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炮制PPT参考幻灯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 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 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 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10
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 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 物,性属温热。
11
2 五味
17
4 归经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 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 经络的概称。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 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 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 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 热或清心热,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肝、 补肾的不同。
7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 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 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 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 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 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 对象。前人往往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 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 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随 着认识的深入,前人也意识到两者的涵义、 认识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 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 行配伍关系,故习称五味。
12
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 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结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 经验,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治疗气血 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 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 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13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 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如山茱萸、五 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 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 生不同的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 (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能够针对病倩,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 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 外的作用趋向
8
1 四气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 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 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的重要概念之一。
9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 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 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 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 的进一步区分。
5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 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 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正确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 反应发生,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 床用药的一条基本原则。
6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 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 性等。
2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 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 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 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平的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 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 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 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 衰。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 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 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中药材的炮制
1
现存最早记载有炮制方法的书是《五十二病方》 (炮、灸、燔、细切、熬等)。但一般被认为是我 国第一部炮制的书籍是《雷公炮灸论》。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 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 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在制备各种剂型之前,一 般应根据医疗、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 材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使之既 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 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
3
中药的药性
4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 反应)。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 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 不大,停药后能消失。副作用的产生固然与药 物的偏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一味中药往往 有多种作用,治疗时利用其一种或一部分作用, 其它作用便成为副作用。
15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 用。多用于瘰疬、缨瘤、痰核、檄瘕等 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 坚消胺,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 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 、获苓、薏苡仁、通草等。
16
3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 龙骨、牡顿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 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 精止带等。
酸味药的作用与涩味药相似而不尽相同。 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 备的作用。
14
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较广,有指通 泄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有 指降泄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 之咳喘。枇杷叶除能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 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有指清泄的 ,如桅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 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燥即燥湿,用于 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 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 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 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