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标设计与判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对现阶段我国几种主要收入分配公平判 断标准的认识
收入分配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 具有很强的 阶级性、 时代性。 原始社会人们把收入平均分配 看成是收入分配公平, 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特权和
森严的等级制度, 因此把按特权分配视为公平; 资本主义社会认为资本、 劳动都是商品, 给工人 支付了工资后大量剩余产品便属于资本所有, 因 此把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润视为公平; 马克思、 恩 格斯的构想社会中, 人人都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的主体, 因此把“按劳分配” 视为公平。 我国现 阶段形成不同的收入分配公平观念。 目前中国存 在分配均等公平、 收入的合法性公平、 收入的合 理性公平、 收入与投入相适应公平、 收入与要素 贡献一致公平、 按劳取酬公平、 收入差距适度公 平、 “三个有利于” 公平等公平观点。
“收入与投入相适应公平” 是以收入与投入是 否一致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这一标准有利于 调动人们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但它不能区分非法、 非正常投入, 也忽视了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和结 果公平。 如果片面强调这一标准, 就会忽视人们 起点不平等, 就会忽视收入差距悬殊的结果, 甚 至会导致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眼前利益, 最 终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
收稿日期: 2011-12-01 网络出版网址: /kcms/detail/13.1356.F.20120427.1330.003.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2-04-27 01:30:00 PM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十二五” 时期宏观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 (10zd&010); 教育部课题 《国民收 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1YJC790180) 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 力 (1972-), 男, 陕西洛南人, 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收入分配问题。
以上是我国现存的几种收入分配公平观点, 可以看出各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适应环境, 总体上 看“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适合目前我国国情最佳 的收入分配公平标准, 可是没有明确的定量指标, 这个理论标准与收入差距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所以很难把“三个有利于” 标准指标化与实践化。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有的统计知识, 把“三 个有利于” 标准指标化, 并把收入分配中的“三 个有利于” 指标与西方的基尼系数结合起来, 评 价我国居民过去 21 年的收入分配公平情况。
11
王 力: 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指标设计与判断
律、 法规来看, 他们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合法 收入, 但是这些特殊人物“走穴”, 一般都会对其 所在单位正常工作起到隐性负面影响, 而且, 这 种“走穴” 收入与其投入不完全一致, 显然属于 不正常、 不合理、 不公平的收入。 同时, 这一标准 只强调收入来源的合法性, 忽视了收入分配结果上 的公平性, 即忽视了该分配结果带来的收入差距过 大而引发的治安混乱问题。
All Rights R收 es入 er阶ve层d.怀念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方
式, 中产阶层抱怨收入太低, 没有幸福感, 高收 入阶层认为自己努力创造财富的付出在收入分配 中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 社会上因为经济利益纠 纷引发的群体事件越来越密集, 这些现象引起广 大学者认真思考: 采取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标准才 能让广大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公平满意的收入? 目前关于收入分配公平具有不同的观念, 只有认 真了解各个阶层对公平, 效率等问题的理解情况 后, 才能结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与各阶层的建议 制订出公平的收入分配标准。 本文是在对各种收 入分配公平的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相对更加 科学的收入分配公平标准, 建立相应的公平评价 指标, 然后对我国收入分配进行收入分配公平的 判断。
“收入差距适度标准公平” 是用适度差距判断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该观点是一种比较受重视的 主观判断标准。 但是适度收入差距中的“度” 却 很难把握。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 它们 通过基尼系数判断某种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认为基尼系数在 0.3-0.4 时, 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0.4-0.5 时, 收入差距较大, 0.5 以上表示差距悬 殊 。 0.4 便 成 了 收 入 适 度 差 距 的 临 界 点 对 应 的 “度”。 根据尹成元对 1982 年 ~2005 年我国基尼系 数测算与作者对 2006 年 ~2009 年的基尼系数测
