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8美丽的颜色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美丽的颜色
导入(故事导入):同学们,在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你知道她是谁吗?(玛丽·居里)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她的女儿给她写的传记吧。

1.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她是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于1904年出生在巴黎。

艾芙·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她巨大的影响。

但她的兴趣与姐姐伊雷娜·居里不同,没有跟随母亲学习物理,在巴黎赛维尼埃中学毕业后,却潜心于攻读音乐,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她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2.知识链接
居里夫人及《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母亲去世3年后写成。

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并描写出了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谦虚,视金钱如粪土的可贵精神。

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居里夫人年表,是一本很详实的个人记录。

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27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3.积累字词
(1)注音
微.妙(w ēi) 简陋.(l òu) 燥.
热(z ào) 骤.雨(zh òu) 窒.息(zh ì) 吹嘘.
(x ū) 沥.
青(l ì) 荧.光(y íng) 轮廓.(ku ò) 猝.至(c ù) 炽.热(ch ì) 踱.步(du ó)
和颜悦.色(yuè)
(2)解释词语
①燥热:空气湿度小而温度高。

②吹嘘:对人或事过分吹捧。

③窒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④炽热:温度高,极热。

⑤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

形容和善可亲。

(一)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以“美丽的颜色”为题,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1.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的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2.“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这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主要事件。

文章以“美丽的颜色”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深层探究
1.“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

”这句话中的“快乐”指什么?
2.“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找出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表现了居里夫妇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1.“快乐”指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的时间提取“镭”。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渲染出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出居里夫妇的顽强精神。

3.例如第五自然段的“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

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

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更容易展示出她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4.议论,高度评价了居里夫妇工作的坚持,表现了他们对科学的坚持不懈。

(三)品析语言
1.“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结合上下文说说“天真”一词的表达作用。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一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 1.“天真”一词,说明“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是不可能的,这种新物质的放射作用极强,极少量的一点镭散布在矿苗中,最困难的,最不可能的,乃是分离这极小的含量,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矿渣中分开。

充分说明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困难之大。

2.两个“永远”表达出居里夫妇发现镭的重大意义,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后的激动与喜悦。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的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
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

我们仿佛置身于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了科学的艰辛,同时也领略到了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并收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经过梳理后,存入自己的学习资料库。

美丽的颜色——镭
条件艰苦
过程复杂
工作很累
坚韧不拔的坚守与乐观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第三单元整体学习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三峡》2课时
《短文二篇》2课时
《与朱元思书》1课时
《唐诗五首》2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
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

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2.授课技巧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这篇文章适合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

文章短小精悍,蕴涵的思想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可采用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借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

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

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

这两篇课文适合结合文章体裁加强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从情感上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唐诗五首》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中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

教学古诗尤其应该创造气氛,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巧妙点拨,启发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

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为主,辅以朗读、比较、画图、想象等方法。

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1 消息二则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导入一(由时代背景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两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两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导入二(配乐朗诵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撰写的两篇新闻。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2.知识链接
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外,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3.积累字词
(1)注音
溃.退(kuì) 歼.灭(jiān) 督.战(dū)
芜.湖(wú) 签.订(qiān) 荻.港(dí)
要塞.(sài) 摧.枯拉朽(cuī) 锐不可当.(dāng)
(2)解释词语
①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②泄气:泄劲。

③督战:监督作战。

④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⑤业已:已经。

⑥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⑦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一)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两则新闻各报道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设置此问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尝试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二)深层探究
1.大声地朗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2.重点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设计意图:设置此题目的目的是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交流点拨】 1.(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特点,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总结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关新闻消息的常识。

2.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一)深层探究(学生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思考下列问题。

)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设计意图:设置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二)品析语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交流点拨】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平淡。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新闻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新闻常识,另外,还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更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回报祖国。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级里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或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鲜事。

要求:①拟出恰当的标题。

②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③要简洁明了,字数在300左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叙(详) 结构严谨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