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25×2分=50分)
1.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
『解析』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新疆火焰山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之一,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

火焰山以红色的花岗岩反射阳光而闻名遐迩,这座火焰山又称“红山”,如下左图所示。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2. 构成火焰山的岩石属于上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形成图中a处“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冰川侵蚀
C. 阳光暴晒崩落,风力侵蚀
D. 海浪侵蚀
『答案』2. A 3. C
『解析』
『2题详解』
冷凝形成的①为岩浆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②;沉积岩②可以形成变质岩④,则③为岩浆。

根据材料,火焰山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选A。

『3题详解』
“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侵蚀作用的结果,结合材料及图示信息,a处居于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温差大,风力强劲,选C。

读我国某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该瀑布大约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后退。

回答下列各题。

4. 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B. 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C.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D.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5. 该瀑布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 )
A. 含沙量
B. 流量
C. 汛期
D. 结冰期『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该瀑布形成过程中,先有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层,然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图中的砂岩。

再经过地壳抬升,隆起成为高地,水流下泻时,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瀑布。

D对。

『5题详解』
该瀑布每年因侵蚀后退,砂岩被侵蚀成细沙,导致河水的含沙量增加,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含沙量,A对。

瀑布不会影响流量、汛期、结冰期,B、C、D错。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完成下面小题。

6. 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
A. 地垒
B. 地堑
C. 背斜
D. 向斜
7. 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断层,且甲地断块上升,两侧断块下降,符合地垒的定位,选A。

『7题详解』
看图例可知,乙处岩石是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选D。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该地区地质构造和岩层( )
A. 甲形时间最早
B. 乙和丙形成时间相同
C. 乙比甲先形成
D. 丙形成时间最晚
9.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该地( )
A. 可能形成两次褶皱
B. 丙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
C. 断层左侧岩体上升
D. 只有内力作用
『答案』8. C 9. A
『解析』
『8题详解』
甲是上覆岩层,形成较晚,A、D错误,C正确;丙侵入到乙内部,说明乙形成早于丙,B错误。

『9题详解』
图中岩层出现倾斜,且存在两种倾角,说明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两次褶皱。

丙为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根据同一岩层的相对位置可以看出,断层左侧岩体相对下降;图中上覆岩层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得是( )
A. 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 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11. 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 石灰岩砂岩
B. 花岗岩流纹岩
C. 大理岩石英岩
D. 安山岩玄武岩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表向上,为山岭,所以甲处为向斜岭。

故A、B项错误。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表向下,为谷底,所以乙处为背斜谷。

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故选C项。

『11题详解』
结合题干和图中信息,①~⑤为沉积地貌,而丙处属于背斜顶部岩石,为沉积岩。

沉积岩代表是石灰岩和砂岩。

花岗岩、流纹岩属于岩浆岩。

大理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

安山岩、玄武岩为属于岩浆岩。

故选A项。

2017年9月8日和19日,墨西哥连续发生两起破坏性地震,震级分别为8.1级和7.1级,震中分别位于墨西哥南部托纳拉西南137公里的太平洋海域和中部阿克索恰潘市西南12公里处,震源深度分别为30千米和57千米,地震分别造成98人和320人遇难。

下图为墨西哥地震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墨西哥西南部地震的原因是( )
A. 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 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 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13. 与8日地震相比,19日地震造成的伤亡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该次地震震级更大
B. 震中附近地区人口密度更大
C. 该次地震震源更浅
D. 该地区地质构造非常不稳固
『答案』12. C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壳运动与地震。

墨西哥西南部多地震的原因是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比较活跃,C对。

A、B、D错。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8日地震震中在海洋,19日地震震中在墨西哥中部阿克索恰潘市西南12公里处,距震中近。

与8日地震相比,19日地震造成的伤亡更大的主要原因是震中附近地区人口密度更大,B对。

该次地震震级小,A错。

该次地震震源深,C错。

该地区地质构造没有改变,D错。

故答案选B项。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 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 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 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15. 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 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 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 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 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14. D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图中断层①将地层②切断,说明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

