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机收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机收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
作者:秦海生朱伟进
来源:《农机市场》 2013年第8期
秦海生朱伟进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居战略地位。
本文对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进行
分析研究,与同行交流。
一、玉米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增产潜力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
之首。
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0—2011 年度,全球玉米产量8.4 亿吨,占全球谷物总产量的35%,贸易量约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3。
玉米是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
玉米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籽粒含有73%的淀粉、8.5%的蛋白质、4.3%的脂肪,富含维生素,是食品、饲
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
目前,全球有1/3 人口以玉米作为主食。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
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料,畜牧业发达国家70%—75%的玉米消费用于饲料。
玉米也是重要的工业
原料,是加工品种最多、链条最长和增值最高的谷类作物,深加工产品可达2000 多种。
玉米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目前我国东起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青藏高原
和新疆,南起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都有玉米种植,是世界上唯一的春夏秋冬“四季
玉米”之乡。
2011 年种植面积达到5 亿亩,产量达1928 亿千克,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7%。
2004—2011 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共增产1405 亿千克,其中玉米增产769.5 亿千克,占55%,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玉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畜牧业
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
2010 年全国肉类、禽蛋、牛奶、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3 年
增长23%、18.5%、105%、31.8%。
同期,饲料用粮消耗玉米,由900亿千克增加到1200 亿千克,增长33%。
二是深加工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
2000 年以前,我国玉米深加工年消费
不足100 亿千克,占玉米消费比重不到10%。
近年来玉米深加工产能迅速扩展,未来有可能在
目前900 亿千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预计“十二五”末我国玉米消费总需求量将在2200 亿
千克左右,玉米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有可能被打破。
消费快速增长,是近两年一方面玉米增产,
另一方面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我国玉米增产的潜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提高单产。
目前高产记录已达850 千克/ 亩,但平
均产量为383 千克/ 亩,相差2.2 倍;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全国平均每亩3500 株
左右,而美国种植密度平均达到5000 株。
据专家分析,如果我国玉米在品种改良(如紧凑型
高产品种)突破的基础上,种植密度每亩增加500 株,再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亩产可提高50—100千克。
二是扩大种植面积。
东北地区通过推广抗旱播种技术、改大豆连作为大豆与玉
米轮作等措施,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黄淮海地区通过套种改平播,可适当增加种植面积;西
南地区通过增加间套种,西北地区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及合理压夏扩秋,华南地区利用
冬闲田等,都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据测算,到2020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5 亿亩,比
目前增加5000 万亩是有可能的。
二、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购置、使用玉米生产机械的积极性高涨,玉米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
各种玉米生产机械化
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玉米耕整地、种植和田间管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
问题基本解决。
目前玉米生产机械化瓶颈主要在机收。
一些玉米主产区加大了玉米机收发展力度,使其快速增长。
2012 年,各地秋收期间累计投入玉米收获机21.9 万台,完成机收2.12 亿亩,比上年新
增加4400 万亩,全国玉米机收水平接近45%,比上年提高12%。
玉米机收大省的山东、河南等
地机收增长幅度在15%以上;北京、天津、安徽、陕西等地玉米机收增长幅度在12%以上;北京、天津、安徽、河南、山东、新疆等7 省(市、区)成为玉米机收的领头羊,拉动全国玉米机收
迅速提高。
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已基本成熟,生产厂商约60 多家,年产能在5 万
台左右,具备大面积普及推广应用条件。
从市场需求看,我国要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收获机
增量空间非常之大。
目前我国玉米收获机保有量约24 万台,机收水平为45%。
未来10 年内,
将玉米机收水平提高到85%,机收面积4.25 亿亩,则玉米收获机总量要达到53 万台,增量为29万台;年报废更新需求量约为2.9—4.5 万台之间,两者合计年均增量为6.6 万台。
如果机
补政策拉动力度加大,则可以提前实现目标。
农机企业抓住这一商机,将取得不菲之业绩。
三、玉米机收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玉米机收发展势头强劲,但保持玉米机收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
1、部分农机推广部门心有余悸,担心“惹火烧身”
前些年,玉米收获机械刚起步时,部分地区的农机推广部门也曾推广了一些机型,但由于
机具的不成熟和适应性差等种种原因,使得农民购买的“宝贝”数月后就变成一堆废铁。
有的
农户就来找农机推广部门理论:“你们政府部门为何要推广这种伪劣产品?”因此,在新一轮
玉米机收热潮到来时,农机推广部门既希望能大力推广这项产品,满足农民的需要,但又担心
会“惹火烧身”,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2、部分企业急功近利,技术投入不足
目前玉米机械化收获处于跨越式发展期,很多企业看好其巨大的市场潜力,纷纷抢滩,但
技术储备不足,大多仓促上马,以模仿为主,缺乏自主创新。
更有甚者把别人的产品买回去,
重新喷漆换上自己公司的标志就去参加展会。
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使很有实力的企业,也由于
资金周转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技术投入方面也明显不足,除个别厂家外,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发
