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
【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
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
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
1.本方用途有二:
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究其疼痛原因,不外因寒而致经脉拘挛,同时引起气郁、湿痹、血瘀。
此方大黄能够“破癥瘕”,“调血脉,利关节”;附子长于温经散寒,除湿宣痹;细辛长于辛通气机,搜别寒邪,故对寒邪凝结而致经脉挛急,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的疼痛,均投之有效。
2.《方函口诀》说“此方主偏痛,不拘左右,凡胸下自胸胁至腰痛者宜之。
凡顽固偏僻难拔之积,皆阴阳错杂,非常例所拘。
”这里说明两点:
①本方以治疼痛见长;
②大黄与附子配伍能治顽固偏僻难拔之积。
3.《类聚方广义》说“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痛,阴囊焮肿,腹中时时有水声,恶寒甚者,若拘挛剧者,合芍药甘草汤。
”进一步说明本方所治痛证,一是拘挛性疼痛,二是气血津液不通。
4.《蕉窗杂话》治外伤会阴疼痛,“常致小便涓滴不通,只出少许血,先用桃核承气汤佳,若不效,可用大黄附子汤。
此证用附子,通利极速。
”这里说明了三点:疼痛不发于胸、胁腹部,而是外伤会阴。
②方中大黄的作用是活血。
③大黄得振奋心阳的附子推动血行,能够增强活血效力,故通利极速。
5.《橘窗书影》说“一病人,腰脚拘急,痛甚,两脚挛急不能起,
昼夜呻吟,余与芍药甘草辛附汤(本方合芍药甘草汤),经二三日,痛全安。
盖此证属寒疝,而寻常疝剂缓慢难奏效。
余平日治寒疝,用此方及附子理中汤;治热疝,用四逆散加茴香、茯苓;及大柴胡汤加茴香、甘草,皆咄嗟奏效,古方之妙如此。
”又云:“一男子,左脚肿痛挛急,难以屈伸,数月不愈。
医多以为风湿,余诊之日:非热非痹,病偏在筋脉,乃合芍药甘草汤大黄附子汤服之,以当归蒸荷叶矾石为熨剂,数旬而愈。
”说明此方长于治疗筋脉拘挛疼痛,与芍药甘草汤合用,尤有效验。
【歌括】
大黄附子细辛汤,脉脉挛痛效佳良,
气血因寒呈瘀滞,温通破结即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