形成③的是岩浆活动,形成④的内力作用是变质作用,B错。

⑤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山地,C错。

岩层⑥位于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一侧,D对。

『15题详解』
图中a地质构造是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正确。

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B错误。

c处是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

d处是喀斯特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D错误。

点睛:后形成的岩层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

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多气孔。

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

台湾苏花公路东临太平洋,在地形上称“清水断崖海岸”(下图)。

其依山傍海陡峭的断崖景观,名列台湾八大景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清水断崖海岸”地质作用强烈,其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 )
A. 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作用
B. 岩浆活动和海水沉积作用
C. 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
D. 岩浆活动和流水沉积作用
17. 从气象角度考虑,中国大陆游客到“清水断崖海岸”游览的最适宜时间是( )
A. 3、4、5月
B. 6、7、8月
C. 9、10、11月
D. 12、1、2月
『答案』16. A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断层;海水侵蚀作用形成海岸景观。

故选A。

『17题详解』
这里处于台湾山脉的东南坡,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所以冬季这里气温偏高,降水较少,风力也较小,适于游览。

故选D。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自然景观的四绝。

黄山上部和下部的松树外形差异很大(如图),山下的黄山松每年新发的枝条较长,外形像马尾;山上的黄山松每年新发的枝条较短,松针呈扇形放射。

黃山怪石林立,形态万千,岩石主要是由长石、石英、云母构成的基岩,岩性坚硬。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造成黄山上、下部松树形态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降水
C. 光照
D. 土壤
19. 黄山怪石形成所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有( )
A. 搬运、沉积
B. 风化、搬运
C. 风化、侵蚀
D. 侵蚀、沉积
20. 由黄山多温泉可以推测,黄山地区( )
A. 多湖泊
B. 多火山
C. 多河流
D. 多断裂
『答案』18. A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造成黄山上、下部松树形态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山上海拔高,热量低,生长慢,A对。

森林可以生长,说明水分条件适宜,B错。

海拔高,光照条件好,C 错。

土壤不是枝条形态差异的影响因素,D错。

『19题详解』
黄山怪石形成所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属于外力侵蚀地貌,C对。

搬运是将碎屑物质带到其它地方,搬运、沉积不是怪石形成原因,A、B、D错。

『20题详解』
温泉是岩浆活动,将地下岩层加热,使地下水温度升高。

在岩层裂隙处涌出,形成的温泉。

由黄山多温泉可以推测,黄山地区多断裂,D对。

多湖泊、多河流是地表水汇集形成,温泉是地下水涌出形成,A 、C错。

多火山地下水温度同,不表示形成温泉,B错。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水冲玛瑙为图示国家的知名特产,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高,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

当地水冲玛瑙原石采集集中在每年5—10月,某地理考察队为了探究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按照图示线路从马哈赞加徒步经甲城到达图阿马西纳,在考察途中,考察队发现途经甲城前后所见植被景观差异明显。

判断水冲玛瑙的主要产地位于该国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地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玛瑙原岩;岩体经过外力作用--崩解、风化、侵
蚀后,再经流水冲刷磨圆呈卵石状,并最终被流水搬运至河口;因河流流速变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水冲玛瑙在河口堆积富集。

由材料“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可知,水冲玛瑙主要分布于河流沉积作用强烈的地区,图中①位于河流入海口,沉积作用明显,A正确。

选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拔1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山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该地岩石主要由( )
A. 流水携带泥沙固结形成
B.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C. 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 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23. 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
B. 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
C. 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D. 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
『答案』22. B 23. C
『解析』
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中岩体多为火山岩景观,火山岩是岩浆向上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形成的,故选B。

『23题详解』
图中“火成岩石林景观”的形成首先是岩浆向上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火成岩,再经过地壳运动,向上抬升使该地突出地表,最后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即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最终形成火成岩石林景观,故选C。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

