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考点规范练21鲁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规范练21
考点一人口分布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2.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2.B
,①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状况相符,澳大利亚中西部为干旱的沙漠地区,人口稀少;②国的人口主要在中北部和西部,分布与德国相似,德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人口分布与工业分布一致;③国的人口分布显示出中西部较少,与美国的人口分布相似,美国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地,人口稀少;印度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北部的恒河中下游,与④国相符,印度中南部为德干高原,气候干热,人口稀少。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乙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4.图中甲省级行政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但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4.A
3题,图中乙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第4题,甲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不能供养太多的人口,应控制人口的增长。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经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读图,完成5~6题。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高程分布图
5.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 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加迅速增加
C. 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6.与该地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6.B
5题,读图可知,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加迅速下降。

人口密度在高程1400~2999米先上升后降低,变化明显。

5000米以上人口总数很少,人口密度很小,说明有大片无人区。

根据澜沧江—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波动增加,说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

第6题,澜沧江—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

(2022山东菏泽高三检测)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

下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显示( )
A.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
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少且变化平稳
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
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
8.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较适宜②土壤较为肥沃③交通较为便利
④经济较为发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B
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的表述错误;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多且坡度越小,人口数量越多;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人口数量总体上随坡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随海拔和起伏度增大,先变多后变少。

第8题,贵州纬度较低,海拔1000~1400米的区域气候较适宜,①正确;土壤是否肥沃、交通是否便利与海拔关系不大,②③错误;经济较为发达,可以吸引人口迁入,④正确。

9.(2022山东菏泽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人口稀疏区,其内部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

“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

两侧人口疏密格局长期稳定,但同时具有细微变动。

研究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发现,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
长率在1%左右,部分县市还出现负增长,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人口占比持续微增。

西北半壁是地球上相对不宜人居的地区之一,并分布有可可西里、羌
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以从事畜牧业为主。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西北半壁的生态环境
面临巨大压力。

(1)分析青藏高原的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自然原因。

(2)推测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人口增长较慢,部分县市出现负增长的原因。

(3)为协调西北半壁人口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请提出可行性建议。

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土壤发育好;河流较多,水资源条件好;大多位于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

适合种植业发展,生存环境相对较好。

(2)东南半壁毗邻经济相对发达的其他省份,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较大城市周边的县市,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

(3)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帮助当地人口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答出具体方式也可,如蔬菜大棚种植、光伏发电、从事旅游业等)。

(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土壤等。

读图可知,东南半壁河流较多且向东南方向流动,聚落大都位于河谷,说明“祁吉线”东南半壁海拔较低,热量条件好,适合人类生存;河流数量较多,因此水资源条件好;河谷地区地形较平坦,土壤较肥沃,
适合种植业发展;读图可知,东南半壁大多位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

综上所述,东南半壁生存环境相对较好,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人口相对较多。

第(2)题,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毗邻经济相对发达的其他省份,经济因素导致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为省级行政中心,再加上“祁吉线”东南很多城市为地、州驻地,经济相对发达,对人口的拉力作用强,使得周边的大多数县市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部分县市人口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而西北半壁的寒冷干旱地
区人口以在本地从事畜牧产业为主,对外人口迁移不活跃;由于环境恶劣,畜牧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人口自然增长相对较快。

第(3)题,西北半壁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而且许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属于相对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
复极难,因此可以出台政策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当地人口以从事畜牧业为主,而且近年人口持续增长,收入较低,生活质量不高,可以引导、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人
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考点二人口合理容量
(2022广东潮州高三检测)读江苏省某市各种资源环境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万人)示意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资源
B.能源
C.水环境
D.大气环境
2.为了提高该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列措施效果最明显的是( )
A.改善城市水环境
B.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C.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D.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
2.A
1题,该市水环境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限约为300万人,小于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环境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限,因此影响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水环境。

第2题,制约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水环境,因此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质量,是提高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效果最明显的措施,A正确。

闽宁镇因移民而建,因扶贫而兴,20多年接纳了来自甲地区4万多名移民,在福建省的援助下艰苦创业,使戈壁滩变为富庶美丽的特色小镇。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据此完成3~4题。

3.甲地区曾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造成甲地区贫困人口向闽宁镇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交通运输
D.家庭婚姻
4.与甲地区相比,闽宁镇发展潜力较好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降水丰富
B.土壤肥沃
C.风沙危害轻
D.离黄河水源近
4.D
3题,结合题干可知,甲地区曾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可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耕地较少,不适宜人类居住,A正确。

第4题,题干中要求“与甲地区相比”,由图可知,闽宁镇纬度更高,降水不一定更丰富,A错误。

两地位于宁夏,土壤都较为贫瘠,B错误。

闽宁镇更靠近风沙源地,因此风沙危害可能更重,C错误。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闽宁镇离黄河水源更近,D正确。

读山西省耕地资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完成5~6题。

5.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减少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资源减少
6.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6.A
5题,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数量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而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

由图可知,山西省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这是消费水平提高的结果,从而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

山西省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是总人口增加所致,耕地资源并未明显减少。

第6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

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

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

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2022山东济南高三期末)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

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

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

据此完成7~8题。

7.表示该地人口密度相对减少的图例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8.为使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该地首先应( )
A.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科技水平
C.优化水资源配置
D.加大地域开放程度
8.C
7题,根据材料“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和“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缺乏,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水资源较为丰富,人口密度大,河流下游河水不断减少,最后断流。

图中的Ⅱ区域位于河流下游,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人口密度减少。

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是限制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该地首先应优化水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相协调。

促进经济发展会加大水资源消耗量,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相协调。

提高科技水平对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相协调影响不大;加大地域开放程度,会加大水资源消耗量,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小,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相协调。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魔芋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喜温喜湿,忌高温怕涝,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若连续种植三年容易引起病害。

贵州省西部某区域(下图阴影部分)地处乌蒙山区,海拔为1234~2897米,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曾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

当地种植魔芋的历史较长,但产业结构以家庭种植和手工作坊加工魔芋粉为主。

2015年该地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芋、有机肥、生石灰、栽培与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开展魔芋种植、精粉加工与销售活动。

随着合作社和魔芋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地实现了脱贫致富。

(1)说明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的原因。

(2)分析当地有利于魔芋种植的自然条件。

(3)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当地魔芋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地处山区,土地资源贫乏;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较低(或科技/文化水平较低,或区域开放程度较低)。

(2)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或雨热同期);海拔较高,无过高温度(或气温日较差较大);山区(或多坡地),排水条件较好。

(3)统一提供生产资料,保障魔芋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技术指导,提高生产的科学性;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提高效益;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保障市场销售的畅通。

(1)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受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域开放程度、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题意,当地喀斯特地貌广布,自然环境脆弱,容易遭到破坏;地处乌蒙山区,加上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地资源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地处我国西南山区,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地形崎岖,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文化水平较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

第(2)题,当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温暖湿润;地处山区,排水条件好,不易受到涝灾侵害;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没有太过高温的天气。

第(3)题,根据题意,当地魔芋产业一开始以家庭种植和手工作坊加工魔芋粉为主,生产分散,品质不一,技术水平较低,市场内部竞争较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统一提供生产资料,保障魔芋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整体的品质;同时为魔芋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提高生产的科学性,保障产量;也提供了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提高效益;还可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保障市场销售的畅通,减小内部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