青州做地方官以避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于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2)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
”
参考答案:
10. A 11. D 12. C
13. (1)转运使最终迁徙旧城才过两年,黄河果然冲坏新城,把居民几乎都淹死了。
(2)赵挺之退朝后对同僚们说:“皇上志向在于停止用兵,我们应当顺势促成。
”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使”,在这里不是名词;“享”,是“招待”,而不是“享用”,排除B和D;“挺之”在句中做“争”的主语,而非“等”的宾语,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D项,“不含褒贬”错误,四夷,含有轻蔑之意。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C项,“结果导致苏轼外放到徐州做通判”错,应该是“赵挺之”。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重点注意,卒:最终;徙:迁徙;之:代词,旧城;财:才;略:几乎;同列:同僚;上:皇上;息:停止;吾曹:我们;宜:应当。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赵挺之,字正夫,是密州诸城人。
考中进士,名次在头榜前几名。
熙宁年间,朝廷兴办学校,赵挺之被选任为登、棣二州教授,同时担任德州的通判。
哲宗即皇位后,赏赐士卒们缗钱,郡守贪婪昏庸,不及时付钱给士卒,士卒们愤怒地叫喊着,拿着大木棍冲进府衙。
郡守只是躲避不上前,其他官吏们都纷纷逃走。
赵挺之却坐在大堂上,问明情况,立即拿出府库钱财分发给众人,同时惩治了带头闹事的人,士卒们就安宁下来了。
魏州境内黄河多次决口,有人建议迁移宗城县址。
转运使让挺之前去视察,挺之说:“县城远离高原一千多年了,河水从未进犯县境。
现在要迁到的地方不如旧址,如果迁徙,一定会祸害百姓。
”转运使最终迁徙旧城,才过两年,黄河果然冲坏新城,把居民几乎都淹垂了。
朝廷召他试任馆职,任秘阁校理,升职为监察御史。
当初,赵挺之在德州时,迎合朝廷的意思,坚决实行市易法。
黄庭坚当时主管德安镇,认为德安镇面积小,百姓又贫困,无法承受这种变相勒索。
到赵挺之面试时,苏轼说:“赵挺之是个聚敛钱财的小人,学识品行没有可取之处,怎么能适合这个职位呢?”到这时,赵挺之上奏,弹劾苏轼的草书中有句“民亦劳止”的话,他认为这是在诽谤先帝。
不久因没有弹劾蔡确,赵挺之获罪,降为徐州通判,不长时间又到楚州担任了知州。
赵挺之出使辽国时,辽主当时生病,没有亲自宴请他,让手下的近臣到旅馆招待了他。
到年终时,在客省(使者的居所)与其他诸国同等待遇宴请了他,这是赵挺之争论后才使辽国修正了对宋朝的礼制。
曾布同时任枢密使和文书起草的职务,知道宫中密旨,劝赵挺之在几处神宗新法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于是赵挺之开始不遗余力地排挤打击元佑党人。
后来由吏部尚书授任右丞之职,当时蔡京独任宰相,徽宗打算设置右相,蔡京极力推荐赵挺之,于是徽宗任命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
赵挺之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