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精品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第1篇】
《蚊子和狮子》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案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四则寓言,在教学设计思路上,可采用“一课两则式”。

两则外国作品, 可采取“自然式处理”。

即依据课文编排,自然而然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朗读和品析。

两则中国作品,在教学中,插入一点课堂练习,以达到训练学生“智”“能”的目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一、介绍寓言的特点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二、读注解,了解作者
三、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 分角色朗读。

2. 问题:赫耳墨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 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

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表现出他自以为是的性格。

·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明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

4.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5. 这篇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上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点出寓意。

·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间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四、教学《蚊子和狮子》
1. 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蚊子”的语气语调。

2. 问题:蚊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 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的话,表现出它至死才明白自己的缺点。

4.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第二课时教学《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
一、朗读
第一遍读,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读得顺畅。

第三遍读,读出语气。

二、讨论
1.《智子疑邻》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2. 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3.《塞翁失马》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
三、练习
1. 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天雨墙坏( ) 其家甚智其子( )
2. 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差别较大,试着解释。

居数月(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死者十九( ) 将胡骏马而归( )
人皆吊之( ) 有善术者( )
3. 解释词义。

亡:暮而果大亡其财( ) 马无故亡而人胡( )
故:马无故亡而人胡( ) 以跛之故( )
父:父子相保( ) 邻人之父( )
之:人皆贺之( ) 近塞上之人( )
而:暮而果大亡其财( ) 而疑邻人之父( )
四、背诵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在思路上采用“一课两则式”“比同求异式”处理。

即主要探求两篇课文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点,或者探求两篇课文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不同特点。

教学步骤:
一、朗读———分角色读二、讨论———讨论寓意三、比较———比较异同
1. 教师: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 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结构相同。

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道理。

·情节不同。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三问三答, 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子和狮子》写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蚊子与狮子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网粘住了。

·寓意不同。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子和狮子》讽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表现手法不同。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把神当作人来写。

《蚊子和狮子》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表达方式不同。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主要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

《蚊子和狮子》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

描写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得意忘形。

最后用间接引语,写出蚊子的反省。

..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个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课文,来诠释寓意。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二、复述故事
三、探究思考
1. 教师: 凡寓言作品, 皆有寓意,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运用。

《智子疑邻》一则,作者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如果从积极方面作解释,那还可以怎样理解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则,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 默不作声, 悄然离去。

寓意有什么不同
3.《蚊子和狮子》一则删去“却被蜘蛛网粘住了”开始至结尾这一段话,再跟原作比较,寓意有什么不同
4.《塞翁失马》一则,说明好事能变坏事吗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有条件的,试举例证明。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简介
1. 伊索,公元前 6 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弗里吉亚人。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 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 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 韩非(约前280 - 前233) ,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都未被采纳。

后来,他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

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才47 岁。

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 卷,55 篇。

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 《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课文扩读材料。

疑人偷斧
人有亡钅夫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钅夫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钅夫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钅夫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钅夫,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钅夫者。

说明: 本文的寓意与《智子疑邻》极为相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赫》与《蚊》两则故事
2、每人准备一则《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或其它寓言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3、选定两组学生排演《赫》《蚊》,三人一组(一人旁白,两人表演)。

4、搜集或查找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二、情境表演
1、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2、表演《赫》与《蚊》(情境一:由三个学生或素描代替宙斯、赫拉、赫耳墨斯雕像;情境二:支一网子)
3、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三、寓意新探
1、看表演后,师生再读故事,同找故事寓意。

2、抛开故事原有的寓意,再读故事,你有新的见解吗?
(师生同读、同说,教师可先从一个方面说出自己的见解以此给学生以思维的导引。

如:从赫耳墨斯角度:人要有自知知明;人要谦逊,
但不等于不自信;要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价值;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从蚊子的角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3、如果你是赫耳墨斯或是蚊子或是狮子,你想说点什么?
(师生同说,教师可先说,也可在学生说完后说。

师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4、教师小结: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简介,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寓言的欲望。

四、拓展延伸
1、分小组讲寓言故事——小组推荐一人上台讲故事——师说寓意
2、教师出示准备的寓言故事——学生说寓意
3、自由编写寓言故事——师生共同编写——全班交流评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第3篇】
一、教育教学目标

1.在初步了解戏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创作,表现丰富的人物形象与情感。

2.通过创作进一步了解戏剧艺术,并借此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通过对作品的感知与创作,明确对待逆境与顺境的方法,体会尊重别人,集体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原则