左图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右图示意三种岩石样本。

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 )
①河流落差增大②河流落差减小
③河流流量增大④河流流量减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5. 该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分别是 ( )
A. 背斜沉积平原
B. 向斜沉积平原
C. 背斜剥蚀平原
D. 向斜剥蚀平原
『答案』24. D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砾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沉积物的颗粒越大。

砾岩的组成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流量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页岩的组成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流量较小,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缓,沉积颗粒较小。

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25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出表层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属于背斜构造,由岩层裸露可知,该地受外力侵蚀,岩层缺失,从而形成剥蚀平原,故答案选C项。

点睛:影响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因素: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

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

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这种由于河流流速的有规律变化,其搬运物按颗粒粗、细在空间上有规律地分离沉积的现象,叫做河流搬运、沉积过程中的机械分选作用。

二、综合题
26.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及形成丙处物质的主要地质作用。

(2)分别写出甲、乙、丁三地的地质构造类型。

(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的是________,有可能找到地下水的地点是________。

(4)丁地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1)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

沉积(或外力)作用。

(2)背斜、向斜、断层。

(3)甲乙
(4)不合适。

因为丁处位于断层附近,修建水库易漏水,地层不稳定,易滑坡,工程难度大。

『解析』
(1)甲乙两处岩层的弯曲变形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的褶皱现象。

丙处岩层是堆积在甲乙之上的,是外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2)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形成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构造,是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凹,形成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构造,是向斜;丁处两侧岩层有断裂面且有相对位移,是断层。

(3)甲是背斜,利于石油天然气的存贮;乙是向斜,利于地下水的存贮。

(4)丁处位于断层附近,若修建水库水会沿断裂面渗漏;断层地带,地层不稳定,易滑坡,工程难度大,不利于工程建设,建设水库不合理。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应用。

甲乙两处岩层的弯曲变形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的褶皱现象;丙处岩层是堆积在甲乙之上的,是外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岩层向上拱起,形成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构造,可判断甲是背斜;岩层向下凹,形成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构造,可判断乙是向斜;丁处两侧岩层有断裂面且有相对位移,是断层。

背斜构造,利于石油天然气的存贮;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的存贮。

断层附近,若修建水库水会沿断裂面渗漏;断层地带,地层不稳定,易滑坡,工程难度大,不利于工程建设。

27.读“南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形成图中①②两处岩层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

(2)试从内、外力两方面分析,甲地貌的形成原因。

(3)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图中所示地区更为突出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案』(1)内力作用
(2)甲地貌为冲积扇。

内力作用:岩层断裂下陷;外力作用: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流水沉积作用而成。

(3)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

『解析』
『详解』(1)图中①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处岩层出现错动和位移是断层,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2)图中甲地位于山前出山口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从图中看甲地所在岩层是断层下沉的一侧,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甲地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流水沉积作用而成。

(3)从图中看该地常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作用,如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沉积等。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人们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1)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1)(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2)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水面。

『解析』(1)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乙处玉石矿富集原因可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方面说明: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破坏变碎变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的乙处,由于流速减缓,玉石在此堆积下来富集。

(2)采石时间要考虑河床中玉石多少及适宜水位;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有分布广泛的风沙堆积(下图)。

青海湖区沙皇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

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克图娅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

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2)分析克图娅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

(3)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

分析海晏湾西侧沙堤的成因。

『答案』(1)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青海湖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

(3)西风挟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侧,西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出露水面。

『解析』(1)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

由于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沉积。

由于东岸有日月山,当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导致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

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因此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

(2)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冬季西北风强劲时,新月形沙丘向东南移动;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增强,从而使新月形沙丘向西北推动,从而导致沙丘的坡向随着季节发生改变。

(3)主要从沙源、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读图分析可知海晏湾位于青海湖的西侧,在西
风的作用下,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之后,泥沙在西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下,不断向东推移到湖岸,从而导致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露出水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