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方民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
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I'l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
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仪式上首先聘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词,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马驹泼洒奶酒,在马驹的脑门涂抹奶油,然后开始剪鬃。
第一剪剪下的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
然后开始一匹匹地打马鬃。
直至所有马都打完鬃后就在草地上举行欢宴,祝福马群兴旺。
打印节一般在青草发芽时举行,打印节--N,人们从远处把马、牛、羊赶到指定的草场上。
通常由一位骑艺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
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奶油并在印把上拴一条哈达。
参加套马者排成一列,待印具在火中烧红,主持人便宣布打印开始。
此时,众骑手早已急不可待,个个策马挥杆,把马群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套马。
草原上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烟尘蔽日,场景极为壮观。
骑手每套一匹烈马,执印者便在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记,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后来普遍用于辨识。
每个部落、每个家庭
都有自己的印记,从不重复或混淆,极易识别。
在节日当天,人们云集而来,观赏套马。
姑娘们则趁此良机选择意中人,而小伙子则尽力在姑娘面前表现自己套马的技艺。
打印节这一种古老的记忆文化,在草原上一直流传至今。
6东北民族虽各有其节庆习俗,但随着历史发展,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
表现在节庆习俗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特别是一些人El较少的民族,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7中原汉文化节庆节俗传人东北约在辽金时期。
洪皓《松漠纪闻》中记载,女真人初兴时,“皆不知记年”,“是以草一青为一岁”。
但是至与辽、宋发生战争以后,却“浸染华风”,了解了元旦、元夕等节日。
《松漠纪闻》中曾记载道:
“女真旧不知岁月,如灯夕皆不晓。
己酉年( 1 1 2 9 ),有中华僧被掠至其阙,遇上元,以长竿引灯球表而出之以为戏。
女真主吴乞买见之大骇,问左右日:
‘得非星邪?’左右以实对……后数年至燕,颇识之,至今遂盛。
”这表明是北迁僧人首先传播了上元节张灯的习俗。
随着东北地区汉族移民的增多,汉民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因而汉族节庆风俗也自然成为东北地区主要节庆
习俗。
元旦、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九、除夕等岁时节日不仅汉族过,其他民族也逐渐加入其中。
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这些中原节日传人东北后其习俗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8,,首先,受东北特殊气候的影响,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农闲的生产节奉。
并根据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遇到农忙季节的节日就淡化一些,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节日的分量。
如春节,在东北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拜年、回娘家、祭祖等,但整个春节的节日氛围要更为浓烈,更具“年味”。
在时间上,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正如民谚:
“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每家杀都要广请亲朋好友。
往往一顿酒席过后,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俗称一角肉)。
从这一天开始,各家就开始包饺子、蒸馒头(俗称干粮),忙着过年的准备了。
各家包饺子都请亲戚邻居帮忙,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进而沟通信息,增进亲情友情。
9其次,从春节的饮食方面上看,东北与中原也大有不同。
因特殊的寒冷气候,东北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干菜、渍菜为主,如冻饺子、冻馒头、冻肉、冻鱼,豆角干、茄子、酸菜和腌雪里红等,还有冻梨、冰糖葫芦,等等。
寒冷的效能让东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月期间,亲戚无论远近,进门上炕就开始尽情享用。
对儿童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尽情地打爬犁、抽冰尜、打雪仗、堆雪人,冰雪给他们以无尽的欢乐黑龙江木兰正月十五的滚冰节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开拓意义。
大人当然有大人的乐趣,那就是看二人转、扭秧歌、踩高跷。
这些习俗凸显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比较南北春节的习俗,雅俗之分十分明显。