围绕“双主题”教学,将绘画、音乐、戏剧、人格教育、地理生物、语文等综合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

上课一开始,教师从生活中的电影、电视、戏剧入手,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创作热情,然后进入整体感知阶段。

A.整体感知原作品。

“感知是创作的催生素。

”创作之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蚊子与狮子》的录音,共同感知作品。

[听录音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学生听得很投入。

听到蚊子有趣的独白时,学生都情不自禁的笑了。

听完录音,教师问清无必要播放第二遍后,开始提问。


教师:录音听完了,故事的情节清楚了,那么请思考一下,如果将故事的情节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你将如何表现。

学生1:我认为可先处理得舒缓些,然后激昂些,最后再低沉些。

教师: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哼唱,注意到高低起伏,基本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学生2:我认为先平和些,在蚊子狮子格斗时可用类似于《西班牙斗牛士》的音乐,狮子发怒迎战时,甚至可加入击鼓的声音,最后声音可渐渐降低。

教师:你说得挺详细,能模仿一下吗?(学生大致哼出了自己的意思。

)哼唱得挺好。

不过,有一点我想问一下,如果我将最后的音乐处理成一下子收住,如同在最后一个音符后加上休止符,你觉得行不行呢?学生2:我觉得不行。

因为声音渐渐降低可将蚊子死的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

如果一下收住,不能表现出这种实际情况。

教师:说得很有道理。

那么,现在我想用图画的形式表现这一情节,你们会怎样处理画面的色彩?
学生1:我会处理成三幅画,第一幅色调柔和些,第二幅强烈些,第三幅暗淡些。

教师:能具体些吗?
学生2:第一幅我用绿色画一片大森林。

教师:一片大森林?好,接着说。

学生2:第二幅我用红色做主色调画出蚊子狮子打架的场面。

教师:为什么用红色?
学生2:因为……因为红色能给人震撼,可更好的表现这场争斗。

教师:有道理。

第三幅呢?
学生2:第三幅我想用黑色。

教师:黑色?
学生2:对,用黑色表现死亡。

其他学生在下面议论:黑色?太深了吧。

我用白色。

不行,白色又太淡了。

那就用灰色的吧。

教师:我听到有同学建议用灰色,我觉得这主意不错。

因为灰色在内容上能反映蚊子的命运,从色调上又显得较为柔和。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从刚才的讨论来看,同学门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还是挺好的。

有一个现象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就是无论从音乐节奏的角度,还是从绘画色彩的角度,它们实质性的内涵是一致的。

由此看来,音乐、美术、文学是可以相通的。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整体感知过了作品,下面我们就进入剧本的创作阶段。

B、结合戏剧结构知识,进行课本剧的创作
教师:作为一个导演,你准备将这个故事放在一个什么环境之中?在上一个问题的讨论之中,我记得有同学曾提到一片大森林,你们觉得这个主意行不行?
学生1、我认为行。

教师:理由是什么?
学生1:因为有了树就方便了蜘蛛织网。

学生2:不对,蜘蛛不只是在树上织网。

学生3:我觉得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应该是一片大草原。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3:因为狮子生活在草原上,而不是在森林里。

学生4:我认为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片热带草原。

(有同学在下面表示赞同。


教师:你的补充非常准确,看来你平时很爱看书,注意知识的积累。

的确,狮子主要生活在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以非洲地区赤道两侧的热带草原区为主,除此以外,我们亚洲的西部地区也有分布。

学生5:我认为时间最好是黄昏。

教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5:黄昏时候蚊子开始出来活动了。

教师:那放到晚上不是更好吗?
学生5:晚上蚊子就会看不见了。

有很多同学在下面提反对意见:蚊子不是依靠视觉来避开障碍物的。

好象是靠嗅觉吧。

教师:下面有很多同学说得很好,象蝙蝠一样,蚊子不是靠视觉来辨明方向的。

不过,我觉得你设计的黄昏时间还是有道理的。

一方面正如你所说,黄昏时蚊子出来活动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狮子通常在夜间活动,黄昏时,正是他休息的时候,蚊子的吵闹打扰了他,激怒了他,这样情节的发展就比较自然。