算 , 发 现 我 国 的 基 尼 系 数 最 大 已 经 超 过 0.5 [5], 1999 年以后我国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 西方所设定的适度收入差距的度, 可是我国在以 后多年里经济仍是快速发展, 社会也很稳定, 只 是在近几年人们才普遍地观注收入差距问题。 这 表明西方的收入适度差距标准不适合中国, 中国 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适度收入差距的度而找出一 个适合我国各种情况的临界点是很困难的。
All Rights R愈es富er”ve的d.“马太效应”, 最终会产生利益集团的利
益尖锐对立, 形成“先富压榨后富” 的不合理现 象, 甚至会引起政治问题。
“按劳分配公平” [4] 是用按劳分配判断收入分 配是否公平。 它主要看等量劳动是否取得了等量 报酬。 这一标准鼓励多劳多得, 有利于调动劳动 者生产财富的积极性。 由于人的劳动能力差别不 是十分巨大, 所以不会出现收入差距悬殊现象。 对于反对平均主义和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来说, 该 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只是强调按劳 分配公平, 这样的标准必然是无法让更多的资本、 技术、 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积极参与生产, 结 果是经济发展缓慢, 人民收入增长缓慢, 因此 “按劳分配公平” 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标准。 我国改 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便是很好的证明。
假设一: 收入分配偏向高收入阶层有利于发
12
王 力: 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指标设计与判断
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为了便于判断, 在收入统计 5 等份人口中, 20%高收入人口定义为高收入阶 层, 如果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例大于 20%, 则表 明收入分配偏向高收入阶层。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是由某个特别的个人 代表的, 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代表的, 而中产阶 层人口最多 (传统为 60%人口), 又是社会各种活 动的主力军, 代表主流文化力量, 所以, 中产阶 层力量越大,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 如果中 产阶层收入比例相对稳定, 则有利于国家相对稳 定。 因此得到:
眼摘 要演 文章回顾了现有的几种收入分配公平标准, 认为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中国最佳的收入分配
标准。 作者设计了“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定量指标, 并对中国 1989 年~2009 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进行了判
断, 认为收入分配大多数年份符合“三个有利于” 标准, 计算了中国居民能承受的收入最大基尼系数, 在判断
All Rights Reser假ve设d.三: 只要最低收入阶层 (5 等份人口中
20%人口) 实际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这样便普遍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 我们认为只要低 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平, 便 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用 I1,t , I2,t , I3,t 表示第 t 年的低收入阶层(20%
三、 收入分配中“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基本 假设与指标设定
笔者将从“三个有利于” 标准中设定相关指 标。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 资本、 技术、 企业 家才能缺乏的国家。 如果多投入资本, 多采用先 进的生产技术, 多利用企业家才能, 则有利于生 产力发展。 现实中, 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大于 低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 同时高收入阶层往往掌 握着相对先进的技术、 具有相对丰富的企业家才 能, 因此收入偏向高收入阶层有利于鼓励更多的 资本、 技术、 企业家才能投入到生产中去, 这样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因此得到:
“收入与要素贡献一致公平观” [3]。 该观点是 按要素分配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它同收入与 投入相适应标准一样, 有利于调动生产要素进行 创造财富。 但是它忽略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的差异, 也忽视了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和结果公 平。 只强调按要素的实际贡献大小来进行收入分 配, 这样分配结果必然会产生“穷者愈穷, 富者
“三个有利于” 标准公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判断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主要标准, 该标准 丰富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 我们判断各方面工作得 失成败的标准是“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 [6]” 我们目前的根本任务是稳定团结各族人 民努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中 华民族的复兴。 而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 恰好服务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因此这“三个有 利于” 标准是正确的, 它已经成为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判断我国各方面工作成败的基本理论 标准, 也是判断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主要标 准。 由于从“三个利于” 标准中看不出明确的数 量指标, 因此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模糊性、 主观性, 很难定量操作。
