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芦花荡
精彩开篇词
在华北平原上,有90多个相连通的大小湖泊,它们统称白洋淀,又被誉为“华北明珠”。

在人们眼中,白洋淀的风光是神奇的、美丽的、迷人的。

白洋淀最吸引人的当属水乡风光,而且随季节变换景色各异: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

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美丽的白洋淀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旨。

2.探究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述情节品形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听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孤身一人,可以将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

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舀.水(yǎo) 梭.(suō) 蹿.(cuān)
仄.歪(zè) 飒.飒(sà) 泅.着(qiú)
X皇失措.(cuò)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提⎩⎪⎨⎪⎧(d ī)提防(t í)提高 吓⎩⎪⎨⎪⎧(xi à)吓唬(h è)恐吓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月明风清:月光明朗,清风微动。

形容美好的月夜。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文中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蹿: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倾斜,歪斜。

飒飒:形容风、雨声。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路弯弯曲曲;形容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X 皇失措:慌慌XX ,不知怎么办才好。

3.了解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某某省安平县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作品风格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1982年,作者将其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5册。

4.背景
《芦花荡》写于1945年8月,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

故事发生的地点——白洋淀地处某某省中部,共由140余个淀组成,面积336平方千米。

淀中的苇田星罗棋布,芦苇茂密丛生;淀中水道纵横,共计3 000多条。

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冀中抗日军民把白洋淀作为天然的屏障,当作杀敌的好战场。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搜集了一些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5.了解文体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按篇幅来分,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四大
类。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全文,讨论填空。

事件: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________,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________。

人物:这是一个________的英雄老头子,这是一对________的姐妹,这是一群________的鬼子兵。

情感:这是一份深沉的________情感。

【交流点拨】事件: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人物: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子,这是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这是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情感:这是一份深沉的爱国情感。

(二)理清情节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地复述出来。

(提示:①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③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
【交流点拨】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
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负伤的女孩子报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为女孩子报了仇。

2.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交流点拨】一个过于自信的老头保护两个小女孩失败,为她们报仇的故事。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护送——挂花——报仇
四、板书设计
芦花荡⎩⎪⎪⎨⎪⎪⎧序幕(第1—8段):老头子出入被监视的苇塘
(老练机智)开端(第9—19段):苇塘掩护,护送女孩
(自信自尊)
发展(第20一54段):芦苇中大意,女孩受伤 (自责发誓)
高潮、结局(第55—63段):痛打鬼子,苇塘歼敌 (报仇解恨)
五、拓展延伸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100字左右。

【交流】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我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

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

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

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弹了呢?怎么有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

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

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

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第二课时 品析语言悟写法
一、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品味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到《芦花荡》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合作探究
(一)环境赏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画一画文中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2.在景色描写的句子旁边进行旁批,说说你对芦花荡的印象。

【交流点拨】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3.作者为什么要把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交流点拨】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漂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

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这就是“荷花淀派”作品的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有“诗体小说”之称。

(二)人物品析
1.品老头子形象的英雄美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句段,并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两方面进行圈点批注。

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

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X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小结】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
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2.品老头子形象的真实美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交流点拨】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交流点拨】他没有某某,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
【小结】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暗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语言精析
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短语。

1.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2.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流点拨】1.写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2.运用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3.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三、板书设计
芦花荡:美⎩⎪⎨⎪⎧情节——传奇色彩
环境——诗情画意
人物——老头子⎩⎨⎧老当益壮,本领高强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乐观豪迈
四、拓展延伸
请你描写你所熟悉或观察细致的一个人的外貌,以表现其独特的个性。

(100字左右) 【交流】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檐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像落了一层霜。

他赤着上身,脊背又黑又亮,像是涂上了一层油。

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小腿上布满筋疙瘩,被一条条鼓起的血管连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