(同学们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环境设定好了,下面我们来考虑安排哪些动物。

故事中明确告诉我们三个主要动物:(学生一起在下面说了)狮子、蚊子、蜘蛛。

那么,联系刚才设定的环境,讨论一下,可安排哪些“群众演员”?学生1:斑马、羚羊。

学生2:蛇。

学生3:野兔。

学生4:袋鼠。

其它学生一起喊起来:袋鼠分布在澳大利亚。

教师:对,不应该有袋鼠。

那还有些什么?
学生5:长颈鹿。

学生6:野猪、小鸟。

学生7:还有鬣狗。

教师:有鬣狗吗?
学生在下面七嘴巴舌:有呢,有呢。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在电视上见过。

我在书上看到过。

教师:有了这么多人物,不能光站着不说话呀。

下面就请大家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一个扩展,给他们安排点动作语言,使故事情节变得丰满起来。

(学生自由讨论。

场面很热烈。


学生1:我准备安排一条蛇去挑起事非,由一条鬣狗来充当裁判,再让一只鸟儿来传播消息。

学生2:蚊子向狮子挑衅的时候,狮子眼里可以流露出一种轻蔑的神情,然后打个滚转过身去。

学生3:我认为可以让狮子睁开一只眼睛看看,然后打一个哈欠转过身去。

教师: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注意到,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人物性格上的作用了。

学生4:看热闹的群众可以变成拉拉队,甚至于可以加入竞猜有奖活动。

教师:你已经把社会生活融入你的设计了。

学生5:蚊子胜利后可让她唱着歌、昂着头飞翔。

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5:这样可以更好的表现她内心的得意,而且也使得下面撞到蜘蛛网上的情节变得合情合理。

教师:同学们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地想象力,说得都挺好。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考虑一下,如果结尾不按照原故事得结尾,你会怎样安排。

(学生讨论。


学生1:我想这样安排:那只胜利的蜘蛛哼着小曲飞走了,边飞边不时的回头看那只倒霉的狮子,不料一头撞在了蜘蛛网上,蜘蛛得意地大叫:“没想到我竟然成了新的森林之王!”
学生2:蚊子一头撞在了蜘蛛的怀抱,猛的清醒了过来,连忙向蜘蛛大声求饶起来:“蜘蛛大哥,放了我吧,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彩电、冰箱、还是电脑、美元?只要你说一声。

要不我时不时的给你带几个我的兄弟姐妹给你吃?……”
教师:同学们想到这样一个结尾我真的有点吃惊,我想说我们的学生已开始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开始学着把生活的真实变为艺术;但另一方面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今天你们拿来讽刺的社会现实是
少数的、暂时的,我们的党有能力、有信心清除这一腐败现象。

教师:剧本讨论到最后,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你准备怎样处理灯光?
学生1:我认为在狮子与蚊子作战时,灯光应强烈。

学生2:我认为蚊子最后撞到蛛网时灯光可以由强到弱,最后熄灭。

教师:有了前面对故事内容的整体感知,同学们很容易地就抓住了故事的两个矛盾冲突点,随着灯光的熄灭,我想每一位观众都会不自禁的发出一声长叹,涌起一些感想,吸取一点教训。

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讨论的内容,动手设计形象,准备演出。

任务下达后,学生们自然形成几组,动手设计人物造型,切磋人物的语言动作。

小组之间既分工协作,又互相帮助,人人动手做,个个有事干,气氛相当融洽热烈。

表演时,随机请了两组同学,主要演员认真投入、放开表演。

剩余的全是群众演员,积极配合。

效果很好。

C、创作之后的反思
反思能使感知同时得到突飞猛进。

在即兴表演之后,进行了及时的反思。

教师:刚才两组同学进行了即兴表演,请同学们说说看哪些是令人满意的,哪些是不尽如人意,应该调整的?
学生1:我觉得两组中第二组的表演好于第一组,尤其是第二组的蚊子比较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但第二组的狮子这一形象,语言动作
上显得单一了。

学生2:我也认为第二组好,不过第一组狮子与蚊子的格斗还比较有趣。

如果两组狮子在表演上更放松些可能会好点。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作出了中肯的批评。

就情节而言,两组同学都展示得比较清楚,看过之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教育呢?
学生:我知道了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应学会用自己的长处对付别人的短处;林外,我还知道了,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能骄傲,不能得意忘形。

教师:总结得真好。

那么,由这则伊索寓言故事,你是否想到小时侯读过的我们中国的寓言故事?
学生在下面自由的说起来:《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事实上我们中国的寓言故事产生得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下来。

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些与伊索寓言作一比较,尝试着归纳出寓言的一些特点,并尝试着再写一个创作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