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稳定相对收入差距的政策与建议。
眼关键词演 收入公平; 三个有利于; 最大基尼系数
眼中图分类号演 F047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演 1673-0461(2012)04-0011-07
一、 问题提出 目前, 我国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居民收入分配方式在理论上适应了我国 的生产力发展, 现实中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 在现实中也带来了收入分配问题— ——居民 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 并且还在加大。 现在, 低
2012 年 4 月 第 34 卷 第 4 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
Apr. 2012 Vol.34 No.4
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 指标设计与判断
笪 王 力 1,2
(1.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5; 2.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41)
假设二: 保护或者至少不损害广大中产阶层 收入 (5 等份人口中 60%的人口) 有利于增强我 国的综合国力。 从收入分配情况看, 如果中产阶 层的收入比例在 50%~60%之间, 便基本上稳定了 中产阶层利益, 也稳定了他们的力量, 可以增强 综合国力。
最低收入阶层一般都是相对没有资本、 技术, 企业家才能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的工作目标很简 单, 只要物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也就是只要他 们的实际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他们便感觉很幸福, 认为收入基本公平。 因此得到:
“分配结果平等公平” [1] 认为分配结果完全平 等是公平的。 该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 从历史中 发现, 分配结果完全平等一般适应于物质特别匮 乏的时期, 如在原始社会、 灾害, 极端困苦的战 争特殊时期等。 该观点实际是平均主义。 该种分 配方式只能在特殊时期维持群体的简单生存, 不 能促使群体经济发展。
人 口) , 中 收 入 阶 层 (60% 人 口) , 高 收 入 阶 层
1
2
3
(20%人口) 的实际平均收入, I1,t , I2,t , I2,t 表示
中 产 阶 层 中 的 中 下, 中 等, 中 上分 阶 层 (各 占
20%人口) 的收入。 J1,t , J2,t , J3,t 代表各自阶层收
“收入的合法性公平” [2]是以收入来源是否合 法作为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 这一标准具有很强 的可行性、 直观性、 简便性。 依据这一标准, 我 们就可以非常简便地判断收入分配是公平, 但是, 如果我们只强调收入的合法性, 显然是片面的。 因为合法收入并不一定就是公平合理的收入, 如 现阶段我国演艺界一些明星、 学术界一些教授通 过“走穴” 方式获取的高昂收入。 从我国现行法
收入分配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 具有很强的 阶级性、 时代性。 原始社会人们把收入平均分配 看成是收入分配公平, 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特权和
森严的等级制度, 因此把按特权分配视为公平; 资本主义社会认为资本、 劳动都是商品, 给工人 支付了工资后大量剩余产品便属于资本所有, 因 此把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润视为公平; 马克思、 恩 格斯的构想社会中, 人人都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的主体, 因此把“按劳分配” 视为公平。 我国现 阶段形成不同的收入分配公平观念。 目前中国存 在分配均等公平、 收入的合法性公平、 收入的合 理性公平、 收入与投入相适应公平、 收入与要素 贡献一致公平、 按劳取酬公平、 收入差距适度公 平、 “三个有利于” 公平等公平观点。
“收入与投入相适应公平” 是以收入与投入是 否一致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这一标准有利于 调动人们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但它不能区分非法、 非正常投入, 也忽视了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和结 果公平。 如果片面强调这一标准, 就会忽视人们 起点不平等, 就会忽视收入差距悬殊的结果, 甚 至会导致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眼前利益, 最 终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
收稿日期: 2011-12-01 网络出版网址: /kcms/detail/13.1356.F.20120427.1330.003.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2-04-27 01:30:00 PM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十二五” 时期宏观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 (10zd&010); 教育部课题 《国民收 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1YJC790180) 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 力 (1972-), 男, 陕西洛南人, 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收入分配问题。
以上是我国现存的几种收入分配公平观点, 可以看出各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适应环境, 总体上 看“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适合目前我国国情最佳 的收入分配公平标准, 可是没有明确的定量指标, 这个理论标准与收入差距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所以很难把“三个有利于” 标准指标化与实践化。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有的统计知识, 把“三 个有利于” 标准指标化, 并把收入分配中的“三 个有利于” 指标与西方的基尼系数结合起来, 评 价我国居民过去 21 年的收入分配公平情况。