南方的“雅”体现着儒家礼教的约束和对程序的尊崇而东北的“俗”与“野”则是人性的张扬和对自然的亲和。
东北节日习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对于发展旅游事业,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保护、传承好东北节日习俗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于单一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态环境。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终极意义。
满族服饰
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发祥地,吉林省满族服饰,带有满族正统着装特色。
清代迄今百余年来对汉族服饰也有深刻影响。
首先值得重视的是驰名中外的旗袍。
旗袍满语曰“衣介”,其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右衽,长身束腰,四面开禊(后改两禊),窄袖(有的带箭袖),适于骑射、保暖。
游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入前襟。
箭袖又称马蹄袖,是袖外后加的马蹄形部分,骑射时暖手背,平时挽起,行礼时将马蹄袖掸下,然后叩头请安,表示尊敬。
妇女旗袍无开禊,不扎腰带,一般更适合体形美,衣襟、领袖常沿有较宽的花边,所谓“大镶大沿”者。
经过多年的改革演变,女式旗袍向紧身细腰发展,更能突现妇女的曲线美,至今为各族妇女所喜爱,甚至传至国外。
@@@马褂是套在长袍外的外上衣,园领、对襟、扣绊,四面开禊,适于马上活动,故云马褂。
春秋用夹,冬用皮棉。
亦有大襟、琵琶襟(带襟、在襟下短三寸,加以底扣,如抱琵琶)、短袖、长袖之分。
一般“身长齐脐,袖长及肘”。
后期长袖对襟者较为普遍。
长袍马褂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曾被用作礼服。
坎肩俗称背心,满族亦称马甲。
对襟、无领、无袖。
有对襟直翘,园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等名目,坎肩穿着方便,套在长袍外面有护心背及装饰作用。
如今亦习惯于穿在外衣里面,作内衣用。
@@@皮大哈是满族皮大衣的俗称,裁剪简单,长及膝盖,一般不挂面,毛朝外穿。
后来为贵族精制,成为皇家亲王外出时的行服。
@@@为了适于骑射,满族男人鞋子以靴为主。
有钱人多穿“蹚蹚马”。
“蹚蹚马”为半高靿,有的鞋靿全是皮制的,有的半皮半布,即从脚脖以上是青大绒的。
里子絮一层薄棉花纳好,显得挺棒。
穿“蹚蹚马”里面要穿毡袜。
鞋面皮子多为青色,底是黄色皮子。
在鞋帮和底缝接处的前脸抽上褶,底稍上翘,做得结实,不仅满族男子喜穿,蒙古族和汉族军警、财主也穿它。
@@@与“蹚蹚马”相类似的一种鞋,叫“蹚蹚牛”。
长春以北也有叫“固固牛”的。
全为皮制,有的是翻毛前脸抽褶,有的光皮板前脸抽褶。
牛皮最好,也有用马皮、羊皮、猪皮的。
皮子熟得很薄,多为紫色,以其做面。
“蹚蹚牛”鞋底和鞋绑缝合在一起,和“蹚蹚马”样式差不多,只是全为皮制,颜色不同,皮子薄些。
满族发式与汉族迥异,清代男子,前额顶剃光,颅后留发,梳成单辫,垂于脑后;女子幼时挽抓髻(双髻),婚前梳辫(用红绒绳系辫根、辫梢),婚后于颅顶挽髻,梳“两把头”。
上插扁方、簪子、绒花。
长春地区的旗装,亦同全国一样。
@@@所谓“两把头”是贵族妇女旗装不可缺少的特有发式。
即满族妇女头上装饰扁若牌坊状的丝缎制做的假发头饰。
两把头有“紧翅两把儿头”与“拉翅两把儿头”两种,皆下面有座,固定于发髻上。
所谓翅者,即两把头上部两端扩张下垂之点。
青年妇女喜梳大拉翅儿两把头,老年妇女或晚清时期,常梳紧翅儿两把头,亦即收缩的小翅儿两把头。
年轻妇女亦如汉族于脑后梳髻。
当代老年妇女,,也有在顶上梳髻者,实是清代发式的延续。
@@@适应满族的发式,男子除顶戴花翎官帽之外,一般载帽头(瓜皮帽)、上缀红帽疙疸,冬用毡帽或挂皮毛耳扇子。
贵妇多用卷沿式坤秋帽,顶嵌大红疙疸,后缀以飘带。
老年妇女习戴脑包,沿额饰带,或戴耳包取暖。
@@@常言说:
旗家妇女“修头不修脚”,谓头上重发饰,而脚下不甚考究,是指其“天足”,即不缠足、不修脚。
昔时汉家妇女好裹小脚,已成陋习,满蒙骑射民族,未染此弊。
但不等于不考虑脚下的足饰。
旗人妇女的鞋亦颇考究。
满族承古时“削木为履”的古俗,发展为妇女的高托木底鞋,俗称“旗鞋”。
木质鞋底高三、五寸,甚至六、七寸,用白细布包裹,镶于鞋底中间,相当于脚心部位,上着适合于脚型的鞋,鞋帮绣上各种精美的蝴蝶花卉之类。
木鞋底的形状象马蹄的,叫“马蹄底鞋”,象花盆的,叫“花盆底鞋”。
老年妇女的旗鞋,以平木为底(或布底)叫平底鞋。
前端稍削,同高底鞋。
旗人女鞋最忌无花饰,以其近似凶服。
男女袜皆以布制成,多白色,袜底纳上各种花纹,使之耐穿美观
朝鲜族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族民族传统服饰叫“则高利”和“契玛”。
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
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服饰
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
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
长裙多有长皱褶。
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
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
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
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
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
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
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