明专利,严重影响了收获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农民购机后,安全意识不强,急于赚钱,忽视安全生产,由于自己的操作不当,出现诸如
割台割断手臂的事故。
另外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在收获部件与拖拉机配套后,相应的安全配套设
施不全,传动轴等部位外露,极易发生意外。
同时整机重量增加,外形尺寸增大,操纵困难,
在倒车和转弯时容易发生碰撞,对驾驶员和周围辅助工作的人员造成事故的隐患增加。
生产企
业认为改善安全防护设施会增加机器成本,在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四、加快我国玉米机收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农业部制定发布了《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重点针对制约玉米机械化发展的技术问题,突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对品种选
择、种子处理、播前整地、播种、中耕施肥、植保、节水灌溉、收获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
规范。
要求各地在技术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技术内容,加强宣传、培训和
指导,积极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大力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标准化和机械化。
1、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要抓住机遇求发展
一是要提高关键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开发功能适宜的玉米
联合收获机械,其工作部件要尽量通用。
以降低成本,提高使用可靠性,便于维修和应用。
二是提高玉米收获机与拖拉机配套性能。
玉米机收发展初期,玉米联合收获机主要以背负
式为主。
1 台3 行玉米收获机,需要动力功率在44—58kW 左右,虽然目前与各种拖拉机配套
问题可以解决,但十分复杂。
建议收获机厂家和动力厂家合作,适当改进配套动力。
另一方面,近年自走式专用玉米收获机市场表现强劲,将取代背负机成为需求主导,研发者应顺应市场需
求趋势,抓住机遇,调整生产布局。
三是提高机具利用率。
开发收获机专用动力平台。
换装割台,一机多用,或利用现有的自
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改进,将割台换成玉米收获割台,既可收获小麦也可收获玉米,可以
提高收获机的利用率。
四是开发生产新型玉米收获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针对玉米生产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机农艺相结合,研制新机型。
为适应鲜食玉米的收获特点,设计生产穗茎兼收型专用糯玉米
收获机等,今后玉米收获机的开发生产将朝着多品种方向发展,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
五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玉米种植行距(分区域)标准;通过政府行为推荐、选用
标准配件;建立方便的服务网络;加大对玉米收获机研究的扶持力度,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玉米收获机。
使玉米收获机械这一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六是要加强技术创新。
从农机的角度促进农机和农艺的融合,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
对行收获主要用“扩口式”拨禾链机型和小行距摘穗机型。
不对行收获主要用无链式摘穗机型
和集中摘穗机型。
秸秆还田方面,中原地区适宜推广前置还田技术,该种方式粉碎效果较好,
还田均匀度高,可兼顾秸秆的清洁回收;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区对秸秆还田要求相对不高,作业
要求集中在摘穗和果穗剥皮方面,可推广中置或后置还田机型。
同时西北、华北、东北、华中
等广大玉米产区,因畜牧业快速发展,一次完成玉米机收兼秸秆青贮收获(或分段青贮收获)
的机械呈放量发展之势。
2012 年上半年玉米青贮收获机大增45%,释放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导
向信号。
籽粒直收方面。
农场以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为基础,配套玉米专用收获台;中原地区
以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开发玉米籽粒收获功能。
2、大力组织跨区机收和社会化服务。
按照“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的思路,以实现特定区域内的跨区作业服务为出发点,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
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区域内跨区作业服务,提
高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积极培育、扶持典型,发挥新型服务
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
要借鉴小麦跨区机收工作的经验,提高玉米跨区机收作业的
组织水平。
加强机具的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抓好玉米机收安全生产,建立、完善信息调度服务
平台,特别是发挥好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等“跨区作业直通车”的作用,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机制。
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玉米机械收获作业市场,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化
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
3、加大玉米收获机械购置补贴力度。
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玉米收获机械列为各级政府的购机补贴范围并予以倾斜。
中央购机补贴资金要逐步扩大玉米收获机械补贴的实施范围,提高补
贴力度,鼓励地方购机补贴资金累加补贴,支持、引导农民和各种渠道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
的投入机制,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做好机具鉴定选型和质量监督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玉米收获机械的试验选型、质量调查工作,通过选型鉴定,质量跟踪,选择一批性能可靠、适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机型向社会公布,并通过召开玉米收获机械化现场会、推介会等形式,引导农民选用。
同时,要及时向生产
厂家反馈鉴定、调查结果,不断提高机具适应性、可靠性。
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投诉监督,及时
协调处理机械质量问题,督促生产厂家提高服务质量和三包水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玉
米机收健康发展。
5、积极开展示范引导。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示范推广工作。
玉米主产区应以玉米机收示范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县,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示范宣传,开展社会化服务,示范、带动全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各地要将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推广列入有关的项目计划中,积极争取多渠道的投入,建设示范
区(点),组织技术示范推广,引导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