11
王 力: 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指标设计与判断
律、 法规来看, 他们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合法 收入, 但是这些特殊人物“走穴”, 一般都会对其 所在单位正常工作起到隐性负面影响, 而且, 这 种“走穴” 收入与其投入不完全一致, 显然属于 不正常、 不合理、 不公平的收入。 同时, 这一标准 只强调收入来源的合法性, 忽视了收入分配结果上 的公平性, 即忽视了该分配结果带来的收入差距过 大而引发的治安混乱问题。
All Rights R收 es入 er阶ve层d.怀念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方
式, 中产阶层抱怨收入太低, 没有幸福感, 高收 入阶层认为自己努力创造财富的付出在收入分配 中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 社会上因为经济利益纠 纷引发的群体事件越来越密集, 这些现象引起广 大学者认真思考: 采取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标准才 能让广大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公平满意的收入? 目前关于收入分配公平具有不同的观念, 只有认 真了解各个阶层对公平, 效率等问题的理解情况 后, 才能结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与各阶层的建议 制订出公平的收入分配标准。 本文是在对各种收 入分配公平的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相对更加 科学的收入分配公平标准, 建立相应的公平评价 指标, 然后对我国收入分配进行收入分配公平的 判断。
“收入差距适度标准公平” 是用适度差距判断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该观点是一种比较受重视的 主观判断标准。 但是适度收入差距中的“度” 却 很难把握。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 它们 通过基尼系数判断某种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认为基尼系数在 0.3-0.4 时, 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0.4-0.5 时, 收入差距较大, 0.5 以上表示差距悬 殊 。 0.4 便 成 了 收 入 适 度 差 距 的 临 界 点 对 应 的 “度”。 根据尹成元对 1982 年 ~2005 年我国基尼系 数测算与作者对 2006 年 ~2009 年的基尼系数测
算 , 发 现 我 国 的 基 尼 系 数 最 大 已 经 超 过 0.5 [5], 1999 年以后我国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 西方所设定的适度收入差距的度, 可是我国在以 后多年里经济仍是快速发展, 社会也很稳定, 只 是在近几年人们才普遍地观注收入差距问题。 这 表明西方的收入适度差距标准不适合中国, 中国 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适度收入差距的度而找出一 个适合我国各种情况的临界点是很困难的。
All Rights R愈es富er”ve的d.“马太效应”, 最终会产生利益集团的利
益尖锐对立, 形成“先富压榨后富” 的不合理现 象, 甚至会引起政治问题。
“按劳分配公平” [4] 是用按劳分配判断收入分 配是否公平。 它主要看等量劳动是否取得了等量 报酬。 这一标准鼓励多劳多得, 有利于调动劳动 者生产财富的积极性。 由于人的劳动能力差别不 是十分巨大, 所以不会出现收入差距悬殊现象。 对于反对平均主义和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来说, 该 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只是强调按劳 分配公平, 这样的标准必然是无法让更多的资本、 技术、 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积极参与生产, 结 果是经济发展缓慢, 人民收入增长缓慢, 因此 “按劳分配公平” 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标准。 我国改 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便是很好的证明。
假设一: 收入分配偏向高收入阶层有利于发
12
王 力: 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指标设计与判断
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为了便于判断, 在收入统计 5 等份人口中, 20%高收入人口定义为高收入阶 层, 如果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例大于 20%, 则表 明收入分配偏向高收入阶层。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是由某个特别的个人 代表的, 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代表的, 而中产阶 层人口最多 (传统为 60%人口), 又是社会各种活 动的主力军, 代表主流文化力量, 所以, 中产阶 层力量越大,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 如果中 产阶层收入比例相对稳定, 则有利于国家相对稳 定。 因此得到:
眼摘 要演 文章回顾了现有的几种收入分配公平标准, 认为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中国最佳的收入分配
标准。 作者设计了“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定量指标, 并对中国 1989 年~2009 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进行了判
断, 认为收入分配大多数年份符合“三个有利于” 标准, 计算了中国居民能承受的收入最大基尼系数, 在判断
All Rights Reser假ve设d.三: 只要最低收入阶层 (5 等份人口中
