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湛江二中港城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湛江二中港城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
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
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
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
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
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
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
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
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
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
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
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
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
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
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
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
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
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
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
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
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
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
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
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
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
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
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
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
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
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
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
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
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
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
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
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
“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
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
“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
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
B. 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
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 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
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2. 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
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
”靠窗的老太太说。
“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
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
”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
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
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
”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
”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
”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
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
”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
”我问。
“今年整七十。
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
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
我是一个人过的。
”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
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
“小军,”我说,“你儿子?”
“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
”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
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
”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
”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
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
”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
”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儿。
……登顶了。
”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
”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
还有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
”我问。
“他死了。
”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
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
”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
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
“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
”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
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
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
”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
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
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
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
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
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氦,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 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 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展开,暗线围绕“儿子”展开。
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情感。
5. 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魔方”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是近现代文化界几经讨论的重要问题。
晚清的新学旧学之争,“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之辩,三四十年代的“本位文化”与“西化”、“工国”与“农国”的大讨论,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历史文化课题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以后,社会上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浪潮,这一时期有不少反传统的文章见诸报端和各种刊物上,其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全盘否定传统。
认为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静态的农业文化”,在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中,它只能被摧毁或扫荡,而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
果真如此吗?
首先,把传统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在时代性、阶级性上难免与现代社会生活、现代文化建设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并不足以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完全对立的。
因为传统文化除了有其阶级性、时代性以外,还有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一面。
这种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内容,决定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
据此,我认为,对于传统文
化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陈旧的积习(如农业社会的旧习和官僚政治的遗风)要加以彻底的否定;对于传统中的精粹思想(如天人谐调、刚健有为、辩证思维等)则不但不应否定,而且还要理直气壮地加以发扬。
其次,从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事实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也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相反,如果善于积极地利用传统文化,那么,它不仅不是现代化的梗阻,倒是推进现代化的文化源泉。
日本、韩国、新加坡、港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建立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相反,不少材料表明,它们的现代化建设恰恰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学的积极内容。
如新加坡不仅不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相反,政府把儒学作为国民教育的主导思想;日本也是一样,他们企业文化的一个特色便是“儒德商才”“《论语》加算盘”,甚至日本有人用《孙子兵法》来管理现代化企业的。
韩国、港台地区的情形大体也是这样。
总之,东亚地区“儒学资本主义文化圈”的现代化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相反,只要善于利用,它还可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
最后,西方现代化也是有深厚的传统背景的。
反传统的人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上往往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见二者的矛盾、冲突,而不见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
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根基。
同样是现代社会,英国不同于法国,西欧不同于北欧,欧洲又不同于美洲,其原因均可以在其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根子上找到说明。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晚清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历史文化课题多次引起近现代文化界的讨论。
B.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浪潮。
C.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应该辩证对待传统文化,摒弃糟粕,发扬精粹。
D.反传统的人在对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的认识上,忽视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引出话题,指出反传统的人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事实等方面进行批驳。
B.文章第四段对传统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强调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文化。
C.文章第五段以日、韩、新和港台地区为例,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作用。
D.文章有破有立,针对性强,论证逻辑严密,最后以西方现代化为例批驳反传统的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传统的人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全盘否定传统,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很难起到积极作用。
B.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是受其人类性和超时代性决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矛盾冲突是受其阶级性、时代性的影响。
C.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源泉,东亚地区的“儒学资本主义文化圈”,特别是新加坡和日本的现代化实践就是明显的例子。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有所不同,在现代化过程中建成的社会也有所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
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
辄为君/是为出公/
B.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性格粗野,刚直好勇。
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却被孔子的伟大人格感化,并拜孔子为师,跟其周游列国。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
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
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子路来管理其军政事物。
D.子路遵守礼仪,至死不渝。
卫国政乱中,子路舍身取义,挺身而出,临死之前仍不忘整理帽缨,最终玉碎当场。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1.依据原文词律,下列词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乡村常见的声音,表现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出琵琶女年轻时容貌美丽、技艺超群。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宋文帝刘义隆本想取得“____________”般的不世之功,却因为准备不足,北伐大军最终“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3.为庆祝建校80周年华诞,学校“梦笔生花”文学社决定扩版,需招聘文字编辑若干人,下面是招聘的相关文字,其中在公文格式、文字表达和语体上共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招聘启示
“梦笔生花”是我校的文学社团,曾荣获市“十佳文学社团”称号,出于文学社社刊《梦笔生花》扩版的需要,现从全校同学中诚聘5名文字编辑。
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具有文槁评价和雅正的能力。
有意者请到文学社活动室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28日下午5时,过了期限不再接受报名。
录取结果将在6月初宣布。
2019年5月20日
xx中学“梦笔生花”文学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4.某中学将举行高三年级辩论赛决赛。
以下是团委、学生会向语文老师发出的邀请函。
其中有五处不当(包括标点符号),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老师:
高三年级《才辩无双》辩论赛决赛将于1月10日16:00在国际报告厅举行,我们谨代表本年级全体同学诚邀您光顾现场,并担任本场比赛评委。
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
请您务必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团委、学生会
2020 年1月8 日
四、写作(60分)
15.写作
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
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
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