20%人口) 实际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这样便普遍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 我们认为只要低 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平, 便 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用 I1,t , I2,t , I3,t 表示第 t 年的低收入阶层(20%
三、 收入分配中“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基本 假设与指标设定
笔者将从“三个有利于” 标准中设定相关指 标。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 资本、 技术、 企业 家才能缺乏的国家。 如果多投入资本, 多采用先 进的生产技术, 多利用企业家才能, 则有利于生 产力发展。 现实中, 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大于 低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 同时高收入阶层往往掌 握着相对先进的技术、 具有相对丰富的企业家才 能, 因此收入偏向高收入阶层有利于鼓励更多的 资本、 技术、 企业家才能投入到生产中去, 这样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因此得到:
“收入与要素贡献一致公平观” [3]。 该观点是 按要素分配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它同收入与 投入相适应标准一样, 有利于调动生产要素进行 创造财富。 但是它忽略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的差异, 也忽视了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和结果公 平。 只强调按要素的实际贡献大小来进行收入分 配, 这样分配结果必然会产生“穷者愈穷, 富者
“三个有利于” 标准公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判断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主要标准, 该标准 丰富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 我们判断各方面工作得 失成败的标准是“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 [6]” 我们目前的根本任务是稳定团结各族人 民努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中 华民族的复兴。 而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 恰好服务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因此这“三个有 利于” 标准是正确的, 它已经成为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判断我国各方面工作成败的基本理论 标准, 也是判断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主要标 准。 由于从“三个利于” 标准中看不出明确的数 量指标, 因此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模糊性、 主观性, 很难定量操作。
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稳定相对收入差距的政策与建议。
眼关键词演 收入公平; 三个有利于; 最大基尼系数
眼中图分类号演 F047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演 1673-0461(2012)04-0011-07
一、 问题提出 目前, 我国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居民收入分配方式在理论上适应了我国 的生产力发展, 现实中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 在现实中也带来了收入分配问题— ——居民 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 并且还在加大。 现在, 低
2012 年 4 月 第 34 卷 第 4 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
Apr. 2012 Vol.34 No.4
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 指标设计与判断
笪 王 力 1,2
(1.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5; 2.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41)
假设二: 保护或者至少不损害广大中产阶层 收入 (5 等份人口中 60%的人口) 有利于增强我 国的综合国力。 从收入分配情况看, 如果中产阶 层的收入比例在 50%~60%之间, 便基本上稳定了 中产阶层利益, 也稳定了他们的力量, 可以增强 综合国力。
最低收入阶层一般都是相对没有资本、 技术, 企业家才能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的工作目标很简 单, 只要物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也就是只要他 们的实际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他们便感觉很幸福, 认为收入基本公平。 因此得到:
“分配结果平等公平” [1] 认为分配结果完全平 等是公平的。 该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 从历史中 发现, 分配结果完全平等一般适应于物质特别匮 乏的时期, 如在原始社会、 灾害, 极端困苦的战 争特殊时期等。 该观点实际是平均主义。 该种分 配方式只能在特殊时期维持群体的简单生存, 不 能促使群体经济发展。
人 口) , 中 收 入 阶 层 (60% 人 口) , 高 收 入 阶 层
1
2
3
(20%人口) 的实际平均收入, I1,t , I2,t , I2,t 表示
中 产 阶 层 中 的 中 下, 中 等, 中 上分 阶 层 (各 占
20%人口) 的收入。 J1,t , J2,t , J3,t 代表各自阶层收
“收入的合法性公平” [2]是以收入来源是否合 法作为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 这一标准具有很强 的可行性、 直观性、 简便性。 依据这一标准, 我 们就可以非常简便地判断收入分配是公平, 但是, 如果我们只强调收入的合法性, 显然是片面的。 因为合法收入并不一定就是公平合理的收入, 如 现阶段我国演艺界一些明星、 学术界一些教授通 过“走穴” 方式获取的高昂收入。 从我国现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